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天山道

明軍拆除這些城牆可並非心血來潮,其實是蓄謀已久的,這個損招是誰提出來的吶,姍姍來遲的西北總督袁崇煥.袁總督率步騎十萬千里迢迢,出大明西北沿天山一線,進兵平亂,卻在路上耽擱了數月之久,並未曾趕上這場大戰.等

到他麾下步騎趕到波斯,仗已經打完了,他的西北大軍為什麼會耽擱吶,因為從西北到波斯這條路已經荒廢了一百多年了,實在太難走了,這條是什麼路呢,曆史悠久的陸上絲綢之路.

這條路在元末明初本來是好走的,元末明初,宋代中斷的陸上絲綢之路再次勃興,東西方交通臻于鼎盛.大明立國之初與波斯的交往甚密,元朝更與統治波斯的伊爾汗國是宗屬關系,合贊汗時期,伊爾汗國的驛道直通中土.

《金史》有云:"天下會于一,驛道往來,視為東西州矣."

大明初年,這條陸地絲綢之路還是暢通的,一直到了中後期海運興起,海上絲綢中路的興盛,這條陸上絲路便漸漸少有人問津了,嘉靖之後更是日益荒廢了.這就導致了袁崇煥十萬西北大軍受阻于崇山峻嶺,遲遲無法趕到戰場.十

萬大軍出西北竟貽誤戰機,袁總督面子上便有些掛不住了,惱羞成怒之下便和大元帥馬燦一合計,拆城牆吧.他的想法,就是想把舊城牆上拆下來的磚石材料,用來修繕從西北通往西域的官道,也就是古絲綢之路.

袁崇煥可不是什麼謙謙君子,這位總督如今得勢了,他的性子可是十分張狂的.大元帥馬燦則純粹是從軍事的角度考慮,覺得這個事情是可行的,倘若這條官道修好了,則從西北出兵中亞的速度要快得多.

如此一來大明在北疆的駐軍,一路從貝加爾湖,一路從西北吐魯番,便如同兩條鐵鉗,牢牢將中亞鉗制了.如此一來二人一拍即合,繼蒙古人之後東方來的大軍,再次大規模拆起城牆來了.這一拆便一發不可收拾,一路拆到歐洲去了,很快把維也納的城牆也給硬生生拆了,拆下來的材料用來重修絲綢之路,那效率自然是極高的.

且不提袁崇煥,馬燦在中亞搞拆遷,單說大明黑海水師大舉出動戰艦,在茫茫大海上搜捕賊酋切迪,曠日持久卻一無所獲.後來才知道切迪所部化整為零,他自己逃上了岸,化妝逃到地中海南邊的埃及去了,北非,埃及王朝還真的收留了他.于

是乎被激怒的大明帝國,集結起強大的水師征討北非,很快大兵壓境了.開

城十年,三月.

叮鈴鈴的駝鈴聲響動,天山道來了一支駱駝馬隊,大明西北總督府治下工兵營,攜帶大量物資進駐天山腳下,架橋修路.要說起來袁崇煥修路築城,可真是一把好手,他采取的是兩路對進的修建方法.一

路從波斯開始修,另一部從吐魯番開始修,兩路人馬齊頭並進,一兩年內打通天山道也不在話下.天上道有好幾條,強漢時走天山南路,盛唐時走中路,袁崇煥要修的便是中路,也就是傳說中的天山廊道.為了重修天山道,所耗費的人力,物資,財力必然是一個天文數字.然

而不論是從商業還是軍事的角度考慮,這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為了修成這條貫穿西域中亞的交通大樞紐,大明帝國動用了大批俘虜,也組建,動用了許多工程輜重部隊,並且還是軍民共建的.如

今在大明帝國,軍民共建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這第一批從河西大營出發,進入天山道的工程部隊就是軍民混編.除駐紮在河西大營的工兵營,少量西北騎兵之外,剩下的就全是中北亞公司的人.大明帝國新興的中北亞公司在成立之後,便仗著帝國強大的勢力,響應了袁總督,大元帥的號召,迫不及待的投入到重修官道的大工程里來了.三

月,煙寒刺骨的天山腳下.

"籲!"


"都護新滅胡,士馬氣亦粗.蕭條虜塵淨,突兀天山孤."

"這條官道建成之後,則是恒古未有的之盛世!"

駝鈴聲陣陣,一員年輕的將領在山腳下勒住戰馬,興致大發 ,與身旁一干騎兵談笑風生起來了."

正是,這破路早該修了!""

自盛唐以來,從未有過這樣的盛事了.""

你倒說的輕松容易,你卻不知這天山道上近年來匪盜橫生,稍有不慎便是個客死異鄉."

議論聲中,數百騎翻身下馬警戒起來了."

不可大意,大家伙辛苦一些,警惕著點."

那青年將領開始分派兵力,將輪值,偵察,明暗哨布置的井井有條,瞧著頗有些驍勇彪悍.

"喝,遵令!"

呼喝聲中,數百騎紛紛打馬飛出,數百騎分散了開來布置警戒.不久一支龐大的駱駝馬隊從後方迤邐行來,浩浩蕩蕩的施工隊伍在山腳下,尋了背風處紮營.身穿大紅軍服的官兵,穿皮袍紮頭巾的民壯們忙亂了起來.一時間寂靜的天上腳下喧鬧起來,駱駝馬匹呼哧呼哧的噴著響鼻,人聲鼎沸.青

年騎兵校尉往兩側看了看,肅然道:"這里,這里兩側山脊,多派些人."

雖說軍民混編的部隊人數高達兩萬,賊眾一般不會來襲營,為了安全起見,青年校尉還是派人加強了防禦,將兩側的制高點都占領了,明崗暗哨弄了好幾重.這青年校尉是什麼人吶,高陽人,孫承宗孫老大人的第七孫,孫之杭,大明第三代少壯派里還默默無聞的一位,這也和孫承宗孫老大人的性子有關.按

說以孫老大人的資曆,威望,給他孫子弄個肥缺,優差也不難.偏偏這位老大人性子最是剛直,甚或說有些迂腐,偏偏讓他的孫子在軍中厮混,要和那些貧寒出身的將領打成一片.孫承宗有十三個孫子,脫穎而出的第七孫,之杭算是其中出類拔萃的,這就是兒孫多的好處了.兒

孫多,總有那麼一兩個成才的,便如同這位孫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