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親王家族的後人們

代善去世後,他的第七子滿達海繼承了他父親的世襲禮親王的爵位,滿達海這個人雖然沒有他父親名氣大,但是也是隨太祖太宗一路征戰出來的。崇德五年,滿達海兵圍錦州;六年滿達海被封為輔國公,和肅親王豪格一起兵圍松山,大破敵軍。後又大戰洪承疇、吳三桂。順治元年滿達海從龍入關,大敗李自成,後加封為貝子。順治六年滿達海率兵平定山西叛匪。剿滅叛匪後班師回朝改封號曰巽親王。順治九年二月,滿達海病故。後其子常阿岱,初襲親王。

禮親王代善之孫,被封為康親王,名傑書,這位傑書王爺與電視劇《鹿鼎記》中的康親王卻不同,因為傑書並不是趨炎附勢,更不是碌碌無為之輩。傑書在清入關時的順治年間就已被晉升為親王。但因年齡歲限,直到康熙年間他為國征戰天下,才得以成名。傑書父親是代善的小兒子,名叫祜塞。因為他年紀最小,所以他不像岳托、薩哈廉等幾個哥哥們那樣功勞顯赫,所以很少有人知道祜塞。因此祜塞只能在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憑借皇帝近親身份得了鎮國公爵位,並非他幾個哥哥那樣在入關之前就因為戰功,早以被封王賜爵,而且不幸的是祜塞受封當年就因病故去。此後,傑書的二哥精濟承襲了父親爵位,不久又被順治皇帝晉封為多羅郡王。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精濟病故,年僅5歲的傑書襲多羅郡王爵,成為大清國堂堂的王爺,兩年後,順治皇帝賜傑書為康親王。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因順治皇帝對這個將及成年的郡王侄兒很賞識,傳旨追封傑書的父親祜塞為郡王,這在當時也是一個不小的榮耀。次年,傑書又獲意外之喜。巽親王常阿岱因父親滿達海生前曾諂媚多爾袞(此時順治與多爾袞已非叔侄關系,而是政敵的關系了),被年輕的順治皇帝降為貝勒,其世襲親王爵位也被迫奪。因常阿岱的親王爵系承襲祖父代善而得,這一爵位收回後按制應轉歸代善其他直系後裔繼承,因此這一幸運落到了傑書頭上,皇帝命由他承襲祖父的親王爵位。這樣,十六歲的傑書由多羅康郡王晉封為和碩康親王,登上了貴族爵位的最高台階。

康熙皇帝玄燁繼位後,國內大局已漸趨平穩,除東南沿海等少數地區尚有南明和農民軍殘余勢力抗清斗爭外,大部分地區都處于社會經濟恢複和發展時期。朝廷內部自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玄燁鏟除鼇拜及其黨羽,政令也更趨統一。傑書作為地位顯赫的皇帝貴胄,在玄燁親政初年就已入議政王之列,平時主要是參加國家的一些禮儀活動,除隨駕或受命短時間外出,基本都是在京城的王府中享受著養尊處優的貴族生活。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爆發了曆時十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把在悠閑中生活的傑書送上了腥風血雨的戰場。所謂“三藩”,即駐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駐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駐福建的靖南王耿繼茂(後由其子耿精忠襲爵)三個藩王。吳、尚和耿仲明(耿繼茂之父)原本是明朝將領。尚、耿二人早在天聰年間就已投降後金(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被封為智順王和懷順王,順治時又改封平南王、靖南王。吳三桂則是在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軍進攻山海關時投降,被封為平西王。清朝入關初年,在消滅李白成、張獻忠農民軍和南明抗清勢力過程中,吳、尚、耿所率漢軍部隊起到了相當重要的配合作用。因此順治年間先後將其分封于上述各地,借以清除當地抗清武裝,守衛東南、西南邊防。

