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中周變革 大明朱元章(二合一)



眾人聞言往殿外看去,只見許定拿著一把西秦所造的巨劍跨步入殿.

外在的陽光打在他身後,顯得極為的刺眼.

而許定那冰寒的神情,以及周身散發出的殺氣,不由的讓人打了一個冷顫,紛紛向兩邊避讓退開.

姬勿極大喜,許定回來了.

前面他以派人去逍遙城通傳消息,掌管逍遙城政務的徐庶說,許定進了萬魔山打獵去了.

姬勿極還有些著急上火,現在看到他回來了,瞬間有了點主心骨還有濃烈的期盼.

許定目光牢牢鎖定在二駙馬身上,徑直往他走去.

二駙馬被許定的氣勢所懾,不由自主的往大駙馬身邊靠去.

大駙馬忙推開他,壁往一邊.

他可不想跟二駙馬沾上關系.

三人本就關系惡劣,互為競爭者.

而且許定是一個變態,以區區凡體凡兵能打贏李元吉,這樣的怪胎他可不想直接招惹.

尤其是現在有些要發飆,手里拿了西秦神兵的許定.

"剛才沒有聽清楚,你能在說一遍嗎?"許定突然停了下來,離著二駙馬只有十步遠,不過氣勢以經完全壓垮了二駙馬.

二駙馬徑直往後跌倒下去,瑟瑟發抖道:"我……我……什麼都……都沒說,沒說!"

許定冷哼一聲,沒在看二駙馬,而是對姬勿極道:"陛下臣請誅大駙馬,其有通敵叛國之罪,欲陷我大周于萬劫不複之地."

噗通一聲,大駙馬雙腿一軟整個身體也半跪下去,朝著姬勿極道:"陛下,臣冤枉……"

姬勿極與一眾大臣們全愣了一下,懵逼了一小會兒.

許定不是要殺二駙馬嗎?

怎麼突然開炮了大駙馬.

連二駙馬也是一臉茫然.

我在哪里,我是誰,怎麼不是要誅滅我.

我干啥了?

姬勿極回神過來,正襟危坐問道:"三駙馬,所言何意?"

許定道:"陛下,大駙馬說要同意東唐的提升歲幣要求,明顯是陷險陛下于不義,陛下若同意了,必然成為大周的罪人,而且西秦與南明也會跟著追加.

到時陛下從何處撥付錢糧給他們,勢必加重大周的稅務,到時民怨沸騰,苦不堪言,百姓怨聲載道,國將不國,城將不城.

拭問一下大周還能存在嗎,陛下還能是皇帝嗎?"

姬勿極臉色頓暗,眉頭緊皺.

接著許定又道:"而且東唐以經撤銷了邊城的防禦大陣,明顯東唐是不顧我大周的死活了,豈會因為我們派出使團跪地求饒就會大發慈悲的.

俗話說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只有靠自己唯能長存."

姬勿極輕輕點頭,然後問道:"三駙馬所有有些道理,可是我們要如何才能自救,北蠻的野蠻大家是知道的,他們比……咳咳,更不仁慈."

許定道:"簡單,陛下,我們遷都南下,將百姓與百官都南遷,于萬魔山脈邊緣重新立都,北蠻人想來是不敢深入太遠.

如此我在周不費一兵一卒,一糧一錢,便能解決所有的難題."


"遷……遷都!"姬勿極以為自己聽錯了.

所有人又是一愣.

怎麼說著說著變成遷都了.

逍遙城主你不是想殺大駙馬嗎?

怎麼又扯到遷都了.

你到底是想干什麼?

眾人一時徹底蒙圈了.

仿佛永遠跟不上三駙馬的步伐與節奏呀.

"沒錯陛下,遷都是最好的選擇."許定篤定的說道,姬勿極陷入了苦思.

連八賢王也露出川字眉.

一眾文武大臣們卻不知所措.

二駙馬想要駁斥,不過一抬頭看到許定那冰寒的眸光,立即縮起了脖子,不敢在言語了.

好不容易躲過一劫,在作死就真的會死了.

連大駙馬也一副深思的表情,不敢在觸許定的眉頭.

良久,姬勿極微微一歎氣問道:"列位愛卿,你們覺得呢?"

一眾文武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不也吱聲.

這種事少說為妙,搞不好會燒死自己.

姬勿極見了那是氣不打一處來.

干啥啥不行,要啥啥沒有,要這幫廢物有何用.

于是姬勿將目光投向了八賢王.

八賢王站出來道:"陛下,遷都滋事體大,需要從長計議,先派人去西秦與南明,看看二國的反應,我們在做最後的決定."

說完八賢王看了一眼許定,許定投過來一抹肯定的目光.

