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八節 盛京之戰(二)


隆隆的炮火聲驚醒了平靜的遼東灣,滾滾的硝煙遮蔽了湛藍的天空。與尚可喜事先想象中的戰斗場面不同。明軍並沒有退縮,也沒有直沖自己邇來。借著上風向的優勢,排列成縱隊的明軍戰艦,迅速沖向清軍水師的兩個側翼。還未等清軍的戰船來得及靠近,鋪天蓋地的炮彈便落在了清軍側翼小型海舫的頭上。那些海舫小艇數量雖多但船體嬌小,又沒配置火炮,本就經不起什麼風浪。如今被火炮再這麼一轟自然就散了架。于是在明軍的第一輪炮擊過後,海面上頓時布滿了燃燒的船只殘骸。

深受打擊的清軍自然不會就此輕易的退卻。眼間明軍艦隊已然分為兩列。清軍水師主力戰艦立刻張帆擂鼓著追擊起東北方向上的數十艘明軍戰艦來。妄圖先包圍消滅離其最近的明軍第一分艦隊。可身處下風向清軍戰船,更本追不上的明軍戰艦,更難將對方納入自己的射程。而在另一邊明軍則借助著上風向的優勢,一邊拉開同清軍的距離,一邊以射程優勢回擊追擊邇來的清軍。在明軍第一分隊且戰且退的引誘下。清軍的密集陣形漸漸的開始變得雜亂無章起來。他們那只有單根桅杆的小型戰艦更本追不上三桅杆的主力戰船,很快被就遠遠的拋在了後頭。從空中俯瞰而下整個清軍水師赫然被拉成了一個奇怪的葫蘆型。“葫蘆嘴”指著東北方向上的第一分艦隊。被落下的數百艘小型戰船則是鼓圓的“葫蘆身”。至于中間零散而又細窄的“葫蘆腰”卻恰好正對著西北方向上的第二分隊。

只有9艘戰艦組成的第二分隊毫不猶豫地抓住了這轉瞬而逝的戰機。在主力艦“福州”號的帶領下第二分隊猶如利劍一般直插清軍水師柔弱的“腹部”。首當其沖的“福州”號絲毫不在乎周圍射來的零星炮石,一頭紮進了數十倍于己的敵陣中。只見“福州”號仍繼續保持航向不變,向首尾兩端的敵艦用兩側的舷炮猛擊。其它每一艘明軍戰艦都是以這種方式陸續切入敵線。這種戰法本是為了使每艘敵艦都受到了連續的集中火力。但清軍戰船普遍沒有西洋戰艦那般堅固,在挨了兩三炮後往往就直接被炸沉了。第二分隊所過之處海面上一片的狼籍。被明軍氣勢和火力所震懾的清軍戰船頓時四散而逃。仿佛那九艘戰艦是從地獄中爬出的索命無常一般。

在第二分隊如疾風一般腰斬清軍水師後。剛才還在與第一分隊糾纏的清軍主力戰船立刻調轉船頭回援身後的戰船。見此情形明軍的第一分隊也趁勢追擊起調頭的清艦來。此時的清軍雖還占有人數上的優勢,但已然象一群綿羊一般徹底陷入了混亂之中。等待著它們的也只有海狼們最後的攻擊。

從望遠鏡中看著清軍水師徹底陷入癱瘓的模樣,鄭森不禁由衷的贊歎道:“提督,您今天指揮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漂亮海戰。想必遼東灣之戰和您的功績一定會被一起載入史冊的。”

“不,今天的勝利可不是我的功勞。三分靠運氣吧。”面對鄭森的贊美李海卻擺了擺手說道。

“提督,您太謙遜了吧。雖說我軍戰艦優于叛軍的戰船。敢于以四十艘戰艦在海上直擊數百條戰船,這樣的勇氣可不是一句運氣可以掩蓋的啊。”鄭森側著頭補充道。他不明白一向爽快的李海怎麼突然變得謙遜起來了。

“我軍能取得現在的成績。一來是仰仗我軍占有上風向優勢,也就是老天爺給的運氣。二來靠的是將士們的英勇善戰,咱們自己的實力。所以說是三分靠運氣,七分靠實力。”李海微微一笑解釋道:“若是我軍今天是處于下風向。那我們可要見機開溜了。”


