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齊頭並進

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在新曆150年的最後一天,帝國陸戰隊依然發起了進軍加爾的作戰行動.

在同一天,丁鎮南在軍情局的協助下,在戴蒙德港召開了一次非常特殊的會議.

除了丁鎮南與軍情局派來的情報官員之外,來參加會議的全是梵羅人,准確的說是西孟邦的民間代表.

當然,這是官方的稱呼.

說得直接一點,也就是地方官員,以及在當地擁有話語權的部族領袖.

毫無疑問,這些民間代表全是大地主,或者大地主的代言人,很多家族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

嚴格說來,他們才是梵羅國的統治者.

用幾個德高望重的部族領袖的話來說,不管是瘸子,還是西洋人,都得通過他們來統治這片土地.

言外之意,梁夏帝國也一樣.

只是,他們也承認,現在的統治者是梁夏帝國,准確說是代表帝國的聯軍.

正是如此,丁鎮南對這些人並不客氣.

說是會議,更像在下達最後通牒.

關鍵只有一個:東方聯軍按照每人每月20千克的標准,向占領區的民眾派發主糧,默認比例為10千克大米與10千克面粉,不過可以按需求調整,而且是把糧食發給占領區的地方政府或部族機構;對等條件是,地方政府與部族領袖得為管轄地區擔責,包括讓社會秩序恢複穩定.

如果地方政府或者部族領袖認為沒有這個能力,占領軍自會另謀他選.

這里面的關鍵,其實就是由地方自治政府或者部族機構來分派由占領軍提供的,規模還非常可觀的賑災糧.

這每人每月20千克的標准,那是一點都不低!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等于把占領區內的梵羅人養了起來.

不要忘了,即便在和平時期,向西孟邦這樣的產糧地區,底層貧民每月所消耗的主糧也沒有20千克.

那麼,有什麼理由拒絕?

正是如此,上百名來參會的部族領袖當即就答應了下來,不過也有一些部族領袖提出了其他要求.

最主要的要求,也就是保持地方武裝力量,即效忠于部族的民兵.

對此,丁鎮南沒有給予正面答複,只是提到出于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暫時不會取締部族直接領導的地方武裝.

此外,准許由占領軍控制的地方政府組建負責維持治安的准軍事力量.

顯然,在對待民兵的問題上,丁鎮南其實有點投鼠忌器.

從理想的一面來看,肯定得解散地方武裝.

只是,從現實的角度看,根本辦不到.

解散地方武裝,首先要做的就是收繳武器,尤其是戰亂當中,從軍隊里流散出去的槍械等輕武器.

可惜的是,要想在戰爭時期收繳武器,簡直是癡人說夢.

不說別的,根本就沒人知道,在梵羅國境內到底有多少武器,尤其是那些從軍隊淘汰下來的舊式槍械.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梵羅國的槍械在300萬到800萬支之間.


顯然,這個估計數據就很不靠譜.

300萬的最低估值,主要依據是梵羅正規軍與准軍事力量的規模,即只考慮了處于裝備與使用狀態的槍械.而800萬的最大估值,是把過去使用的,也就是已經退役,原本應該處理掉的槍械也算了進去.

不過,這還非常的保守.

關鍵就是,軍情局只統計了梵羅國獨立建國之後生產采購的槍械,沒有把獨立之前的槍械也算上.

此外,在兩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中,梵羅國通過秘密渠道進口了很多輕武器,而且沒辦法統計.這些輕武器,有不少在兩次南方次大陸期間流散,就算有一些已經報廢,可是大部分都保存了下來.

要說的話,梵羅國境內的槍械保有量,很有可能在1000萬左右,而且大部分在各地的部族手里.

當然,主要是各種在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生產的半自動步槍,甚至有一些是百年之前的栓動步槍.

雖然這些槍械都很落後,不要說性能,很多甚至沒辦法正常使用,但是在民兵等地方武裝力量的手里,仍然有巨大威脅.換個角度看,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地方政府與部族領袖肯定不願交出武器.

正是如此,丁鎮南才沒強求.

關鍵還有,丁鎮南親自出面跟地方自治政府與部族領袖會談,為的是解決當前最嚴重的問題.