"對對對,八賢王所言有理."姬勿極忙道:"就按八賢王所言,此事從後在儀,今天朕有些乏了,退朝!"

"恭送陛下!"眾人拜禮退朝.

下朝後八賢王走在前面,許定走在後面一起去見姬勿極.

半路上八賢王頭也沒回的說道:"你回來的到是挺准時的,差點陛下就要被他們逼宮下不來台了,不過你這遷都是認真的嗎?"

"半真半假,可真可假."許定簡單的回了八個字.

八賢王頓時停了下來,回頭注視著許定,想開口繼續問,不過嘴到喉嚨又咽了下去,然後轉過去說道:"到陛下那里在說吧!"

許定用余光撇了左右一眼,微微一笑沒有接話.

到了書房,許定與八賢王各坐左右,姬勿極問道:"駙馬,你覺得我大周真到了要遷都的地步了嗎?"

顯然回來的路上,姬勿極又好好的考慮了幾下.

許定道:"陛下,遷都乃無奈之舉,非關鍵時刻不得不用,不過大周目前還有其它自救之法,只是需要遷都來引爆,我大周不能處處被動,否則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姬勿極點點頭,又問:"你想怎麼做?"


"陛下,臣來的時候以經讓人傳出了遷都的信息,相信我大周與南明,西秦都以經知曉了,陛下耐心等待,現在我們只需要做一些遷都的准備,相信很快陛下就能有大收獲了."許定篤信道:

"陛下,現在大周各城必然自危,自好趁著東唐撤陣一事,聚攏各城的兵馬,同時擴兵,頒布全民兵制.

同時改革內政,行科舉之制,以抵禦北蠻威脅,選拔人才,充實大周."

姬勿極聽著大為意動.

好呀,果真是一招妙棋,化被動為主動,趁機奪權改革.

不過姬勿極沒有立即同意,而是看向八賢王.

八賢王道:"臣贊同許駙馬所言,先利用遷都之事引西秦與南明主動進來,免得他們獅子大開口,趁機收攏兵權有利國防,選拔人才以顯我在周複興的決心."

姬勿極這才點頭說道:"好!既然你們都認為可行,那就這樣做吧,此事我就交給你二人去辦,怎麼引二國進來,怎麼收攏各城兵馬,擴充國防軍,怎麼改革朝黨我就交給八弟你了.

至于選拔人才,行科舉之制,假意遷都我就交給駙馬你來了,希望你二人團結一心,為我大周度過難關."

"是陛下,我等必定竭盡全力."許定與八賢王出來領令.

很快姬勿極給了二人象征權力的物件,還頒布詔令,發往全國.

翌日,姬勿極沒有上朝,但是詔書詔令卻一道道的發出.

無數的信使從皇宮而出,然後出鎬京城.

布告一時之間貼遍全國,大周帝國一下子籠罩在緊張的陰霾之下.

"奉皇帝詔令,從即日起,我大周行全民義務兵制,凡年過十六至46歲者,無分勳貴商賈,王公庶民皆服兵役,以壯我大周之軍,強我大周,以抗北蠻之威脅,保大周安甯.

帝國緊急擴軍二十萬,青壯優先,薪金暫時提至原十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希望我大周好男兒踴躍入伍,戍衛邊疆,佑己妻小高堂……"

看到布告牆貼的詔令,圍觀的百姓們皆大驚.

"看來傳言是真的,東唐帝國真的背信了我們,真的扯陣了."

"東唐帝國不理會我們的生死了,這是想我大周亡國呀,陛下痛心之下,只好募軍擴兵,希望我大周眾志成城,一起抵禦蠻兵……"

"八賢王負責此事,聽說以經在城外紮下營盤了,願意入伍之人皆可獲得安家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老子先去了……"

這邊熱鬧還沒有看完,信息還沒有消化完,那邊許定又有新的布告.

"奉皇帝詔令,時值國難之既,逍遙城主許定負責為國選拔人才,從即日起大周行科舉制,分文科,武科,工科,醫科,農科,商科六大類,凡有能者,不問出身,不問國別,考核通過皆可授予官職,為國效力!"

"什麼?我們大周也要向南明,東唐學習了,唯才是舉,好呀,我大周有希望了."

"不過我們大周這科類比之更多呀,武人也能科舉,還有商舉人……"

"這有什麼,逍遙侯還是醫者出身,不光文才武略是上等,醫道也是精通,天下人都治不好的三公主,他能能治好,有逍遙來主持,必定不會作假."

"如此,我得趕緊通知道我家的那小子,讓他去拭拭……"

"不問出身,不問國別,當浮一大白,我要寫信去南明,告訴我那表弟,他騰達的機會來了……"

"我也要寫信去西秦,我那只會玩器械的老哥應該能穩拿第一,工科狀元非我表哥是也……"

一道道布告下去,整個鎬京城沸騰了.

