第213章 緊急回國

10月15日夜,帝都郊外的空軍基地.

從專機上走下來的時候,丁鎮南就看到了站在外面的施授良.

顯然,他也是在收到了消息之後動身返回帝都,參加由周湧濤首輔主持召開的軍方高層會議.

至于會議內容,跟北東望洋上剛剛結束的戰斗有關.

"剛收到消息,第四十一特混艦隊的主力編隊已經到達霍努島的北面,'周寬德’號恐怕是回不來了."

丁鎮南只點了點頭,並沒有接話.

上車之後,施授良接著說道:"白華偉已經回到珍寶港,只是按打聽到的消息,首輔沒讓他回來."

丁鎮南愣了下,隨後苦笑著搖了搖頭.

雖然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打了勝仗,擊沉了第52特混艦隊的兩艘大型航母,但是這個結果並不在計劃之中.

按照周湧濤親自批准的作戰計劃,此戰許敗不許勝!

戰術上的勝利,不等于戰略上的勝利.同樣的,在戰術上遭受了失敗,不等于在戰略上也遭受了失敗.

在戰略層面上,此戰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給紐蘭共和國留下一線希望,讓其把戰略重點放在東望洋上,比如調集重兵攻打霍瓦依群島,也就無法在其他方向用兵,特別是出兵參加大陸戰場上的戰斗.

為此,就得在戰術層面做出讓步.

在擬定計劃的時候,周湧濤就在反複強調,帝國海軍的底線是守住霍努島,以及群島西邊的戰略防線,即威島,管島與北馬群島,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部分島嶼,而且能夠接受戰術層面的失敗.

言外之意,就算輸掉了艦隊決戰,也沒有關系.

關鍵就是,最快到年底,帝國海軍就能夠向東望洋增派3艘超級航母,到明年年初還能增派3到6艘大型航母,而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紐蘭海軍最多能夠攻打與占領群島中的部分島嶼.只要能夠守住霍努島,那麼等帝國海軍發起反擊,奪回被紐蘭海軍攻占的島嶼不過是舉手之勞.

此外,到明年年初,紐蘭海軍依然僅6艘航母可用.

最快要到明年年底,甚至是後年年初,第二批3艘"尼茲"級超級航母才有可能交付給紐蘭海軍.

也就是說,帝國海軍至少都有大半年的時間來扭轉戰局.

從這個角度看,別說僅丟掉部分島嶼,哪怕丟掉整個霍瓦依群島,對總體戰局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只是,出于政治層面的原因,必須守住霍瓦依群島,哪怕只是霍努島.

原因也很簡單:紐蘭共和國參戰的頭號戰略目的就是奪回霍瓦依群島,因此在達到這個目的之後,紐蘭共和國很可能會選擇見好就收,至少會轉移戰略重點,通過在其他方向發起進攻,比如出兵西大陸與南方次大陸,消耗梁夏帝國的軍事勢力,迫使帝國當局接受失去了霍瓦依群島的既成事實.

這里面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

從霍瓦依群島出發,除了離得稍微近點的威島,往西離得最近的,就是遠在4000多千米之外的北馬群島.

這個距離,決定了東望洋戰爭的走向.

說得直接一點,除非紐蘭領導人的腦袋進了水,覺得傾全國之力能夠戰勝梁夏帝國,不然在攻占了霍瓦依群島之後,就會放棄所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並且調集全部兵力死守霍瓦依群島.


要是發展到這一步,帝國的處境將非常的凶險.

道理也很簡單:從帝國這邊出發,發起一場跨越數千千米的進攻行動,取勝的希望同樣非常渺茫.

至少在新曆151年,也就是開戰的第二年,沒什麼勝算.

不要忘了,帝國海軍在新曆151年最多能往東望洋增派9艘航母,而紐蘭海軍可以調動6艘航母.哪怕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與第六十一特混艦隊沒有遭受損失,雙方的航母數量為14比6,也僅勉強超過發動進攻需要的兩倍兵力優勢.只要兩支特混艦隊在前期的戰斗中遭受損失,帝國海軍就無法獲得兩倍兵力優勢.如果推遲發動反擊的時間,雙方的兵力對比還會縮小.

結果顯而易見,只要錯過新曆151年,奪回霍瓦依群島的希望將持續降低.