必須得說,這也是丁鎮南聰明的地方.

用原本就計劃用來賑濟饑民的糧食收買了地方勢力,讓地方勢力維持秩序,等于把聯軍從治安戰當中解救了出來.

最為重要的是,不需要聯軍扮演惡人.

顯然,每月最多提供20萬噸的糧食,就收購收買西孟邦的部族,讓1億梵羅人不再跟聯軍為敵.

這個代價,完全能接受.

其實,按周湧濤的安排,只要每年用在占領區的糧食不超過500萬噸,就不需要向帝國當局請示.

這些糧食能不能分到饑民的手里,丁鎮南就沒法保證了,後者說無能為力.

至于實施效果,那還不好說.

相對而言,前線的作戰行動反到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按照丁鎮南的部署,陸戰隊兵分兩路.

第五陸戰師從戴蒙德港北上,在第十二陸戰師的支援下,以快速突擊部隊為主,向加登里奇推進.

這座城市在加爾的南面,其實是加爾的衛星城.

此外,加爾的國際機場就在加登里奇郊外.

雖然丁鎮南沒有指望過空運,畢竟空軍的主力放在西邊,而且李天凌坐鎮,肯定得全力以赴的支持第二十四機步師作戰,但是在拿下加爾國際機場之後,就能利用已經動員起來的民航力量.

要說的話,達到了3萬架的民航客機與接近1萬架的民用運輸機,一直都是帝國軍用航空的戰略後備力量.

一直以來,帝國都非常重視民用航空,也就跟戰爭有關!

在30多年前,也就是第一代噴氣式民航客機誕生之後,帝國論議兩院就以"安全"的名義,通過了一項很有針對性的法案,要求航空公司保留20%的備用飛機,准確說是確保機隊有20%冗余.

這項法案至今有效,只是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比如主要針對航程超過5000千米,起飛重量超過100噸,載客量超過150人的大型客機,以及對部分規模較小,盈利能力較差的航空公司降低標准.

要往根本上講,帝國當局一直就把民航當成戰略預備隊.


當然,民航確實擁有極強的軍事價值.

不說別的,任何一架民航客機都可以用來運送作戰人員,而且都能夠利用貨艙運送單兵武器裝備.如果是大型貨機,可以直接運送標准尺寸的貨盤,在進行簡單准備之後就能運送軍用貨盤.

關鍵還有,民用飛機的使用與維護成本比軍用運輸機低得多.

當然,保有量還非常的巨大.

相對而言,大型民用飛機最大的問題,也就是對起降場地有較高要求,一般都只能在正規的機場起降.

為此,作戰使用也就受到了嚴格限制.

此外還有,大量征用民航客機必然會對國內的航運市場產生影響,進而會對帝國民眾的工作生活,甚至是社會經濟產生影響.結果是,在沒有進行全面戰爭動員的情況下,帝國當局一般不願意大規模的征用民間力量,尤其是民航客機類,跟民眾日常生活與社會經濟運行息息相關的基礎設備.

說得直接一點,也就是還沒到那一步.

正是如此,大戰爆發幾個月,帝國當局一直沒有下令在民航系統進行動員,更別說大規模的征用民航客機.

在此之前,也就是應大陸戰場的需要征用了1000多架客機,向前線運送作戰人員.

相對而言,征用的對象主要是民用運輸機.

只是在大陸戰場上,就有大約1500架由空軍征用,專門負責向前線,准確說是靠近前線的後方機場運送作戰物資的大型民用運輸機,而且隨著帝國國內進行的調整,投入軍用的民用運輸機一直在增長.

當然,這也跟民用運輸機的產能增強有關.

相對而言,征用民用運輸機所產生的影響,要比征用民用客機小得多,畢竟空運在社會物流總量中占的比重非常小.

正是如此,在丁鎮南擬定的計劃當中,空運占了很大的比重.

當然,肯定是以民用運輸機為主.

其實,這也是必須得奪取加登里奇的原因.

只有拿下加爾國際機場,才能利用民用運輸機.

在此之前,能夠動用的,就只是由空軍提供的幾百架戰術運輸機.

