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頑強奮戰

天亮之後,戰斗打得異常的艱難.

梵軍集中兵力在東面與南面發起反擊,退入代奧格爾城區的當地駐軍,准確說是以警察為主的武裝人員也趁機發難,比如藏在城區邊緣的建築物內,向靠近城區,特別是控制外圍路口的帝國軍人放冷槍.

一時之間,守在機降場地的陸戰隊幾乎被敵人三面包圍,等同時在三個方向上作戰.

更加要命的是,守護陸戰隊的前線攻擊機均在天亮之前返航,而緊急派來的重型攻擊機在投下幾十噸炸彈之後,也因為彈藥用盡而失去了支援能力.至于其他的火力支援,那就更加指望不上了.

受此影響,在天亮之後開始的第三輪突擊運輸,送往前線的是2個由第十七裝甲師提供的輕型炮兵連.

其中的一個炮兵連,裝備AL-100A式150毫米超輕型榴彈炮.

前面就已提到,為了增強空中突擊部隊的作戰能力,尤其是在敵後的獨立作戰能力,帝國陸軍投資研制了這種戰斗全重不足3噸,能由10噸級通用直升機吊掛運輸的大口徑超輕型榴彈炮.

必須承認,AL-100A很先進,只是不到3噸的戰斗全重就能讓所有"輕型"榴彈炮相形見絀.要知道,在AL-100A之前,只要大口徑榴彈炮的戰斗全重低于10噸,就能夠冠以"輕型"頭銜.

按帝國陸軍的設想,這種榴彈炮,能夠讓空中突擊部隊獲得跟裝甲部隊相當的戰場壓制能力.

只是,理想與現實有很大的差距.

因為陸軍提出的性能指標實在太高了,存在很多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的技術障礙,所以只是前期研制工作就進行了十幾年,直到去年的年初,才完成工程驗收,進入陸軍主導的軍方驗收階段.

如果不是大戰爆發,該項目說不准還要拖上好幾年.

雖然在大戰爆發前,AL-100A通過了軍方驗收,隨後就開始量產,但是受到昂貴價格的限制,AL-100A的產能非常有限.到目前為止,也只給主力部隊各提供一個連,而且都編在師直屬混成支援營里面.

有趣的是,到底應該如何使用這種輕型榴彈炮,各作戰部隊還在摸索.

要說的話,當初立項的時候,帝國陸軍就沒有想好該如何使用這種擁有重炮威力的超輕型榴彈炮.

能夠由通用直升機吊運,其實只是啟動該項目,或者說是申請撥款的借口.

等到研制成功,帝國陸軍才猛然發現,"直-15"在吊運一門AL-100A之後,就什麼都做不了.尤其是在海拔稍微高點的山區,別說是同時運送彈藥,多運載幾名炮手,直升機就沒辦法升空.哪怕換成"直-18",在吊運1門AL-100A的同時,也只能運送全部炮手與半個基數的彈藥.

這有什麼用呢?

在高強度的戰斗中,幾個小時就能打掉1個基數的彈藥.

毫無疑問,彈藥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拿使用量最多的高爆彈來說,只是彈丸就接近50千克,而一個標准發射藥模塊的質量為3千克,通常會裝填5到8個模塊,在算上必不可少的藥筒等裝載工具,1枚150毫米炮彈的整備質量超過80千克.

按帝國陸軍的標准,1個基數是48發炮彈與330個發射藥模塊,總質量超過4噸!

如果配有增程炮彈,總質量就會超過5噸.

也就是說,即便是"直-18"這樣的重型直升機,一次也只能運送兩個基數的彈藥,飛行距離還不能超過300千米.

如果由"直-15"運送,效率會更低.


關鍵還有,AL-100A配屬給空中突擊部隊,能讓空中突擊部隊大展拳腳的,其實就是地形複雜的山區.

簡單的說,AL-100A主要是用于山地作戰.

高海拔對直升機運載能力產生的影響,就變得不可忽視.

這下,擺在帝國陸軍面前的現實就是:哪怕能用直升機把AL-100A部署到靠近前線的陣地上,也會因為彈藥補給困難而成為擺設.

如果把性能上的缺陷也考慮進去,AL-100A的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為了追求極致的輕量化,達到低于3噸的重量指標,只能想方設法的減重,比如采用即將淘汰的40倍徑身管.