其實,丟掉霍瓦依群島本身就是計劃的一部分,只不過,不是被紐蘭海軍攻占,而是在停戰談判當中,當作停戰的籌碼移交給紐蘭共和國,從而讓紐蘭共和國在一個對梁夏帝國相對有利的時間點上退出全球大戰.

顯然,這也是必須死守霍努島的關鍵所在.

失去這個籌碼,就算有機會跟紐蘭共和國進行停戰談判,也未必能夠取得對帝國有利的談判結果.

現在的問題是,紐蘭海軍攻打霍瓦依群島的作戰行動以失敗收場,哪怕第51特混艦隊完好無損,3艘"尼茲"級超級航母依然能戰,而帝國海軍的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已經喪失了航空作戰能力,第四十一特混艦隊也遭受重創,在短時間內難以發起反擊,紐蘭海軍也會因為缺乏必要的兵力投送手段,也就是登陸艦隊,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無法發起攻打霍瓦依群島.

在戰略層面上,紐蘭共和國已經遭受慘敗.

說得直接一點,在毫無勝算的情況下,紐蘭當局唯一的選擇,也就是放棄攻占霍瓦依群島的幻想.因為不存在談判條件,而且在遭受挫敗之後,紐蘭當局也不會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跟帝國談判,所以在放棄攻打霍瓦依群島的念頭之後,就肯定會在其他方向用兵,改變不利的局面.

顯然,這其實是帝國當局努力避免出現的情況.

紐蘭共和國繼續在東望洋上發力,承受壓力的就是帝國海軍,而且能夠利用廣袤的東望洋來換取時間.說得直接點,就是依靠相對有限的投入,牽制敵人的主力,從而能在其他方向投入更多的兵力.

東望洋這邊冷下來,等于得由陸軍承擔大部分壓力,也就必然會對"其他方向"的作戰行動產生負面影響.

這個"其他方向",也就是西北戰場與南方次大陸.

顯然,這也是周湧濤讓丁鎮南與施授良火速返回帝都的原因.

"你對此有何看法?"丁鎮南一直沒吭聲,這眼看就快到首輔官邸了,施授良終于問了出來.

"很難說."

聽到這話,施授良頓時眉頭緊鎖.

"到現在,戰局可以說已經沒啥秘密可言,雙方在戰略層面上的目的,其實已經大白于天下.對我們來說,在穩住東望洋的局勢之後,肯定會在陸地戰場上發力,畢竟海軍在短期之內沒有進軍孤大陸的實力."丁鎮南稍微停頓了一下,才說道:"關鍵是,我們接下來會在哪個方向發力."

"你是說……"

丁鎮南笑了笑,並沒有接話.

其實,這關系到"霍瓦依群島攻防戰"之後的戰略計劃.

雖然按照周湧濤的意思,等到"攻防戰"結束之後,再來確定下一階段的作戰計劃,畢竟接下來要怎麼打,得由"攻防戰"的結果來決定,但是在大體的方向上,無外乎也就兩個選擇.

西北戰場與南方次大陸.


一直以來,丁鎮南都傾向于後者.

不是說他在南方次大陸那邊擔任聯軍的指揮官,傾向于以南方次大陸為主,而是由戰略目的決定.

不要忘了,帝國的終極目的,並不是通過這場大戰擊敗全部對手.

在根本上,只是為了獲得一個更加有利的戰後環境.

為此,就需要借助這場戰爭,解決一些對帝國構成直接威脅,或者對帝國的利益產生巨大影響的敵對因素.

顯然,以迢曼帝國為首的西陸集團不在此范圍之內.

相對而言,位于南方次大陸的梵羅國對帝國構成的威脅,還遠在西陸集團之上.

不說別的,帝國對外輸出產品的6成,進口能源的8成,進口礦物的4成,以及超過半數的戰略航線都途徑梵炎洋,得從梵羅國的家門口路過,而且幾乎所有航線都在梵羅國岸基航空兵的打擊范圍之內.

此外,到波沙灣與玄大陸的空運航線,也要途徑南方次大陸,或者從附近經過.

也就是說,就算梵羅國沒有一支成規模的海軍,也能夠依靠空軍封鎖航線.

站在帝國的立場上,要想確保途徑梵炎洋的戰略航線在戰時暢通無阻,唯一的辦法就是對梵羅國實施全面戰略轟炸,特別是摧毀梵羅國的空中力量,讓梵羅國無法利用岸基航空兵對付運輸船隊.

