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抗擊匈奴收複河南地(3)



韓安國做過北地的都尉,調查了匈奴的情況,對邊防戰爭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在出征閩越任將軍期間,又積累了不少戰爭經驗,而且韓安國久負賢能之名,說出話來具有很大的分量,因此韓安國的意見得到了朝中許多大臣的贊同。


漢武帝是有心反擊匈奴的,但他心里也沒有把握,只好根據大多數人的意見,決定與匈奴和親,把一個民間的女子裝扮成公主,嫁給匈奴單于,讓兩國繼續進行貿易,互通有無。


第一次和戰辯論以主和派的勝利而告終,但同時,主戰派也開始在政壇上嶄露頭角,對于傳統和親政策也是一個動搖。


轉眼又過了一年,即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來給朝中的主戰派代表王恢獻上一計。王恢聽完那人的敘說,高興得直拍大腿。他馬上就向漢武帝作了彙報。漢武帝一聽說此計,心里很是滿意。漢武帝又把群臣召到宮中,進行和親政策和反擊問題的第二次辯論。


漢武帝知道朝內主和派居多,為了鼓勵主戰派的大臣,漢武帝一開始就給這個會議定下了反擊的調子。他首先發言說:“朕同匈奴單于和親,嫁給他公主不算,還贈送給他大量的錢幣、絲帛、錦繡,可是,單于更加地傲慢無禮,對漢朝侵略不已,使得北部邊郡多年來一直受到騷擾。朕非常憐憫北方邊郡的老百姓,現在朕打算出兵反擊,大家覺得怎麼樣?”


大行王恢一聽漢武帝話中有話,心中陡增一股勇氣,他又率先出列回答說:“陛下雖然沒有指名讓臣說話,但臣卻很想再談談自己的想法。”漢武帝對他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王恢見得到漢武帝的同意,馬上把准備好幾天的想法說了出來:“臣曾經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戰國時代的代國在沒有被分割之前,東北有強大的東胡族虎視眈眈,西南面有中原國家的攻擊,處在前後夾擊中的小國代國,能夠養老撫幼,及時耕種不誤農時,而且百姓勤勞,倉庫充實,使得外敵不敢輕易侵犯。現在以陛下的神威,四海統一,天下歸心,國力與代國不可同日而語。陛下又遣子弟率兵防守邊城和要塞,糧食運輸的車隊不絕于道,防禦的能力也不是代國所能比擬的,但匈奴的侵略卻是無休無止。這里沒有別的原因,就在于漢朝不為匈奴所害怕的緣故。所以,臣以為反擊匈奴,給它一個沉痛的教訓為好。”


漢武帝聽得特別入耳,不想主和派主要代表人物的禦史大夫韓安國又跳出來堅決反對。


韓安國對漢武帝說:“大行王恢講的話不對。臣聽說高皇帝在平城白登山被圍的那個時候,匈奴在好幾處把馬鞍子堆得和城垛一樣高,高皇帝七天都沒飯吃。高皇帝解圍回京之後,都沒有憤怒的心情。這是因為聖人以整個天下衡量事情,而不是因為個人的憤怒而傷害天下的百姓。就是因為考慮到這一點,所以高皇帝派使臣劉敬,花黃金百斤,同匈奴結成和親,到現在已有五代人受益,這是不可辯駁的事情。孝文帝曾經也調動天下的精兵,聚集在廣武常溪(今山西雁門境內)的山谷里,想一舉殲滅入侵的匈奴,結果重兵北調,內部空虛,出現了濟北王劉興居發兵襲擊滎陽,企圖奪取中原政權的事情。孝文皇帝只得匆忙收兵,結果是無功而返。孝文皇帝覺悟到對外用兵不能持久的道理,所以又同匈奴結成和親。兩位聖上的事還足以效法。所以臣以為還是不要反擊為好。”


漢武帝聽韓安國的話也是有理有據,一時間沉吟不語,他心中充滿了矛盾。以前高皇帝和孝文皇帝對匈奴的兩次用兵都以失敗而告終,漢武帝不由得對自己是否應該用兵產生了懷疑,他在苦思冥想之時,又聽見王恢站出來反駁。


王恢怕漢武帝改變主意,馬上反駁說:“禦史大夫說的不對。我聽說五帝不同禮,三王不同樂,不是有意不同,而是時代不同了。高皇帝從事戰爭幾十年,戎馬倥傯,之所以忍辱負重,不報複平城之圍的屈辱,不是力量不夠,而是要休養生息,順應天下的願望,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現在國家強大了,邊境仍受到威脅,兵士傷亡慘重,運送在道路上的棺材前後相連,這是令所有大漢臣民痛心的事。所以臣以為還是出擊匈奴,避免這種悲劇繼續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