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節


崇德八年四月的盛京乍暖還寒一副冰天雪地的模樣。雖然屋里爐火燒得旺旺的。可祖大壽還是忍不住披上了件外套。和以前一樣剛才的他又做夢了。這夢總是那麼的相似有時是在大凌河城有時是在錦州城。案牘上擺放著一封信。那是祖大壽寫給自己外甥吳三桂的勸降信。看著燭光下的信箋祖大壽的思緒又回到了十一年前。

那是崇禎四年的八月,當時的祖大壽奉孫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可城池才修了一半。皇太極便以傾國之師,把大凌河城團團包圍住。突圍是突圍不得了,援軍又被擊退,于是祖大壽只能選擇閉城堅守。期間皇太極不斷地送信勸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就這樣堅守了三個月。對于祖大壽以及當時的將士們來說那是不堪回首的三個月。城里的糧食很快就吃完了,便開始殺馬吃。馬殺完了,就開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開始吃軍中的老弱病殘。等軍中的老弱病殘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該是健壯將士的互相殘殺了。這是何等慘烈的人間地獄啊。至今那些百姓臨死前的眼生都會不斷的出現在祖大壽的夢里。

于是祖大壽在長歎一聲:“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為家為身,叁者並重。今既盡忠報國,惟惜此身命。”之後殺了誓死不從的副將何可綱,與皇太極在城外設壇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後他又向皇太極獻策。說他願意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里當內應。皇太極聽了當然是滿心歡喜。于是便答應了他的建議。但祖大壽進錦州城後就轉而開始抵抗清軍。這讓皇太極惱羞成怒,兩次禦駕親征攻打錦州、甯遠,都無功而返。就這樣祖大壽又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禎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傾國而來包圍錦州城。

這一圍就整整圍了一年,崇禎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副將夏成德等縛洪承疇,以城降清。清軍入城,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被殺。祖大壽守錦州一年多錦州城內糧盡援絕,城中又開始人吃人了。面對著與當年大凌河城相似的慘象祖大壽不得不做出了再次投降的決定。報著必死決心投降的祖大壽。並沒想到皇太極會仍沒有殺他。只是沒給他部隊,沒再重用他了。對于這個異族皇帝的胸襟祖大壽還非常佩服的。作為回報他同意給固守山海關的外甥吳三桂寫勸降信。其實祖大壽也知道此次松山失陷對大明影響極大,可以說從此大明在關外已不能再戰,完全無力應付遼東局面。自己這外甥現在所面對局面之艱難、承受的壓力只有比當年的袁督師更大。三萬關甯鐵騎在無糧無援的情況下還能堅持多久呢。祖大壽不敢去想也不想去想。對于一個早該死了的人來說這一切都已經沒什麼意義了。

或許松山之戰對于祖大壽來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但對義勇軍的將領們來說則一次難得了解滿清作戰方式的機會。通過從各個方面傳來的關于這次戰役的信息。孫露和她的部下們一次又一次的在沙盤上反複演練著當時的情況。討論著明軍與清軍在戰略上以及戰術上的得失。並結合義勇軍的特點想出克制滿清騎兵的辦法。雖然松山之戰已經結束有一年了。但這絲毫沒有減退義勇軍將領們對這場戰役的興趣。特別是對于象王興這樣的廣東農民軍出身的將領。滿清的作戰方式是他們從沒見識過的。

這天象往常一樣,孫露以及義勇軍的將領們又聚集在了廣州義勇軍的指揮所里討論起了這次的松山之戰。

“依我看還是那些老爺兵太沒用了。十幾萬人馬打不過人家幾萬人。要是換上我們義勇軍看看那些靼子還敢猖狂嘛!”討論了半天王興把指揮棒一扔嚷嚷道。

“其實關甯鐵騎的戰斗力還是很強的。只不過是洪督師沒注意靼子會繞道後面攻擊。才會讓靼子有機可趁。”聽到王興對邊軍大加批評。衛所軍出身的歐懷昊連忙反駁道。

“不,洪督師本來的部署並沒有什麼錯。穩紮穩打確實讓清軍在一開始連連失利。不過朝廷竟然派了八個總兵來指揮這可是個敗招啊。想這八個總兵各持異議,互不相讓再加上王樸怯懦無能﹐首先逃走。而明軍的補給線也拉得太長了。這些都是明軍的死穴啊。”張家玉在一旁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恩,家玉說得沒錯。職權不明,貿然挺進都是明軍失敗的原因。不過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補給問題。不僅是這次的松山之戰包括之前的廣甯之和甯遠之戰等戰役都暴露出了這個問題。打仗打得就是補給啊。說實話戰爭就是燒錢的玩意兒。”孫露補充道。