“哦?提督,此話怎講?”鄭森更為疑惑著問道。

“若是我軍處于下風向,則很難同叛軍的水師拉開距離。這樣就發揮不了我軍在火力上的優勢。況且韃子那麼多船,真要是一湧而上的話,我軍也很難招架。別忘了令尊當年在廈門外海就是用小型縱火船打敗了荷蘭人的戰艦。那可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李海指著前方四散而逃的敵艦說道:“海戰較量的不僅是火力和實力,更是勇氣和膽量的較量。就象剛才施琅將軍他們直沖入敵陣之時,周圍的敵艦的數量遠多與他們。若是敵艦抱著同歸于盡的決心,敢直接沖向施琅他們的戰艦。相信我軍就不可能如此輕易的就得逞。可韃子退卻了,他們四散逃開了,所以勝的是我們。”

李海的一席話讓鄭森感慨頗深。特別是他對自己父親的評價更是出乎了鄭森的意料。其實鄭森雖然已經棄筆從戎,但他在骨子里還是一個書生。對于自己父親的海賊背景,他始終有些自卑的感覺。如今聽李海誇贊父親指揮過的戰斗是經典戰例,鄭森也不由自豪起來。因為在海軍將領中鄭森最佩服的是兩個人一是李海,二是施琅。此二人年紀相仿都只比鄭森大出六七歲。卻已是東亞海域響當當的名將。無論是能力,還是戰績似乎都比鄭森高出了一大截。而鄭森本人也將他二人當作自己心中的榜樣,並一直向李海虛心的學習海戰戰術。

但太過于忠于老師的學生,不是一個好學生。李海似乎也注意到了這點。他隱約覺得鄭森同自己和施琅有著很大的差異。眼前這個年輕人應該走他自己的路。于是李海又將話鋒一轉向鄭森開口道:“上校,等了結了這次的遼東戰役,你就去托馬斯提督的一艦隊吧。”

“提督,我做錯什麼了嗎?為什麼要將我調離艦隊?”鄭森一聽李海要將自己調離第二艦隊,心中不由一駭,連忙急切的問道。

“不,你的表現很優秀。正因為如此我才會建議調你去第一艦隊。鄭上校,以你的資質不應該只留在我身邊做個副官,你也該有自己的船了。相信我印度洋才更適合你。”李海拍了拍鄭森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

自己的船?這才反應過來的鄭森高興得差點兒就一蹦三尺高。卻見難忍興奮之情的他漲紅著臉一個抱拳高聲保證道:“是,屬下一定不辜負提督悉心的栽培!”

“好了,好了。先別高興的太早。戰事還沒結束呢。你小子要是太過得意忘形出了什麼差錯,我就調你去炊事房削土豆去。”李海笑著打趣道。然而就在此時了望台上的了望手突然向李海報告道:“報告提督,李朝水師正向我右前方駛來。”

“什麼!?”李海聽罷連忙驚愕的朝東南方向望去。果然發現數十艘高麗戰船正大搖大擺的朝四散而逃的清軍戰船追擊而去。趁著上風向的風勢滿帆前進的李朝水師迅速地就插到了第一分隊與清軍之間。卻恰恰打亂了第一分隊的隊形。眼看著越幫越忙的朝鮮人忙著搶功的架勢,李海忍不住破口大罵起來:“***!高麗棒子想找死啊!李淏那個豬頭到底在干什麼!來人啊。傳令下去別管朝鮮人的船,凡是擋在我軍面前的戰船一律給我轟了他!”


“等一下提督,炮轟李朝水師恐怕不妥吧。怎麼說李朝與我大明也是盟友。”鄭森一個箭步上前阻止道:“我看不如這樣,反正我軍現已重創叛軍。若真要將其殲滅,恐叛軍會狗急跳牆。正所謂窮寇莫追,不如就將這尾巴留給高麗棒子去收拾吧。”

“恩。”李海聽罷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與此同時,李朝世子李淏正站在船頭意氣風發地揮舞著寶劍指揮李朝水師追擊韃子的殘兵。其實李淏此次前來“送糧”的目就是為了來探聽明軍的虛實。看看明軍這次登陸的人馬究竟有多大的實力。然而當他趕到營口時,明軍大隊人馬早就逆流而上圍攻盛京而去了。唯一遇上的就同時停泊在營口的明軍第二艦隊。更沒想到有出營口港就撞上了來勢洶洶的滿清水師。面對突然出現的數百艘滿清戰艦李淏等人可謂是叫苦不迭。進退兩難的李朝水師只想趁著明、清雙方交戰之機偷偷退出這個是非知之地。

