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騰挪折沖

在李天凌走後,討論的主要問題,依然是主攻方向.

也就是白華偉與李天凌到來,讓這個已經被丁鎮南解決了的問題,再次成為爭論的焦點話題.

爭得最起勁的,就是侯晨晟與付衛民.

按照丁鎮南之前做出的安排,西南戰場其實是次要方向,不存在"主攻"之說,而且兩支部隊都有自己的歸屬.在主攻行動開始之後,第五陸戰師將前往東海岸,第十七裝甲師則開赴西北戰場.哪怕在進攻階段需要在西南戰場或者是梵羅國的西海岸地區做文章,到時候也會安排其他部隊.

簡而言之,西南戰場這邊跟侯晨晟與付衛民沒有太大的關系.

因為事不關己,所以兩人不是很上心.

關鍵就是,按丁鎮南的安排,不管是西北戰場,還是東海岸,第十七裝甲師與第五陸戰師都是當之無愧的主力部隊.

正是如此,侯晨晟與付衛民才沒有找丁鎮南的麻煩.

現在的問題是,得提前在巴鐵這邊發動大規模進攻,而且以目前的情況看,肯定得把主戰場放在西南,哪怕去西北戰場作戰,也是從西南戰場抽調部隊,暫時不會考慮動用第二十四機步師與第三十三步兵師.道理很簡單,前者是總預備隊,而後者還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擴編工作.

其實,第二十四機步師也在擴編,受運力限制,幾支補充的旅級部隊還沒到位.

相對而言,參加過波沙灣戰爭的第十七裝甲師與第五陸戰師的編制最完整,官兵的狀態也更理想.

那麼,在西南這邊,由誰打主力?

還有,是否需要同時在西北戰場發動進攻?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

如果暫時只在西南戰場發起進攻,那就得選出一支部隊充當主力,或者說需要在西南戰場確定一個主要的進攻方向.

相反,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正是如此,爭論的主要話題,也就是要不要在西北戰場開打.

有趣的是,陸軍與陸戰隊的兩派人員爭到最後,全都把矛頭指向了白華偉,准確的說是海軍.

簡而言之,就是海軍能夠提供多大的支持.

顯然,侯晨晟與付衛民都是有備而來,而且是有的放矢.

按照李天凌透露的消息,等到大規模反擊行動開始,空軍就得以西北戰場為重,未必能夠照顧到西南戰場.哪怕得有所兼顧,也就只會留下1支航空隊,而這顯然無法支撐起大規模的進攻行動.

如此一來,就得指望海軍航空兵.

其實,在波沙灣戰爭中,海軍航空兵就肩負起重任,特別是在戰爭的後期,也就是空軍轉戰大陸戰場之後,海軍航空兵獨挑大梁,承擔了大部分的戰場支援任務,為取得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在南方次大陸這邊,情況其實差不多.

按投入兩個師計算,在空軍只能派遣1支規模在500架左右的航空隊的情況下,海軍至少都得提供500架作戰飛機.因為不包括支援飛機,所以差不多等于6個艦載航空兵聯隊的規模.

其實,這只是理論計算結果.

以過去的戰例,實際需要肯定多得多.


就拿在南部戰場的作戰行動來說,在大規模的空中打擊行動當中,實際投入的作戰飛機比理論計算的多了50%.

這樣的話,就需要海軍提供1000架作戰飛機.

去哪里找1000架作戰飛機?

其實,這還是一個次要問題.

不管怎樣,帝國海軍算得上家大業大,而且之前部署在陸心海的地五十一特混艦隊,以及東望洋的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與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均已遭受重創,短期內不會派上戰場,這里就是足足7支艦載航空兵聯隊.算上在開戰後組建的幾支聯隊,湊夠1000架作戰飛機也不是什麼難事.

相對而言,真正的麻煩其實是隸屬空運司令部的運輸機.

因為沒想到要提前發動戰略進攻,所以在做計劃的時候,丁鎮南按照支援第五陸戰師的標准向空軍司令部申請空運支援,空軍司令部也是根據這個要求,向南方次大陸派遣大型運輸機.

除了之前提到的60架"運-15A",還有40架"運-10A"與80架"運-11".