“可那些靼子的國力怎麼也比不上咱大明啊?” 歐懷昊不解的問到。


“這就是所謂的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沒有吃沒有穿敵人給我們送的道理。想想吧。從薩爾滸之戰到現在的松山之戰。哪次明軍不是給清軍帶去豐盛的禮物啊。滿清這叫以戰養戰。這也是游牧民族做戰的一大特點。各位以後可要好好學學。這可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啊。”孫露一直覺得滿清真的應該封明朝的軍隊為補給大隊。不過說起補給孫露仿佛又想起了什麼回過頭對著還在與陳邦彥下棋的陳子壯問道:“老師,你不是說大明曾經和朝鮮聯手經濟封鎖過當時的後金麼?”自從孫露與陳子壯會面後不久孫露便拜陳子壯為師投于他門下。

“恩,確實有過這事。不過在崇禎九年十二月,皇太極親率大軍侵入朝鮮,圍朝鮮國王李宗于南漢城。次年正月,突襲江華島。當時,朝鮮王妃、兩個王子,以及很多大臣及其眷屬都轉移在此島避難。朝鮮國王因妻子、兒子及很多大臣已被俘虜,各路援軍又被清軍打敗,于是只好向皇太極獻上明朝給的敕印,投降滿清了。據說朝鮮王雖然臣服與滿清。但李朝上下視清朝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陳子壯解釋道。

“哦,看來中朝人民的友誼還真的是牢不可破的啊。”雖然孫露在嘴里感歎著中朝人民的友誼。心里卻是另一番打算。朝鮮仍然能和明朝聯手那是最好。如若不行的話那就在海上連同朝鮮和滿清一同封鎖他們的糧道。不過前提是義勇軍得要能控制整個東亞海域才行。要想控制整個東亞海域那就必須先收回中國被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占領的土地。于是一個龐大的計劃整在孫露的心中暗暗的規劃著。

*******************************************************************************

“父親,我們難道就這麼坐以待斃嗎?”在巴達維亞(雅加達)一間簡陋的小木屋里一個十幾歲的華人青年向著做在自己面前的老人抗議道。

“福仔你能不能靜一靜啊。那是荷蘭人同馬達拉姆人的事同我們華人何干。再說荷蘭人封鎖海港我們又能到哪兒去呢?”老人皺著眉頭安慰著自己的兒子。

“父親你也該知道一旦荷蘭人解除了這次的包圍。他們一定不會放過島上的土人的。當然也不會放過我們這些華人。”福仔拽著拳頭說道。多年來在南洋生活的經驗讓福仔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是對紅毛夷還這里的土人來說他們這些華人都是不受歡迎的。

“好了福仔,你就乖乖的給我待在這里。哪兒都不許去。”老人也知道自己兒子說的是事實。可是知道又能怎樣呢?他們這些人在荷蘭人與當地土著的眼里是外來人。在大明朝廷的眼里是他們是天朝的棄民。沒人會在乎他們的死活。唯一能做的就是企求上天能保佑他們這些背井離鄉出來討生活的人。

面對父親的軟弱福仔只能無奈的回到了自己的房里。待到父親出去之後他便利索的從窗口爬了出去。徑直的跑到了碼頭。此時在碼頭上已經有六七個象福仔差不多大的華人小伙子等在那里了。

“阿蘇,現在情況怎樣了?荷蘭人還不讓船出港嗎?”一見到這些伙伴福仔就迫不及待的問起情況來。

“怎麼出去?就算沒有荷蘭人。港口外面還有馬達拉姆的軍艦呢。”阿蘇誇張的說道。原來自從1596年,郝德曼所率領的荷蘭船隊出現在爪哇海上。荷蘭就開始進行東南亞勢力的擴張。荷蘭人巧妙的利用了伊斯蘭勢力對葡萄牙的反感,與邦勝王國、阿契王國等締結了友好關系。然而,爪哇中部的馬達拉姆•伊斯蘭王國抵抗了荷蘭的勢力擴張。在與荷蘭人多次交鋒後,這次馬達拉姆海軍又包圍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首都巴達維亞。于是這些日子巴達維亞總督迪曼緊守海港不許任何船只出港等待著從印度洋來的荷蘭海軍的救援。一時間城里可謂是人心惶惶。而福仔他們幾個則打算搞條船偷偷的出海逃出巴達維亞。


“這我都知道。那船准備得怎樣了?”福仔不耐煩的問到。

“船和糧食都准備好了。不過這幾天荷蘭人看得緊。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呢。”另一個高個子的男孩擔心的回答。

“放心吧,沒是的。我已經在劉掌櫃的船上干了三年了。我們一定會成功的。”福仔拍著胸脯保證到。他從十四歲起便在海上討生活了。對于這次的逃亡行動他還是很有把握的。

就在此時不遠處一個胖胖的男孩跑了過來氣喘籲籲的對他們說道:“福仔,不好了港口里來軍艦了。”

“什麼?是荷蘭人的軍艦到了嗎?”

