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爆紅大賣



林老爺子擺手,笑著攆人,"行了,快回去給家里報喜吧.婆娘們一高興,給你們炒兩個好菜,還能喝碗酒好好犒勞你們一下."

"哈哈,老爺子說的對!走嘍,回家了!"

"回家,回家!"

來時沉甸甸的擔子,變成了荷包里鼓鼓的銀錢,眾人的腳步踩著夕陽,輕快之極.

錢是男人腰,也是底氣.原本被繁重的活計壓得塌下去的脊梁,這會兒完全直了起來.

不必說,盼了一日的老少和婦人,盼回了男人,家里立刻就熱鬧的開了鍋.

第二日的北茅縣城,又延續了這份熱鬧.

人活在世,無非是四件事,衣食住行.

荷包里有了銀子的農人們,願望也很樸素,給閨女買塊花布做襖褲,給媳婦兒買根簪子,給爹娘買點心煙斗兒.

就是再節儉的人家,這時候也要多割二斤肉,好好燉個添肉片的葷菜,犒勞一下全家春夏秋三季的辛苦了.

碰上家里有些底子的,再添了這麼多的進項,就開始張羅著趁著價格便宜的時候,買木料買磚瓦,放到春日播種完,就要蓋新院子了.

還有給兒子張羅聘禮的,給閨女置辦嫁妝的.

總之,冷清了好些日子的北茅縣,因為賣了稻米,因為農人們兜里有了銀子,難得的熱鬧起來.

有閑人見此,自然要打聽原因.于是,樓縣令支持林家帶著十里八村的鄉親育秧種稻,如今大豐收,稻米賣了高價的消息,立刻就傳遍了整個縣城.

但凡長了腦子的,誰都看得出,這件事里,樓縣令不過是個好看的幌子,事情底細是林家帶著大伙兒發了財.沒人清閑到揭了樓縣令頭上的光環,卻對林家再次刮目相看.

有人好奇被周山長都稱贊的北茅冷水米,到底味道如何.

結果林家仿佛是安裝了眼線在城里,第二日,但凡送了書籍到京華堂圖書樓的人家,都得了林家人親自送來的一袋冷水米.

雖然不多,每袋只有十斤左右,但足夠一家人吃個三五次了.

偶爾有人特意仔細算了一下,整個縣城,一百多家,足足一千多斤白米啊…

這還不說方家和曲家,程家,顧家,這幾家同林家交情更好的,定然得到的更多.

林家好大的手筆!

不說北茅縣這里如何熱鬧,只說林大河在家停留幾日,帶了一些新米又回了府城.

他也是不遺余力的為家鄉的冷水米做宣傳,平日有些來往的人家,他都送了一些上門.甚至放出些風聲說,林氏點心鋪子里,得了所有老人孩子喜歡的蒸米糕,就是冷水米所制.

高價買了稻米回來的米商,更是跟著煽風點火.一時間炒的府城內外,無人不知北茅冷水米的大名.

北地天寒,三年里幾乎兩年不收糧食,即便是耐寒的高粱和谷子也不成,如今居然種了稻米,而且聽說味道還不錯.

所有人都是好奇,自然要買一些回家嘗嘗.

不想,這一嘗就停不下來了,確實比南邊的粳米要肉厚好吃啊.


倒不是說南方的米,全都不好吃,天下聞名的碧粳米就是出自興州,但碧粳米出產極少,每年只供給皇宮,普通人根本吃不到.

可冷水米不同,味道好于普通粳米,價格又不是貴的離譜.只要家里有些底子的,都吃的起,也吃的到.

于是,北茅冷水米,不出意外的火爆起來.

幾個糧商合伙從北茅買了十幾萬斤的稻子,舂米不過十萬斤出頭,幾乎沒過一月就被搶光了.

糧商們眼見如此,就跑去堵了林大河,軟磨硬泡,到底逼著他又一同回了一趟北茅縣.

各家各戶看在林大河的顏面上,刮了米缸底,拿出了留著過年走親戚的存糧,好賴又湊了一萬斤,以高于市價一倍的價格賣給了糧商們.

但糧商們怎麼可能滿足,他們原本跑這趟,盯著的就是林家的糧倉.

林家種了百十畝稻米,得糧六七萬斤,當日才賣一萬斤,如今手里還存了絕大部分,若是能挖走一半,也是不少賺啊.

可惜,林家熱情招呼糧商們吃飯喝酒,提到賣糧,林老爺子就把腦袋搖得厲害.

待得勸著再深了,老爺子直接帶他們去京華堂轉了一圈兒.

一百多孩子們,坐得腰背挺直,整整齊齊,春日的小樹苗一般生機勃勃.

老爺子只說了一句,"北茅的土地,種出了北茅的冷水米,最該供給的是北茅的孩子.他們是北茅的希望!"

都說無奸不成商,但糧商們被金銀同化的有些冰冷的心,也忍不住為了這一句話溫暖起來.

都說林家仁義,都說林家厚道,他們之前也不過是聽說,如今可是真切看到了,聽到了.

林家免費供給這些孩童讀書吃住,若是賣了冷水米,買粳米回來,也不會有人說什麼.

但林家偏偏不肯,一定要留了最好的給孩子們.

放著起碼千百兩的差價不要,這簡直是"傻".

可這份傻,卻讓他們什麼都說不出,心里又佩服萬分…

糧商們帶了滿心的複雜走了,留下的是冷水米更響亮的名頭,外加家家戶戶堅定明年繼續擴大種植的決心…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北地的天氣說起來也是同百姓一般脾氣,急得厲害.

賣完糧食,眾人搶著收秋菜,儲秋菜,收豆子,曬菜干.

這般,不過半月,天上就落了雪.米粒一樣的雪花,洋洋灑灑從天空打著旋落下,被還沒來得及冷心的空氣一暖,不等落到地上,就變成了水汽.

學堂里剛剛放了學,孩子們背了書包往家走,自然不肯放過這樣初雪的好日子,一邊在雪里瘋跑,一邊高聲笑鬧,驚得忙著銜草和羽毛壘窩的鳥雀,四散驚飛.

大人們則沒有這個閑心,今年家里養了雞,冬日多了一口灶要燒火,自然需要打更多的柴禾.

老少婦人們則忙著准備一家人的冬裝,棉襖棉褲,棉鞋棉手套,也是累的頭昏眼花.

只有縣城里的富貴閑人們,早早燒了炭盆,然後開了窗子,一邊賞雪一邊飲酒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