顯然,這些運輸機肯定無法同時為兩場在內陸地區進行,而且得跨越梵羅沙漠的大規模進攻行動提供支援.

要說的話,只是支持一個方向的大規模進攻行動都有點勉為其難.

不然的話,在策劃針對代奧格爾的突擊行動時,丁鎮南也不會對第五陸戰師投入的兵力做出嚴格限制.

關鍵就是,"運-10A"無法在野戰機場起降,"運-11"又無法運載主戰坦克這樣的大型主戰裝備.

此外,李天凌已經提到,當前最吃緊的就是運輸機.

不要忘了,需要轉移的還有大批作戰部隊,包括西北戰區那邊需要撤到後方進行整編的十幾個師的數十萬官兵.

在東望洋那邊,同樣有大量物資需要送往前線.

何況,北玄地區的局勢也非常的緊張,而且海運頂多是望梅止渴,很多重要的戰備物資與軍事裝備還是得依靠空運.

結果就是,就算帝國空軍裝備了數千架運輸機,依然是捉襟見肘.

用李天凌的話來說,因為有西北鐵路,而且海運航線還算是暢通無阻,巴鐵的本土安全也有足夠保證,所以在短期之內,不要指望空軍司令部會向南方次大陸增派運輸機,能夠保住現在的機隊就不錯了.

這里面的關鍵原因,李天凌沒說,不過丁鎮南能夠想到.

其實,就跟白華偉有關.

雖然守住了霍瓦依群島,但是對帝國來說,這等于是背上了一個包袱,而且這個包袱原本應該丟給紐蘭共和國.

沒錯,就是霍瓦依群島.

按最初的作戰計劃,在霍瓦依群島攻防戰結束之後,應該是紐蘭當局為守住攻占的島嶼發愁,帝國海軍則趁此機會後撤,縮短後勤補給線,最大限度的降低保障負擔,避免在東望洋投入太多的兵力.

只有這樣,才能利用節約出來的兵力,准確的說是作戰物資,在其他戰略方向上發起大規模進攻.

說得直接一點,也就是利用霍瓦依群島釣住紐蘭共和國,趁此機會掃平世界島.

結果卻是,紐蘭海軍遭到了迎頭痛擊.


受此影響,帝國海軍不得不提前啟動東望洋這邊的進攻行動,也就是開始向霍瓦依群島部署戰略打擊力量.

雖然按照計劃,由海軍承擔運輸任務,空軍只提供作戰平台,派遣轟炸機去霍瓦依群島執行戰略轟炸任務,但是在原訂的計劃中,大規模的轟炸行動最快在新曆151年第二個季度開始.

也就是說,支持戰略轟炸的運輸工作也是在新曆151年開始,最多提前1個月.

顯然,這就是問題所在.

帝國海軍的相關准備工作都是按計劃進行,因此執行運輸任務的船只,到年底才能部署到位.

哪怕立即做出調整,也無法立即就位.

即便按照最理想的情況,到年底只能投入相當于基本需求三分之二的運輸船只,仍然存在巨大的運力缺口.

此外,還有一個誰都無法忽視的問題.

運輸船只也會遭受損失.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才承擔起了部分運輸任務,比如用來維護戰略轟炸機的貴重設備與重要物資都是由運輸機運送.

受此影響,超過一半的"運-10A"被留在了東望洋.

當然,丁鎮南這邊最需要的是"運-15A",畢竟要直接送往前線,最為理想的運輸力量就是"運-15A".

可惜的是,"運-15A"又是最為緊俏,或者說最受歡迎的運輸機.

用李天凌的話來說,各個戰區早就安排空軍代表去生產廠家蹲守,確保能夠搶到新下線的運輸機.

關鍵還有,誰都搶不過西北戰區.

主要就是,西北戰區的空運任務最為繁重,而且在很多地方,只有條件極為簡陋的野戰機場可用.更要命的是,西北戰區面向的大陸戰場,南北跨度超過4000千米,東西縱深更是達到5000千米.這導致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在長達數千千米的戰線上,很多防禦據點遠離交通線.

冬季到來之前,後勤保障的問題還不是很突出.

就算距離很遠,也能在鐵路與公路眼線設置中轉站,在必要的時候動用重型直升機,無非是多燒一些燃油.

隨著冬季到來,問題就變得格外的嚴重了.

