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壓中題目

孔子在《論語-季氏》中說道:"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前一句說的是西周時代,後一句說的就是春秋時代.儒家所謂的義戰,必用天子之命,地位相同的諸侯國互相征戰,便是藐視天子,目無法紀.

李傑思慮片刻,提筆在稿紙上寫到"聖經不與諸侯之師,以其不知有王也."

這是破題,上半句不與就是不贊賞的意思,為什麼聖人對于諸侯軍隊之間的征伐不贊賞呢,下半句寫出原因"不知有王",即符合孟子"敵國不相征"的意思,也同朱熹闡述的"擅興之罪"一致.

承題寫到,夫所謂義戰者,必其用天子之命者也.敵國相征,則無王矣.人之稱斯師也,何義哉?此《春秋》尊王之意,而孟子述之以詔當世也.

將儒家義戰必用天子之命,諸侯相互征伐便是目無王法寫入題中,引申而來的就是孔子在《論語-季氏》中的話.而孟子所處的時代,繼春秋之後又過了大約一百年,社會混亂的情形,比之春秋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孟子將這句話說出來,便是借《春秋》之言,用來勸誡當世的諸侯們.

不消片刻,洋洋灑灑四百余言躍然紙上,寫完後將稿紙晾于一旁,看向下一題四書題.

"知止而後有定.一節"

看到題目李傑面露詫異,這道題師兄梁儲在押題之中正好壓中,師兄對于主考官出題思維的揣摩真是讓人歎為觀止,難怪後來能夠做到內閣首輔.

其出自《大學》,全文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止,知道目標所在之意,這句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知道應達到的目標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朱熹在集注中的注釋為:"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祥.得,謂得其所止."

簡單來說就是,知止,就是知道什麼是至善的境界,從而促使自己追求至善,止于至善.人只有懂得了自己的夢想和歸宿,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才能立場堅定,立場堅定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進退從容,進退從容才能處事周詳,處事周詳才能修成正果,夢想成真.

北宋大家張載便提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儒家對于知止的最好詮釋.

從知止到定,靜,安,慮,五個層級層層遞進,是個人自我成長的五個心路過程,只要能做到那麼就如同掌握了通關攻略,便沒有什麼事能夠難倒自己的.

李傑一邊回憶經文一邊靜靜地閉目養神,少頃,提筆寫下.

"聖經推止至善之由,不外于真知而得之也."


即大學之中所說的至善之由,不外乎是由真知而所得的,真知這次也不是李傑自己造出來的,《中庸》中便有提到,不過中庸之中的"真知"尚屬動詞,而在這里是名詞,即本然之良知,相當于是朱熹提到的至善是一個意思.

隨後承題寫到"夫學知所止,天下之真知也,而定靜安慮因之,此至善之所由得與?則亦求端于知而已矣."

像聖人所說的這樣即大學中關于知止而後有定這一段,便是真知,而後面的定安慮都是由它而來的,這就是至善的由來了,那麼如何得到呢?最終還是要從知止而來.

一旦有了解題思路,剩下的就是水到渠成了,李傑筆走龍蛇,剩下的起講,入題,起股等等文不加點,一氣呵成.

寫完兩道四書題時間已然晌午,將炭盆里面的炭火引燃,李傑開始准備煮點吃食,方儀此次准備的風干臘肉配合粳米放入煲中,正好是一鍋煲仔飯.

噗嘟噗嘟,一股肉香在考棚之中彌漫開來,傳到了外面的甬道,李傑明顯可以聽到門外軍士吞咽口水的聲音,打開蓋子加上撥好的咸鴨蛋,讓蛋黃流入其中,更添幾分香氣.

一般舉子為了趕時間,都是就著熱水吃著冷食,哪會像李傑這樣,將考棚變成烹制美食的場所,眾人瘋狂吞咽口水的同時,不由對李傑的行為啞然失笑,簡直就是來搞笑的.

別的舉子可不像李傑這樣,第一天午時未到,兩篇文章便一蹴而就,大部分人還是一字一字摳出來,引據論典也要斟酌再三,要是用錯了可就不是引人發笑那麼簡單了,大概率是直接被閱卷官罷黜,按照科舉重首場的原則,此次會試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李傑本身記憶力便十分出色,武功有成後更是耳聰目明,自讀書以來,八年來手不釋卷,經史子集爛熟于胸,早已看遍了能夠看到的所有書籍,真正的稱得上讀書破萬卷了.

後面的五道題目,李傑胸有丘壑,下筆如有神,每句義理相承,處處引經據典信手拈來,融貫經史,運訓詁之理于文中,寫完之時已是滿地的斜陽,陽光從木柵之中篩進來,略感溫熱.

見時間不早,李傑索性便沒有再去謄錄答卷,今日只是會試的第一天而已,還有兩天一夜的時間才結束,時間十分充足,想到這里李傑便開始苦惱晚上究竟要吃什麼好了,要是讓其他的舉子知道,想必一口老血噴出,在考場上不好好答卷,反而去想著吃什麼.

翌日,從打坐中醒來,李傑簡單的吃了點冷食便開始謄錄試卷了,考棚里條件有限,吃食就那麼多,不如趕緊寫完交卷,出去好好吃一頓好的.

謄正完畢,李傑敲了敲門對外面的軍士說道:"交卷!"

這才第二天上午,大部分人才寫完三,四道題目而已,見有人交卷周圍的考生們都是一驚,轉念一想又覺得應該是這位考生放棄此次考試了.

外面的軍士依照條例,讓巡檢官喚來受卷官,等了片刻受卷官來到李傑考棚前,軍士打開門鎖,受卷官看到卷子上李傑的籍貫,詫異道:"原來你就是福建那位少年解元林平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