在研制AL-100A的項目啟動之前,帝國陸軍就已經確定,下一代大口徑火炮的身管長度必將超過50倍徑,而最後在東方集團內部確定的標准是54倍徑,之前采用40倍徑身管的火炮都將接受升級改造.

此外,藥室容積只有22升,僅相當于標准藥室容積的80%.

受此影響,AL-100A在使用普通炮彈,棗核彈,底排增程彈與火箭增程彈時所對應的最遠射程分別為:17千米,21千米,25千米與29千米,均明顯低于采用同等長度身管的榴彈炮.

當然,更加比不上采用54倍徑身管的新式榴彈炮.

關鍵還有,帝國陸軍裝備的身管火炮,跟西陸集團的比,有效射程本身就偏短.

也就是說,與敵方炮兵對抗,AL-100A會因為射程不夠處于下風,至少無法在炮戰當中占到便宜.

要命的是,AL-100A還是戰術機動能力幾乎為零的牽引火炮.

雖然在設計的時候,帝國陸軍要求AL-100A具備有限的戰術機動能力,比如配備獨立的行走單元,能在作戰的時候自行轉移陣地,降低對牽引設備,以及人員的要求,但是為了達到減重的目的,帝國陸軍最後放棄了這個要求,只是提出配備一台小型發動機,用來驅動彈藥裝填機.

在完成部署後,AL-100A就只能依靠人員,或者是輕型車輛牽引機動.

顯然,這跟不上現代戰爭的節奏.

哪怕在理想狀態下,AL-100A從部署狀態轉為行動狀態,6名炮手都要忙碌10分鍾,而且需要用車輛牽引.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測試,就算是在平原上,把1門處于部署狀態的AL-100L轉移到500米之外的備用陣地,至少都需要20分鍾.如果是在地形崎嶇的山區,至少需要30分鍾,還得有車輛可用.

可見,要想把AL-100A當成野戰火炮使用,至少得為其配備牽引車輛.

一般的軍用吉普車就行,5噸級的越野車就最好不過了.

正是如此,在列裝AL-100A之後,帝國陸軍就發現,必須為裝備AL-100A的炮兵部隊提供牽引車.

可問題是,這麼做,就讓AL-100A的"輕型"優勢變得毫無意義.

說得直接一點,在需要用到AL-100A的戰場上,輕型榴彈炮幾乎沒有生存能力可言,而在AL-100A能生存下來的戰場上,又無其用武之地.要知道,跟常規的榴彈炮相比,AL-100A的射程實在是短得可憐.至于說提供牽引車輛,甚至裝到卡車上,又會喪失由通用直升機吊運的輕便優勢.

要說的話,就是發現了這些問題,帝國陸軍對AL-100A的態度才不冷不熱,一直沒有大批量采購.


不說別的,在大陸戰場那邊,幾支主力部隊就很少安排AL-100A參戰,大部分時候是在後方培訓炮手.

所幸的是,在代奧格爾這邊,AL-100A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

雖然梵羅陸軍擁有數千門大口徑火炮,僅自行榴彈炮就有2000多門,而且全是從西方列強進口,比如紐蘭共和國的M109系列,但是其主力炮兵部隊,全都部署在西北,編在中央軍之下.

其他作戰部隊,有很多還在使用第二次全球大戰時期的火炮.

這些"古董炮"就算還能用,也絕對不是AL-100A等新式火炮的對手,只是射程差距就沒法彌補.

當然,送往前線的,不止是16門AL-100A.

另外一個炮兵連裝備的是120毫米重型迫擊炮.

要說的話,重型迫擊炮才是輕裝步兵部隊最主要的壓制武器.

此外,PJ-120還是帝國陸軍最後一種在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投產,還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武器.

只是,現役的PJ-120F與大戰中的型號幾乎沒有相同的地方.

嚴格說來,PJ-120F其實是重新設計的成果,只是因為PJ-120的基礎設計太過優秀,沒有改動的必要,幾乎完全保留了下來,所以在重新設計之後,才沿用了原來的編號,並沒有另起爐灶.

關鍵還有,PJ-120F兼容所有同口徑的迫擊炮彈.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規劃,PJ-120F至少都還要服役30年.等到配備了導引頭的精確制導炮彈誕生,說不定還能服役半個世紀.可以說,PJ-120非常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服役時間最長的火力壓制武器.

其實,在很多時候,前線官兵首選的壓制武器,就是迫擊炮.