然而,自康熙初年起,“三藩”已逐漸成為危害清朝中央政權的地方割據勢力。他們擁兵自重,把持地方大權,魚肉當地百姓,侵吞地方財源。因此,康熙皇帝親政之初,便把“三藩”視為國家重大隱患,從各方面采取措施,限制和削弱他們的勢力。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皇帝借尚可喜請求告老還鄉之機,果斷做出“撤藩”決定,對吳、耿二人提出的撤藩試探也迅速予以批准。久欲自立為王的吳三桂見皇帝撤藩之意已決,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獨立王國”勢將不保,于是又一次“反叛朝廷”,是年十一月,以恢複明朝為標榜,自命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起兵反清。不久,福建耿精忠也起兵響應。幾個月間,云南、貴州、、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廣西、江西等省都有原明朝降將叛變,叛軍勢力很快蔓延到南方大部分省份,剛剛穩定的又受到嚴重威脅。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二月,皇帝決定派八旗勁旅出征,聯合各省地方軍隊平定叛亂。首先派多羅順承郡王勒爾錦為甯南靖寇大將軍,兵進荊州,其次派多羅貝勒尚善為安遠靖寇大將軍,兵進岳州。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六月,以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率領第三路大軍前往浙江,進剿耿精忠叛軍。隨同出征的還有固山貝子傅喇塔,又命將軍賴塔、副都統喇哈、紀爾他布參贊軍務。時年30歲的傑書,生平第一次統領大軍出征作戰,為國家效力疆場。

同年九月,傑書大軍進抵浙江金華。此時耿精忠叛軍已攻占浙江南部的溫州、處州(今浙江麗水)等地區,威脅江西,十分猖獗。傑書兵至浙江之初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遏止叛軍繼續進犯。因在兵力上並不占優勢,所以大軍嚴陣以待,伺機出擊。不久,耿精忠部下都督徐尚朝率5萬大軍進攻金華,企圖一舉擊敗清軍,進犯浙江腹地。傑書命都統巴雅爾、副都統馬哈達率軍迎擊,斬敵將吳榮先等30余人,殲敵2萬,初戰告捷。十二月,徐尚朝又率兵5萬進攻金華城南十二里莊,巴雅爾與總兵陳世凱合兵拒戰,大破敵軍于積道山,殲敵2萬,招撫偽總兵官以下700余人,並乘勢收複永康、縉云二縣。兩次保衛金華的戰斗,打擊了叛軍囂張氣焰,初步穩定了當地局勢。此後,傑書所部又先後于上虞縣擊敗叛軍方懋功部;于義烏、武義擊敗叛軍馮公輔部,並收複此二縣。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傑書派兵主動出擊,副都統馬哈達、總兵官李榮于桃花嶺擊敗偽總兵沙有祥部,進而收複被叛軍長期占領的處州府城。又遣副都統穆和林等三路並進,追剿敗走仙居城的敵軍,連破偽都督林坤等13營,直抵仙居城下,叛軍增兵固守,屢招不降。傑書命清軍之一部埋伏在城西門外,其他從南、東、北三面豎梯攻城。守城敵軍抵禦不住,出西門逃竄,被伏兵截殺,前後夾擊殲滅殆盡,繳獲炮300多門以及大量軍械物資,勝利收複仙居城。數月後,傅喇塔部清軍又先後收複太平、東清、青田三縣,並進攻溫州。次年二月

又大敗進犯的叛軍4萬多人。

傑書兵進浙江後,一年多時間里雖連戰連捷,收複處州府和一些縣城,采取征剿與招撫並用的策略。一直打到了福建,當時他知道福建漳州、泉州等府已被另一股反清勢力鄭經所部占據,加之耿軍內部糧餉不足,當地百姓飽受盤剝,怨聲載道,耿精忠已近窮途末路。因此傳檄曉示:“浦城是福建財賦要地,今已被我大軍攻占,扼住福建咽喉。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立功贖罪,保全屬下百萬生靈。”攻心戰同時,傑書仍統大軍繼續推進,九月,收複建陽,招降建甯、延平二府。耿精忠見大勢已去,又因康熙皇帝曾多次表示,可將他與吳三桂區別對待,只要真心投誠、戴罪立功,即可赦免前罪、待之如初,于是派兒子耿顯祚往見傑書,告知願降之意。傑書讓顯祚把皇帝的上述旨意再向其父重申,耿精忠意決,親自出城60里至傑書軍前投降。十月,傑書大軍進入福州城。此後不久,福建、浙江等地耿部叛軍紛紛投誠,“三藩之亂”的耿藩基本平定。