受野戰機場的限制,這些部署在斯蘭的戰術運輸機就算全力出動,能夠提供的運力也很有限.

再說,陸戰隊搶修野戰機場,也不是為了空運.

按照作戰部署,其實是在陸戰隊控制港口之後,用來部署前線航空兵,以此替代艦載航空兵.

至于空運,還是得依靠機場.

正是如此,在所有的作戰計劃中,第五陸戰師的主要任務全都是攻打加登里奇,確保能一舉拿下加爾國際機場.

另外一路,則是從坎甯港出發的第十三陸戰師.

按照丁鎮南的安排,第十三陸戰師將直奔加爾.只不過,初期的任務是掩護第五陸戰師攻打加登里奇.

這里,不止是為了加爾國際機場.

因別第五陸戰師率先在戴蒙德港登陸,而且晚了幾天才去攻打坎甯港,所以守衛加爾的梵軍已經做了調整,也就是把重點放在了加登里奇,迎戰來自戴蒙德港的聯軍,守衛加爾的兵力反到不多.

結果就是,等陸戰隊拿下坎甯港,梵軍才猛然反應過來.

只是,在此後幾天里面,因為受到高強度轟炸,梵軍沒有積極的調整防禦部署,主力部隊依然在加爾西南.


正是如此,才需要第十三陸戰師從坎甯港北上.

雖然以具體的情況而言,梵軍未必會給第五陸戰師制造麻煩,但是在指揮層面,必須考慮到極端情況.這就是,梵軍很有可能會在守不住的情況下破壞機場,甚至在機場里面埋設地雷.

其實,只要徹底的破壞跑道就足夠了.

顯然,就算是發起空中突擊,也未必能夠趕在梵軍動手之前拿下機場,反到有可能刺激梵軍,讓梵軍動手破壞機場.

那麼,就只能設法欺騙梵軍.

這就是第十三陸戰師直接北上攻打加爾的主要原因.

說得簡單一點,也就是冒充主力,讓梵軍相信,聯軍依托坎甯港作戰,不需要奪取國際機場,或者說不會以奪取國際機場為主要目的.即便沒辦法迫使梵軍調整部署,也肯定能夠分散梵軍的注意力.

這樣一來,第五陸戰師就有機會拿下國際機場.

要說的話,第十三陸戰師確實具備充當主力的資本.

前面已經提到,第十三陸戰師的主戰裝備全都來自國內,其中包括幾百輛連第五陸戰師都沒有的ZT-99BL.

當然,不止是裝備.

兵力方面,從坎甯港出發北上的官兵超過13000人,戴蒙德港這邊才1000人,而且有大約6000名官兵來自第十二陸戰師.嚴格說,第五陸戰師只派了一個加強團,充當突擊部隊的先鋒.

可見,不管是主戰裝備,還是說兵力規模,第十三陸戰師更像是主力.

不過,有點多此一舉的味道.

先不說梵軍會不會上當,以梵軍那點偵查手段,根本不可能及時的掌握兩支突擊部隊的具體情況.

當然,就算掌握了,梵軍也未必會積極的采取行動.

按之前的交戰情況,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也就是梵軍按兵不動.准確說,其實是放棄抵抗.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新曆151年1月1日的凌晨,第十三陸戰師的先頭部隊就到達了加爾郊外.

雖然遭到梵軍阻擊,但是戰斗算不上激烈.在粉碎了梵軍的反擊行動之後,第十三陸戰師暫時留在了城外.

與以往的攻城作戰一樣,在攻入城區之前得控制城外的交通要道,完成對城區的封鎖與包圍.

只是,對加爾這種特大城市,封鎖與包圍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約幾個小時之後,第五陸戰師到達加登里奇郊外.

在完成包圍與封鎖之後,准確說是等到第十二陸戰師的作戰部隊跟上,第五陸戰師的先頭部隊開始向機場推進.

到了當天傍晚,第五陸戰師到達加爾國際機場附近.

與預測的一樣,守衛機場的梵軍根本沒有進行積極抵抗,在陸戰隊發起攻擊之後就繳械投降.

結果就是,在當天晚上,第一批民用運輸機就飛了過來.

此外,攻打加爾的作戰行動也在當晚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