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孺子可教



從炕上爬起來的曾榮見自己整理好的文稿不見了,一問果然是常德子拿去給皇上了.

得知皇上這會去慈甯宮了,曾榮安安穩穩地坐下來用膳,一時膳畢,沒事可做的她拿起紙筆畫起了畫.

這次她畫的不是花樣,而是有感而發,她是想起了昨日去給歐陽思收拾房子時在巷口見到的那棵銀杏樹,想必有二三百年的樹齡了,樹干比一人的腰粗,樹高約摸有三四丈,比街口的房子還高出好大一截,此時正是葉落季節,滿地的金黃不說,就連樹枝上掛著的也是金黃一片.

曾榮想起了上一世徐靖帶她去過的一座古刹,里面有一棵近七八百年的銀杏樹,他們去的時候也正好是葉落季節,地上鋪滿了金黃色的銀杏葉,且這些樹葉是以樹干為圓心向外畫了一個大圓,幾乎涵蓋了大半個院子.

抬頭仰望,仍舊枝繁葉茂的樹頂像把金黃色的巨傘一樣打開在陽光下,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撒下來,像是一道道霞光,明媚,絢麗,也溫暖.

據悉,每年這個季節,古刹的香火特別旺盛,很多人就是奔這棵樹來的,故而,每到落葉季節,寺廟的僧人特地不去清掃這個院子.

曾榮很快畫好了樹干,正一筆一筆地描繪大的枝丫時,外面有了動靜,皇上回來了,曾榮忙丟下筆出去.

朱旭掃了她一眼,什麼也沒說,曾榮只得看向常德子,常德子微微搖了搖頭,曾榮猶豫了一下,跟著進了上書房.

朱旭坐下來後,把案桌上的簿子拿起來遞給曾榮,"朕要的不是史官的文案,內容可以精簡些,對話不必鋪陳太細,重點是對事件的描述以及後續的影響."

曾榮聽了這話沒有立即回複,而是琢磨了一會,方道:"多謝皇上提點."

"你明白就好."朱旭見她沒有立刻答應,而是思考片刻方作答,臉上總算和緩些.

還行,孺子可教.

不過這麼說似乎有點嚴苛了些,事實上,曾榮的這份文案很是令他小小地驚歎了一下,這丫頭才十四歲,那麼紛亂的朝會現場,她居然把這些人的言詞記了個七七八八,很不簡單.

更令他欣賞的是,曾榮的文筆越來越好了,總結陳詞越來越簡練精准,字跡也工整,極少出現錯字,很難相信這樣的一份文案居然出自一個沒正式進過學的鄉下丫頭之手.

不過為免曾榮驕傲自滿,這番話朱旭沒有說出來.

"明日起下朝後你可以回去整理文案,阿春送給你了."朱旭說道.

曾榮張了張口,又閉上了.

她確實需要一個伴,自打她去了浣衣局,內廷局把阿麗也調走了,且阿麗也不是她一個人的,是好幾個人共用的.

到底是皇上身邊的人,辦事效率就是高,當天晚上阿春就把自己的行李搬進了曾榮的屋子里,做起了曾榮的貼身丫鬟,伺候起曾榮的一應日常,甚至包括早起叫她起床,陪她去上早朝,替她磨墨,等等.

可也有一點不好,曾榮不自由了,去哪都有人跟著,好在曾榮如今不需要替朱恒做針灸,倒也不用十分避人.


三日後,該朱恒針灸的日子,可巧曾榮把這幅銀杏圖的草圖完成了,後續就是上色,可她手頭壓根就沒有顏料,想著朱恒平日沒少畫工筆畫,她拿著草圖進了慈甯宮,阿春跟著她.

說來也是不巧,都過了申時,朱恒居然還沒回宮,曾榮正要轉身離開時,袁姑姑出來叫住了她,說是太後要見她.

曾榮把手里的東西交給阿春,自己一個人進了太後的起居室.

原來,太後以為這次朱恒出宮也帶著曾榮了,因此,得知曾榮來找朱恒,她命人把曾榮叫進來,她想知道,朱恒最近頻頻出宮究竟是為什麼.

"回太後,下官不太清楚,下官以為他在宮里呢.不過下官倒是聽二殿下提了一句,說是錢家表兄是個舉子,很有學問,想必是去見他也未為不可.之前下官在浣衣局時,二殿下隔三差五帶下官去一趟錢府,是因為他想跟著覃叔學點

算術,是二殿下自己要求的,說是他可以不參與打理先皇後的產業,但必須能看懂這些數字的含義,同時也想了解下外面市場上的行情."曾榮找了個由頭.

太後信了這話,主要是朱恒生母留下的產業太多,容易被人鑽空子,朱恒多了解些不是什麼壞事,不定什麼時候兒子又求到這孫子頭上呢.

再有,錢鴻這孩子她也見過,委實不錯,剛二十出頭就中了舉,學問自是不差,自家孫子這些年除了曾榮就沒有一個能談得來的親友,若是能和錢鴻交心,不是一件壞事.

就是有一點,太後並不是很想讓朱恒出宮,畢竟他一個坐輪椅的,辨識度太高了,只要有人看見,多半就能猜到他的身份.

可她又不願意剝奪孫子這點可憐的快樂,因此,她更傾向于把人請進宮來.

之前也不是沒有給朱恒請過先生,那位先生也沒少出入瑤華宮.

既然一個外人都能來,朱恒的表兄有何不可?

"你呢,聽聞你這幾日跟著皇帝去早朝了,具體做什麼?"太後"隨意"地問道,裝作漫不經心的樣子.

曾榮笑了笑,猜想恐怕這才是太後把她叫來的目的,不過她也有幾分好奇,她都去了三天,難不成太後真不清楚她在做什麼?

"回太後,和內廷局的女史官相似,記下每日朝會討論的內容."

至于為何要這麼做,皇上沒說,曾榮也不問.

太後倒是問了,曾榮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饒是如此,太後也免不了多想,自己兒子究竟鬧哪一出,明知阿恒離不開這丫頭,卻一步步把她推遠了.

內廷局的女史官還不夠這丫頭折騰的,又去了武英殿,難不成是想把這丫頭培養成一個女官,能出入朝堂的正經女官.

可大周也沒這個先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