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我如今方知耕種不易



收到了孔老板的信,接下來,夭夭自然也是考慮在這樣的地里種什麼好.

如果是種經濟作物,則必須要種那種能夠加工成產品並且儲存起來的.

比如說生菜這種,此時,受限于交通的緣故,就不太能種了.

然後辣椒吧,辣椒也沒到時間種,考慮來考慮去,夭夭只能是把目光放在小麥上面.

畢竟,現在都十月了,其他也不太好種,唯獨冬小麥,正好是時候.

其實在幾百年前,大多百姓吃的還是栗米,連小麥都吃得少,甚至在關中地區,根本就沒人願意種小麥.

但隨著磨面技術和耕種技術的發展,除關中之外的大河中下游地區,冬小麥種植都得到了普遍的推廣.

唯獨關中地區死都不種小麥,為什麼,因為栗米更耐旱,更適合在關中種植.

而且,人家中下游地區之所以要種冬小麥,是為了躲避各種災害,關中卻偏偏沒有那樣的災害.

這也就導致了,關中地區,對種冬小麥根本不上心.

而孔齊給夭夭找的這一塊地,應該也可以算是中游了.

正正是適合種冬小麥的地方.

"不過要用什麼品種呢?"

夭夭不知道這個時代的小麥一畝能產多少,但再怎麼樣,她也不能比這個時代低吧.

不然,這搞種田還有什麼搞頭.

很快,夭夭便寫信給了李承乾,因為此時,李承乾離那地似乎也沒有多遠.

與此同時……

跟信一起送到的,還有她的小麥種子.

信中,夭夭主要是說了三點:

第一,她會跟父皇說,這幾塊地'女子三十二樂坊’要了,以後作為'女子三十二樂坊’的發展之用.

第二,太子殿下你若是無事的話,那就帶著大臣去種地吧.

第三,袋子里的是小麥的種子,足夠五畝之用.

'五’字被夭夭像是寫錯字那樣打了個叉叉,改成了'一’.

為何後面又要改成'一’,因為,萬一李承乾在外面曬黑了怎麼辦?

還是小白臉好一點.

李承乾卻以為夭夭只是寫錯了,這是根本不懂得夭夭的用心良苦.

沒過多久,李承乾便收到了夭夭的東西.

而下面的大臣,還有東宮六率,當聽到太子殿下跟他們說要去種地的時候,也是一時間都愣在了那里.

左庶子張玄卿便站出來道:"太子殿下,方才臣等都沒有聽錯?"

李承乾便道:"你們都沒有聽錯.怎麼?難道本太子要去種田,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可是有失了禮儀?"

後面的這句可是有失了禮儀,真的很有當初他第一次見夭夭的時候的樣子.

左庶子于志甯此時回過神來,也是站在下面道:"不妥倒是沒有不妥,只是……太子殿下你為何突然想到要去種田?"

下面,十多人也都看著他們太子殿下.

李承乾便道:"如今這不正是宿麥播種的時候,既然不出來都出來了,那便自己也種上一季,況且老師生前,也是時常告訴我,民間百姓如何疾苦,此時,正是我應當去體驗的時候."

于志甯:"可也不用殿下親自去做."

李承乾也是道:"如果我不親自去做,又怎能知道民間百姓農忙時是如何得艱苦?張左庶子,你以為呢?"

張玄卿也找不到反對的理由,只好躬身行禮道:"臣以為,這的確是個體驗民間疾苦的好方法.太子殿下能如此想,真乃是百姓之福."


李承乾:"那就這麼定了!都備齊人馬,帶好農具."

于志甯:"只是不知道殿下這是要到哪里種田?"

李承乾便道:"陝州."

所有人皆是差點為之一倒.

于志甯:"陝州,那不是離這里有兩百里?"

這都三分之一回辰都的路程了.

李承乾回過頭來看了看他,也是回道:"沒錯!"

于志甯:"為何要到如此遠的地方?"

他話還沒有說完,李承乾已經來到外面了.

于志甯只能是趕緊跟了上去.

而其余外臣都已經是早就跟著.

備好馬,李承乾接下來也是坐在了馬上,跟一眾五十多歲的老臣道:"若是兩位左庶子身體不便,就不必跟著來了."

張玄卿:"額……太子殿下這說的是什麼話,只不過,為何太子殿下要去陝州."

說話間,張玄卿也是在一人的扶持下,上了馬.

李承乾駕了一聲,"可能是因為那里地廣人稀吧."

這一次出來,李承乾除了外臣們,便只帶了東宮六率,其余一個女人都沒有.

所以方方面面,都要去適應.

不過還好,他也不是那種必須要有女人照顧的人.

除了十多位外臣,接下來,又帶了數十騎.

不過在臨出發之前,他又看了看自己身後這數十人,好像這人還是有點多啊.

夭夭為什麼只給他一畝地的種子,到時候去到了以後,他到底要不要讓這些人幫好呢?萬一他們要幫,一畝地似乎也不夠分啊.

想到最後,李承乾干脆放棄了.

因為……人帶少了吧,大臣們肯定會擔心他的安危,而若是帶多了吧,他們如今又不是去打仗.

輕車簡從,一人一馬,兩個時辰才到目的地,而且到了以後,也已經是午後了.

但是到了以後,沒工具啊.

只能是從當地的百姓手中,看看誰今天正好誰沒有在用.

對于自己家突然殺來這麼一群人,那農戶家的女主人也是目光慌張地看著他們.

誰不慌啊!

一開始甚至還以為是哪家公子出來玩,要霍霍良家婦女呢,沒想到,卻是為了借農具.

廢了九牛二虎之力,這才湊出了兩三把鋤頭,因為人家也要用啊.

而看著這手上簡陋的農具,再看看人家牽著牛,後面還有耬車,李承乾也是不由得頗有些感慨.

真的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其實……在這個時代,有頭牛都等于是有台拖拉機,算是大戶了.

而在看了看以後,李承乾便也不由得有些感慨:"我如今方知耕種不易."

忙活了大半天,汗水已經濕透了衣衫.

而那名牽著牛路過的百姓,也是看著這些衣著華貴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