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 馕和葡萄干



在進入這個世界之前,沈隆不僅翻閱了大量資料,還親自前往西域進行了實地考察,對這里適合種植什麼農作物再清楚不過了,天山北麓多種植棉花,西紅柿,玉米,土豆,紅薯和小麥,其中棉花不能吃,暫時不適合種植太多,其余幾種都可以在這里種植.

只是玉米,土豆,紅薯和西紅柿這些農作物此事還沒有進入中國,所以這些出身農家的士卒還不認識.

對此,沈隆早有准備,他早就讓人把每種新農作物都烹飪了一些,農民對于新型農作物向來都是謹慎的,在不確定這種東西能吃,能有好的收獲之前,他們是絕對不會種植的,只有親口嘗到這些農作物的味道,他們才會動心.

盡管對于大唐來說,這些後世帶來的良種每一顆都異常寶貴,但為了說服這些士卒,沈隆還是忍痛烹飪了一些.

有了他的指點,這些食物的味道可是比平時的大鍋飯好吃多了,士卒們嘗過之後都回味許久,"這西紅柿有點酸,有點甜……這土豆糯糯的可真香啊……"

"要說好吃,我覺得還是紅薯最好吃."這一時期,制糖工藝剛被王玄策從天竺帶回來百余年,甜味對大唐百姓來說還是一種奢侈.

"這一個棒子上該有多少顆玉米啊."有人開始慢慢數起了玉米棒子上的顆粒,盤算著一畝地能有多少產出,盡管還不知道玉米種植所需的密度,但僅僅是粗略估計的結果,依然把這些士兵給驚呆了.

"這紅薯,土豆一畝地產量都在千斤以上,玉米產量雖然少些,但也比小麥強得多!只要咱們能把這些地種好,不僅咱們不用擔心餓肚子,還能給郭郡王和楊都護送一些過去!"沈隆開始給這些士兵描述美好前景了,為了說服這些士卒,他還刻意換了保守的數字.

"一畝地能產千斤!"盡管如此,聽到這些,士卒們依舊瞪大了眼睛,他們可是從小種地的,深知道這個數字的可怕;就算是關中最好的熟地,種小麥一年能收三百斤就算好的了,沈隆這兒直接就是畝產千斤了,是關中畝產的三倍還多.

看到他們驚訝的樣子,沈隆想起了王安石父子,旋即就有人發問,"守捉,既然這些糧食能產這麼多,為啥咱們不把這些地全種上紅薯,土豆?"對于糧食的渴望,同樣是刻在這些人骨子里的.

"一來麼,咱們或許種慣了小麥,卻沒人種過紅薯,土豆,一開始就全種上這些,要是有個萬一,咱們就要餓肚子了;二來麼,這些東西雖好,卻不像小麥這般好存儲,種出來之後不趕緊吃掉就容易爛;所以咱們要先多種一些小麥,等大家伙兒學會了種紅薯,土豆,玉米和西紅柿,再擴大面積也不遲!"沈隆解釋道.

他們在俱六城可不是光屯田,還要出兵打仗,領兵出征的時候都帶上紅薯和土豆可不行,一不小心爛掉,那這仗也就不用打了.

按照沈隆的計劃,這些土地的中心地帶將會被全部種上小麥,套種玉米,這樣可以在保證收獲的情況下節省地力;然後在邊緣地帶種上紅薯和土豆;最外圍則是葡萄,瓜果之類,在後世,西域的葡萄水果可以說是大大有名,既高產又好吃,還能幫助這些士兵均衡營養,如此安排再合適不過了.


等這些農作物成熟的時候,大家可以先吃土豆,紅薯,玉米以及少量小麥,將大部分小麥保存下來;那天需要打仗了,就把小麥磨粉做成馕,馕可以保存很久也不會壞掉,最適合行軍打仗,然後再帶些肉干,葡萄干補充脂肪和葡萄糖,保證不會有問題.

那麼,以後我大唐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士兵就背著馕和葡萄干來吊打那些敢違背大唐號令的部落吧!

"還是守捉想的周全!"眾人聽了沈隆的解釋後都大為佩服,"這些東西該咋種,還得守捉來教我們!"

說服了這些士卒之後,沈隆就帶著他們開始開墾土地,他們白天在地里耕作,晚上則回到城中,舉著火把聽沈隆給他們講解這些新型農作物該如何種植;盡管勞累,可沈隆每天身先士卒帶著他們干活,而且干得比他們任何一個人都多,這些人也都沒了抱怨.

人家堂堂守捉使都是如此,我等一介小兵又怎麼該抱怨呢?而且他們一想到即將迎來的收獲,連最後一點兒腹誹也沒了.

這些士卒都是干慣了農活的,讓他們侍候莊稼倒是比舞刀弄槍還要利索,忙活了一陣兒,終于將這一大片土地都開墾好了,沈隆開始帶領他們播種.

沈隆根據現有的條件,依靠曆史資料以及伊凡-萬科的機械設計能力,設計了一些木質農具,讓城中的工匠打造發給士卒,幫助他們提升耕種效率.

讓一個能制造鋼鐵戰甲的大科學家來打造農具,簡直是牛刀殺雞,士卒們在經曆了短暫的適應之後,很快就上手了,再借用一些畜力的幫助,一千余人沒花多少時間就種好了數萬畝的土地.

"守捉,這要是豐收了,咱們該能吃多久啊?怕是連西州,龜茲的大軍也能全部養活了!"被郭昕排到俱六城來的向導問道.

"等收了糧食,自然要給郭郡王和楊都護送些過去,到時候咱們再派些人帶種子過去,教他們如何種植."西州和龜茲的條件雖然沒有天山以北這麼好,不過種土豆倒是足夠了.

"守捉,這些農具真好用啊!俺能不能讓商隊帶回長安,讓俺家里也用上啊?要是有了這些,俺爹娘也不用那麼辛苦了!"有長安來的少年士卒問道.

"此事容易,倒也不用專門送農具過去,等商隊再回來,我就把圖紙給郭家的管事,讓他們打造農具給你們的家人!"這些東西在大唐同樣有大用.

又過了些日子,終于等到這些農作物發芽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