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初速低得多,能夠把彈殼做得更薄一些,所以迫擊炮彈能在不增加彈重的情況下,獲得遠超同口徑榴彈的裝藥量,在對付人員等非防護目標的時候擁有遠遠超過同口徑榴彈的殺傷力.

正是如此,120毫米迫擊炮彈的威力就跟150毫米榴彈相當.

關鍵還有,120毫米迫擊炮彈也就20多千克,不到150毫米榴彈的三分之一,因此在運輸能力相當的情況下,運送的迫擊炮彈是榴彈的三倍以上,也就相當于讓火力打擊的持續時間提高了三倍多.

至于射程,反到的小事.

畢竟,120毫米迫擊炮的最大射程能達到12千米,足夠覆蓋前沿戰場了.

此外還有,一個迫擊炮班最多只需要4名炮手,必要時2人就能操作,因此同樣是一個連的規模,迫擊炮連能有24門,榴彈炮連只能有16門.再說了,迫擊炮的急促射速與持續射速,都要比同級別的榴彈炮快,所以不管是持續壓制,還是緊急狀態下全速開火,迫擊炮連的作戰效率都超過了榴彈炮連.

可惜的是,2個連的兵力確實太少了.

此外,受到彈藥的限制,榴彈炮連發揮的作用並不突出,只能用來壓制敵人的遠程身管武器.

大部分時候是24門PJ-120F在開火.

要同時對付來自3個方向的敵人,24門迫擊炮確實是遠遠不夠.


激戰持續到上午10點左右,梵軍已經在東邊與南邊逼近機降場,對這2個方向上的防禦據點構成了嚴重威脅.

打到最艱難的時候,梵軍的小股部隊甚至攻入了機降場.

關鍵還有,在梵軍逼近之後,因為存在誤傷友軍的可能,前線攻擊機與重型攻擊機不敢貿然投彈轟炸,必須由地面部隊指引目標,所以空中支援的效率大打折扣,沒能產生擊潰敵人的效果.

很多時候,因為雙方的官兵離得太近,只能由"攻-9B"使用機關炮掃射敵人.

要說的話,也多虧空軍派來的100多架"攻-9B".

按空軍的戰報,到10日的中午,部署在海德郊外空軍基地的120架"攻-9B"總共出動了350余架次,差不多是所有能飛的攻擊機都飛了3個架次,平均每3個小時就要出動一個架次.

等于是說,這些"攻-9B"幾乎都是在飛到戰場上空之後就投下炸彈,平均每個架次在戰場上空逗留的時間還不到15分鍾.

這個出動頻率,可以說高得嚇人!

至于打擊力度,更加是無庸質疑.

在這10來個小時里面,120架"攻-9B"用掉了1500余枚250千克級炸彈,近1000發短程空地導彈,3000余發80毫米火箭彈,以及20萬發40毫米炮彈,總投彈量達到驚人的1500噸.

要是沒有這些"攻-9B",機降場恐怕早就被梵軍攻占了.

只是,"攻-9B"提供的空中支援也就持續到10日中午.

不是說空軍不願意繼續出力,而是到負責為前線攻擊機提供支持的加油機,將在10日中午返航,然後要到夜間22點過後才能重新部署到位.沒有加油機支持,"攻-9B"無法從海德巴拉直飛代奧格爾.

此外,在連續出動3個架次之後,幾乎所有的"攻-9B"都需要進行維護.

正是如此,在計劃里面,只要求前線攻擊機提供的近距離空中支援持續到中午.

按照計劃,將在中午之前挫敗梵軍的反擊行動.

可惜的是,直到最後一批"攻-9B"在中午12點過飛走,梵軍的反擊部隊依然在南面與東面向機降場發起沖擊.

雖然在下午1點前,由重型攻擊機發起的一輪遮斷轟炸,成功的粉碎了梵軍在中午發起的第一輪進攻行動,但是重型攻擊機並非隨叫隨到,而且在連番遭受猛烈沖擊之後,機降場外圍防線已經搖搖欲墜.

關鍵就是,陸戰隊的傷亡非常大,兩個營的減員率都已超過30%.

以當時的情況,只要梵軍再發起兩輪沖擊,就能夠突破機降場的外圍防線,甚至能圍殲勢單力薄的兩個陸戰營.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劉尊山才不得不啟動緊急預案.

必須得說,丁鎮南有一個很好的習慣,也就是不管戰場局勢如何,在擬定計劃的時候總會留一手,很多時候會准備多個備用方案,確保在發生意外之後,有回旋余地,不至于束手無策.

這次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