可之後的戰況卻讓朝鮮人想法產生了180度的扭轉。剛才那場觸目驚心的戰斗讓身處戰場外圍的朝鮮水師上下都感到了一陣不寒而栗。明戰艦在兩個時辰內不但摧毀了滿清水師,更向朝鮮人詮釋了炮戰的意義。但李淏卻並沒有就此氣餒自卑。他利用明軍得勝後的威勢,狐假虎威地鼓舞了李朝水師的士氣。並借此機會出兵追擊清軍以報當年昭顯世子被擄之仇。眼看著清軍戰船在自己面前東逃西竄,朝鮮人的自大心理也空前膨脹。周圍的李朝將領官員們也一個勁的向李淏獻媚起來:“世子文韜武略真是曠古難尋。”

“是啊,世子以數十艘戰船對陣韃子數百艘戰船還能獲此大捷,堪稱奇才,奇才啊。”

“就是。當年的李舜臣將軍的露梁大捷也不過如此。”

在李朝群臣的一番阿諛奉承下整場戰斗仿佛成了是朝鮮人的大捷一般。李淏雖然知道這是臣下的奉承。可是聽著就是覺得順耳。再說這事要是傳到朝鮮還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越想越得意忘形的李朝君臣絲毫沒有注意到周圍的明軍正在悄悄地向後撤退。更不會明白狐假虎威的“狐狸”借的是“老虎”威力。沒了明軍艦隊這支“老虎”。那他李朝水師就什麼也不是了。

于是一頭就紮進了清軍水師密集陣營的李朝水師很快就後悔起自己的鹵莽舉動。被逼急了清軍再也顧不得逃跑紛紛轉向朝李朝水師反擊起來。朝鮮人的戰船與清軍戰船本就沒多大差別。甚至在火力上清軍還略占上籌。一時間海面之上再起波瀾,槍炮的轟鳴聲再次震撼了天際。一邊是想占便宜的李朝水師,一邊是狗急跳牆的清軍水師。雙方的激戰甚至比剛才還要激烈。再也不受炮火干擾的清軍戰船迅速便將朝鮮戰船圍在了中間。就此展開了原始而又殘酷的接弦戰。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朝鮮人一下子就損失了十來條戰船。也算是給清軍的這次慘敗找回了一點零頭。


但無論如何今日一戰滿清水師確已慘敗。海面上漂浮著地卻盡是燃燒的殘骸。這些殘骸在前一刻還是大清朝遼東水師和魯直水師。可一轉眼就變成一堆堆在海上漂浮著地木頭。見此慘境站在甲板上的尚可喜幾欲暈倒。事實證明想一口吞掉對方的人,最後反倒是差點被對方給一口吞了。那究竟是什麼樣的戰船啊!竟然會有如此眾多的火炮!這又是什麼樣的陣法竟有如此的威力!此刻在尚可喜心中的疑問和驚愕難以言喻。

雖然早就聽聞南明曾以十幾艘戰船敲開倭國國門。但那時他只覺得倭國人變得軟弱了才會被南明所威脅。但如今看來不是倭國變弱了而是南明變強了。僅四十艘戰船就能有這樣的戰斗力。若是數量達到上百艘呢?那該怎麼辦?大清沿海的沒有一個要塞能抵擋得住這樣的進攻。別說救援盛京,就連保住錦州、天津等港都異常的困難。難道自己就快步孔有德、耿仲明兩人的後塵了嗎!越想越覺得心驚肉跳的尚可喜,只覺得自己喉嚨一甜,一股血氣就此番湧。卻聽他“哇地”一聲就吐出了一大口淤血來。

周圍的部將見狀連忙上前攙扶起了尚可喜。然而尚可喜卻一把推開了眾人仰天長笑一聲後,果斷地命令道:“傳令,全軍撤退!”

“王爺,可是盛京怎麼辦呢?蘇克薩哈將軍怎麼辦?王爺,你可別忘了攝政王殿下的軍令。”一個不知趣的滿州將領提醒尚可喜道。

“哼,攝政王那兒老夫自會有個交代。用不著你個奴來才插嘴。”尚可喜冷冷地白了那人一言道:“至于盛京的蘇克薩哈將軍他們只有自求多福了。但原盛京城能堅持到多羅親王他們趕到!”

隆武五年五月初五巳時,最後一聲炮聲終于停了下來,彌漫的硝煙、濃厚的火藥味籠罩在戰場上空。鮮血染紅了海面,軍艦殘骸還在燃燒。遼東灣一戰,清軍死傷共一萬余人,損失大小戰船320多艘。事後另有100多艘戰船在撤離時毀于風浪或是失蹤。僅有包括尚可喜所屬旗艦在內的60艘戰船安全撤回天津衛。李朝水師死傷兩千余人,損失戰艦15艘,俘虜3艘戰艦。明軍死傷449人,重傷4艘,未損失一艘船。至此滿清在的海上軍力消耗滯盡,明帝國重收遼東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