“不是,是掛紅底金龍旗的!”

碼頭上巴達維亞總督迪曼看著站在紅底金龍旗下的年輕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剛才就有人告訴他有一支5艘船組成的艦隊大搖大擺的沖進了港口。起先迪曼還以為是自己的援軍到了。但出來一看卻發現這個艦隊的提督竟然是一個張著亞洲人面孔左臉頰上有道疤痕的年輕人。紅底金龍旗?那好象是香江商會麾下的義勇軍艦隊的標志。想到對方來曆的迪曼傲慢的問道:“閣下,這麼不禮貌的闖進海港。究竟想干什麼!”

那年輕人並沒理會迪曼的不滿而以同樣傲慢的態度回答道:“我們是大明廣東水師。奉命都司僉書孫大人的命令。特來接此地的大明僑民回去避難。請總督大人多多配合。”這個青年正是義勇軍第二艦隊的代理提督——李海。經過了這幾年的曆練李海越發成熟了。由于他在那次大除草行動中的優異表現。所以被破格提升為第二艦隊的代理提督。

“避難?避什麼難?這里的大明僑民過得不錯啊。”迪曼打著哈哈道。迪曼可不想因此損失大量的華人勞工。

“是嘛?那外面的艦隊是怎麼回事?總督大人可別告訴下官你們是在與馬達拉姆人開聯歡會吧。”

“閣下是大明廣東水師?閣下不是義勇軍嗎?”迪曼面對對方諷刺,決定換個話題問道。


“無論是義勇軍還是大明水師都是大明的軍隊。怎麼總督大人對我們的行動有什麼異議嗎?”李海反問道。

“哦,不。既然大人是奉命而來。那我就不打攪大人辦公事了。”雖然對于這個年輕人傲慢的態度很不滿。但在目前的情況下迪曼還不想招惹太多的敵人。畢竟外面的馬達拉姆海軍已經夠他受了。不過他也在心中暗暗發誓總有一天要讓這個傲慢的土著嘗嘗荷蘭海軍的厲害。

于是在發布通告之後,大約只有一百多名華人上了李海的艦隊。面對仍有如此多的華人仍不原和自己回廣東。李海頗感無奈。可是就讓這些人留在此地保不定那些荷蘭人在他走後會報複當地的華人。于是李海想了想便對身邊的大副吩咐了一下。過了沒多久港口外悄悄的駛出了一條中等大小的帆船。

李海對著迪曼微微一笑道:“多謝總督大人的配合。這樣吧。下官就請大人看場表演。”說完李海一揮手停在港口外面的兩艘軍艦忽然向那帆船開火了。在一陣硝煙過後。海面上只剩下了那帆船的片片殘骸。迪曼不禁張大了嘴巴看著眼前的這一幕。如此強的火力、如此遠的射程、如此如此精確的命中率。這是荷蘭的正規海軍都很難做到的。迪曼的額頭上已經滲出了汗珠。而迪曼的反應也正是李海想要的。相信在海港外面的馬達拉姆海軍應該也看見了剛才的表演。

達到目的的李海瀟灑的向迪曼敬禮後送了他一句話:

“我的總督大人請記住: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失魂落魄的迪曼喃喃的重複著李海的話突然聞道:“你到底是誰?”

已經站在旗艦新安號上的李海沖著下面的迪曼大聲宣布道:“我叫李海。”

“李海。”迪曼在心中狠狠的將這個名字默念了幾遍。或許現在的迪曼不會想到就在幾個月後李海的名字將會響徹整片亞洲海域。

關于祖大壽以及松山戰役的資料柳丁是這些日子才找到的。沒辦法只好在這里插進來了。其實對于關甯鐵騎柳丁一直有些矛盾。他們是明朝最有戰斗力的部隊。也是作風最頑強的部隊。可是就是這麼一支部隊最後卻成了滿清的漢八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不過柳丁覺得自己沒資格怪罪他們。畢竟他們撐到了最後。就象是在大凌河城、錦州城。(馬吃完了,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吃軍中的老弱病殘。很慘烈啊。雖然柳丁不認同這種做法。)咳,以後怎麼處理這些漢八旗也是個大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