很快這股熱鬧席卷向其它三國,整個東方也沸騰,到處都在討論著中周的事.

南明帝國帝都南京城.

帝國皇帝朱元章穩住于龍椅之外,虎視著下面的眾臣,不怒自威的問道:"聽說中周又鬧幺蛾子子,你們可查清姬勿極是真實意向."

這時一名干練的青年站出來道:"回陛下,根據我們錦衣衛傳回來的消息,姬勿極以經開始籌備遷都之事,以有大批的錢糧轉移至逍遙城,皇室婦孺也大半悄悄送去了逍遙城,據說逍遙城正在擴建,那許定有將其打造成陪都的跡象."

"哼!紀綱,給朕查清在報,朕不希望聽到據說二字,立即派人去逍遙城."朱元章冷哼一聲有些不滿的責備起來.


錦衣衛統領紀綱誠惶誠恐的拜道:"是陛下,是臣失查了,錦衣衛的人以經去往逍遙城了."

"退下吧!"朱元章撇了一眼,揮揮衣袖,紀綱退回了自己的位置,然後偷偷瞄了一眼四殿下朱蒂.

朱蒂冷嘲的看了他一眼,嘴角勾起微微的弧度.

原來這紀綱是二皇子的人,本就與四皇子朱蒂不是一路的.

所以從朱蒂回來之後,紀綱並沒有對許定上心頭,未派人去了解許定.

這也算是疏忽.

朱元章不動聲色的問道:"你們覺得我大明應該如何?"

"陛下,臣覺得應該派人去鎬京,讓姬勿極不要亂來,沒有東唐,我南明與西秦一樣能保他們周全,完全沒必要擴軍增兵,必要的時候可以暗示我們可以派更多的軍隊進駐中周,甚至北部邊關.

不過需要中周支付更多的錢."丞相胡唯庸站出來說道.

朱元章沒有發話,一眾文武大臣紛紛站出來道:"臣等贊成丞相所言,中周無需擴軍,我大明能保其無憂."

朱元章臉上絲毫沒有一點表情變化,讓眾臣等了一會這才開口道:"既然,列位愛卿都贊同,那就按胡愛卿所言去辦吧."

"陛下英明!"眾臣立即送上贊語.

朱元章道:"老四你去過中周,那就你去談吧."

四子的能力,他還是肯定的,眾子之中算其能文能武.

"是父皇,兒臣領旨!"朱蒂站出來領命道.

紀綱與二皇子對視一眼,然後看朱蒂的眼中隱隱含著殺機.

四殿下太能干了,胸中韜略不比當今皇帝差,是皇位競爭者最大的威脅.

如果不是因為排行第四估計天子以經冊封其為太子了.

只是天子還尚年壯,在加上前太子朱標遺有長子朱允炆,這朱允炆又特別受朱元章的喜歡,這才搖擺不定沒有定太子.

退朝後,太孫朱允炆肯定會例行去向朱元章請安.

今日也不例外,朱允炆早以在勤政殿等著朱元章.

朱允炆例行先向朱元璋彙報了昨日的學業.

按例朱元璋會檢驗一下,看看太孫是否學進去了,是否記下了.

不過今天他沒有評點這些,而是問道:"乖孫,你可聽說過中周的事)

朱允炆一愣,爺爺這是什麼意思,怎麼問起中周了來.

回神過來,朱允炆想了想,然後加磁片這:"皇爺爺,東唐國撤去中周北部城池護城法陣之事,孫兒也略有耳聞."

朱元璋盯著孫子朱允炆等了一會,見他沒有在繼續說下去,神色稍微黯淡了一些,又問道:"那你對此事有什麼看法?你覺得我們大明應該如何做."

朱允炆想都沒想,或者早有想法,接過話便得意的表現道:"皇爺爺,東唐國如此做為實在有失大國風范,太小家子氣了,不就是因為李元吉在鎬京輸給了那個逍遙城主許定嗎?

竟然如此不顧中周百姓的死活,撤去保護邊境的大陣,任由北蠻蠻夷南下劫掠,實在是有失道義.

必將受天下人的唾棄,東唐國必失民心,遲早會衰敗."

說到這里朱允炆見朱元章微微點頭,沒有打斷,暗自高興,便接著又道:"孫兒覺得,我大明應該譴責一下東唐,我大明應該拿出大國氣勢,鋤強扶弱,幫助中周,收攏民心.

東唐國要提十倍歲幣,我們就降十倍,如此我大明必受東方各地百姓的支持,所謂所道多助,失道寡助,來日我大明必是東方共主,列國將以我大明馬首是瞻,天下一統方有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