但是,東南的戰事並沒有結束,的鄭錦還盤踞在金門、廈門一帶。康親王馬不停蹄,協百戰之師橫掃金、廈,將鄭錦殘軍趕回了台灣,徹底平定了東南各地。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十月,鄭經派部將許耀率兵3萬直逼福州,于烏龍山、南小門、真風山等處結寨屯兵。傑書派都統拉哈達率兵迎擊,大敗鄭軍,乘勝追擊,在兩個月內,便收複甯化、清流、長汀等七縣及汀州府、邵武府。次年正月,傑書又揮兵直進,拉哈達、賴塔等在白茅山、太平山等處連敗鄭軍26營,收複興化府。二月,又收複泉州、漳州二府,福建大部平定。康熙皇帝聞奏龍心大悅,傳諭稱贊傑書自統率官兵由衢州入仙霞關以後,“剿撫並用,所向克捷。擊逐海賊,收複全閩,安輯百姓,克奏膚功,深為可嘉!”

大局既定,傑書于同年四月修書一封,派官員前往招撫退守廈門的鄭經,但鄭仍不肯歸降。傑書命各府縣備辦船料、修整戰船,准備進剿。此後兩三年時間里,清軍與鄭軍在漳州、泉州、廈門等地區多次交戰,其中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夏,鄭軍攻占海澄等地,還一度使清軍陷于被動局面。傑書仍堅持貫徹康熙皇帝“剿撫並用”方針,並舉薦才干出眾的漢軍旗人姚啟聖為福建總督,既不放棄對鄭經本人招撫,更重視對其部下官兵分化瓦解,取得明顯收效,不到兩年時間里先後有數萬鄭軍官兵投誠。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九月以後,形勢趨于好轉,清軍連挫鄭軍主力,步步進逼。至十九年二月,鄭軍已人心惶惶,勢將土崩瓦解。三月,廈門、金門、銅山先後被清軍收複,鄭經率殘部逃回台灣。

康親王傑書在浙、閩地區轉戰六年,至此時才算大功告成。傑書凱旋之時,康熙帝親自到盧溝橋迎接,榮譽達到極點。康熙三十九年,康親王傑書病逝。康親王靠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平定了耿精忠的叛亂,使大清得以繼續穩定地發展下去。康親王的豐功偉績無愧于清代親王的美譽。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傑書曾孫永恩複號禮親王,以《嘯亭雜錄》一書傳世的禮親王昭梿即永恩之子。

昭梿號汲修主人,生活時期曆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嘉慶年間曾襲禮親王,後因虐下獲罪,被革爵圈禁。半年後蒙赦釋放,但沒有恢複爵位,後混了個宗人府候補主事,但一直郁郁寡歡,道光年間病故,時年五十四歲。昭梿愛好文史,精通滿洲民俗和清朝典章制度,與當時的文史學家魏源、龔自珍、袁枚等都有交往,自己也有詩集,但沒流傳下來。《嘯亭雜錄》是他的劄記,而他本人也不過寫文自娛,本不想傳世。病故後其文稿大多散失,後由官方組織搜集整理,加上啟功先生收藏的一部分,由中華書局出版,名為《嘯亭雜錄》,包括雜錄、續錄兩部分。《嘯亭雜錄》涉及民俗、人物、宗教、傳說、重大曆史事件、個人生活瑣事、讀後感……范圍很廣。有些文章還有獨家報道性質,能補正史之不足。全書雖為文言,但文筆簡練而不晦澀。而且昭梿治學嚴謹,凡涉及曆史事件多為親曆,如系道聽途說則注明來源,因此錯誤不多。更為可貴的是,昭梿在文中直言不諱、毫不客氣,尤其在《癸酉之變》一文中更是淋漓盡致。

光緒年間,第十二世禮親王世鐸,是當朝親貴之中最沒有“王爺”架子的。即使李蓮英依禮節跟他下跪,他竟還跪以報,一時還傳為。世鐸先後擔任內大臣、軍機大臣、軍機處領班等職務,處理軍國大事,被贈與親王雙俸。不過身為軍機大臣世鐸年邁昏庸,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很不識時務。其子、侄輩有從歐洲游曆回來者,世鐸見面後問道:“洋鬼子的國家也下雪嗎?”聽者掩口而笑,回答說:“中國與外國同處一個天地之間,所以都有風霜雨雪。”世鐸聽後默然無語。公元1913年世鐸去世,世鐸之子誠厚襲禮親王爵位,成為清朝曆史上最後一位禮親王。這位王爺在辛亥革命後住在藍靛廠,因其酷愛養長蟲、刺猬、貓頭鷹,對生物、動物學有很大興趣,人們背後稱他“瘋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