在第一場雪降下來之後,絕大部分公路沿線的中轉站都成了擺設,別說是正常運作,連維持都很困難.沒有中轉站支持,也就無法安排重型直升機向孤立的據點運送物資.至于派車輛運送物資,更加是無從談起.

針對這個問題,帝國陸軍不但需要對防禦部署進行調整,也更加依賴空運.

簡單的說,就是以大型野戰機場為主,配合重型直升機,向直升機飛行半徑之內的據點提供後勤保障.

顯然,這就需要足夠多的"運-15A".

正是如此,除了派到南方次大陸的60架"運-15A",已經生產出來的另外120架全都被送往西北戰區.

其實,正是有了"運-15A",帝國陸軍才能在不對防線做出太大調整的情況下,讓整條防線保持完整,在冬季依然有足夠的張力,足以應付敵人的騷擾,讓防線後方的主力部隊能夠撤下去休整.

如果按傳統的防禦部署,除非是收縮防線,不然就得讓主力部隊承擔部分防禦任務.


要說的話,120架"運-15A"也只是勉強夠用.

按照施授良親自擬定的冬季防禦作戰計劃,保持防線的強度需要180架"運-15A",如果打算在冬季有所作為,比如在局部防線發起反擊,消除突出部,奪取具有重大價值的關鍵地段,就需要投入更多的運輸機,而且都得是"運-15A"這種能夠把主戰裝備送到野戰機場上去的運輸機.

在冬季發起戰術反擊的巨大意義,根本不用李天凌來說.

道理也很簡單,由施授良提交上去的作戰方案,其實是由丁鎮南起草,主要部分幾乎是一字未變.

該計劃的核心內容,就是利用冬季休戰的機會,為春季反擊打下基礎.

只要准備工作到位,那麼在開春之後就能立即發起反擊,而且從一開始就能夠在主要方向上取得突破.

因為西陸軍團未必能夠做好防禦准備,而且在開春之後,很有可能會按傳統慣例對防線進行調整,所以在帝國軍隊發起反擊,准確說是戰略進攻的時候,西路軍團或許根本就不在狀態.

真要如此,說不定在新曆151年的年底到來前,帝國陸軍就能夠飲馬多佛海峽.

可見,哪怕每個月都有上百架"運-15A"下線,交付給帝國空軍,也會首先提供給西北戰區.

要說的話,戰術運輸機反到管夠.

大戰爆發之前,帝國空軍就有大約5000架戰術運輸機,而且大部分是運載能力達到30噸的"運-9".

在完成第一階段動員後,"運-9"的月產量就超過了400架,而且在明年年初肯定能達到600架.

相對而言,各個戰場對戰術運輸機的需求反到不太強烈.

道理也很簡單,戰術運輸機的航程太短了.

和平時期,能夠依托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還能夠進行空中加油,所以就算戰術運輸機的航程不夠遠,也能夠接受.可是在戰時,不但丟掉了很多海外基地,加油機也很緊俏,戰術運輸機航程偏短的缺陷就被放大了.

還在生產"運-9"系列,也只是暫時沒有替代型號.

按帝國空軍提出的戰術指標,用來取代"運-9"的下一代戰術運輸機,首先就得把航程提高一倍,也就是跟大型運輸機持平.只要有足夠遠的航程,載重量與巡航飛行速度都可以適當降低.

可惜的是,新式戰術運輸機,最快也要到明年年底才能見到雛形,而投產,恐怕是後年的事情了.

當然,有足夠的戰術運輸機可用,總比沒有強.

不管怎樣,戰術運輸機能運送作戰人員與彈藥物資,以及尺寸不大的輕型裝備.

正是如此,在跟侯晨晟與付衛民商量之後,丁鎮南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解決辦法,把進攻時間錯開,留出5到7天的調整時間,確保至關重要的大型運輸機能夠先後為兩個方向上的進攻行動提供支持.

這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不過是目前唯一能采用的辦法.

侯晨晟與付衛民也知道,丁鎮南盡了最大努力,而且就算他們不答應,也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此外,討論已經持續一整夜.

別說都已筋疲力盡,哪怕還有點精神,也要去填飽肚皮.爭吵了一個晚上,那感受完全可以用"饑寒交迫"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