其實,丁鎮南去南方次大陸之後,首先部署實施的就是戰略轟炸.

迄今為止,針對梵羅國的作戰行動依然以戰略轟炸為主,地面作戰行動暫時還處在被動防禦階段.

可問題是,擊敗西陸集團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別說下面的指揮官,連周湧濤都有這樣的沖動.

至于其中原因,丁鎮南也很清楚.

在始武大帝創建了帝國之後,一百多年來,帝國上下的頭號目的,就是消除來自邊界之外的安全隱患.在打了兩場全球大戰,以及不計其數的局部戰爭之後,帝國高層才清楚的認識到,實現"邊境安全"的唯一辦法,就是稱霸世界島,擊敗能在地面遇到的所有敵人,包括曾經的盟友.

其實,這是比較隱晦的說法.

直接一點,也就是一家獨大.

除了梁夏帝國,在世界島上再無超級霸權!

為此,就必須擊敗以迢曼帝國為首的西陸集團,或者說被迢曼帝國操控的西陸集團.

在戰前擬定的作戰預案,全都以擊敗迢曼帝國,粉碎西陸集團為主要目的,著重強調在西北方向投入重兵.

說得直接一點,像周湧濤這樣的元勳,終其一生都在為擊敗迢曼帝國努力.

結果就是,在大戰爆發之後,帝國向西北戰場投入重兵,所有的准備都是以擊敗西陸集團為目的.

可見,要想讓帝國高層回心轉意,肯定不是很容易.

正是如此,在施授良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丁鎮南才是欲言又止.


不要忘了,施授良是西北戰區總司令.

此外,他與周湧濤的關系還非同一般,向施授良吐槽等于在向周湧濤抱怨,未必有好的結果.

這次戰略選擇的重要性,也不需要丁鎮南出言提醒.

到底是在西北用兵,還是把重點轉向西南,除了得看帝國的整體戰略,還要考慮敵人的戰略調整.

在根本上,這才是關鍵所在.

紐蘭共和國在東望洋遭受慘敗後,唯一的選擇,其實就是出兵西大陸,協助西陸集團跟帝國作戰.

去南方次大陸?

首先得有那個能力!

不管參加哪個方向上的地面戰斗,都得用運輸船隊投送兵力物資,因此海運航線的暢通與否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顯然,通往西大陸的航線與通往南方次大陸的航線,完全沒有可比性.

前者基本暢通無阻,至少在短期內不存在被切斷的風險.

至于後者,哪怕紐蘭海軍沒遭到重創,也難以在短期內打通前往梵羅國的航線,更別說保持航線暢通無阻.

說得難聽一點,就算帝國海軍丟掉了封鎖梵炎洋的所有軍事基地,也能依靠總數已經超過100艘,而且以每個月近10艘的速度增長的潛艇部隊封鎖梵炎洋上的海運航線,阻止紐蘭共和國向梵羅國提供支援.

哪怕暫時沒有相關情報,也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紐蘭共和國將出兵西大陸.

相對而言,就算帝國傾盡了全力,也無法保證在紐蘭共和國出兵之前擊敗西陸集團,更別說是掃蕩整個西大陸.

如此一來,帝國就更加應該把重點轉向南方次大陸.

就算最後還是得跟西陸集團決一死戰,從軍事戰略的角度看,也應該首先集中兵力解決後顧之憂.在掃蕩了南方次大陸,也就是擊敗了梵羅國之後,再在西北戰場上用兵,才有更大的勝算.

要說的話,在擊敗了梵羅國之後,大戰說不定就會宣告結束.

畢竟,沒有梵羅國牽制,就算獲得了紐蘭共和國的援助,西陸集團也擋不住梁夏帝國的兵鋒.

嚴格說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支力量能夠抵擋帝國陸軍的鋼鐵洪流.

只是,丁鎮南同樣清楚.

就是這層原因,即在梵羅國戰敗之後,紐蘭共和國與迢曼帝國可能會知難而退,第三次全球大戰就此結束,所以帝國高層會有所保留,也就是為了達到原訂目的,選擇把重點放在西北.

其實,在想明白這一點之後,丁鎮南才不願意多說.

打仗是一回事,丁鎮南再笨,也不會把自己放在帝國領袖的對立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