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

在醇親王奕譞的治家格言里面有這樣一段話:“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作為皇帝的老爹,太後的妹夫的奕譞為什麼還怕這麼多呢?這一切都源于奕譞是一位知進退、明榮辱的人,也是一個深知慈禧的性格與為人的人。

咸豐十一年(農曆辛酉年)七月,初秋的承德避暑山莊仍然是風和日麗、山清水秀。綠葉

成蔭的叢林遮掩了灼熱的陽光,帶來絲絲涼意,沁入肺腑,令人心曠神怡。以往,清朝的幾代皇帝幾乎年年都要到這里“巡幸”,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是,這一年剛剛入秋,避暑山莊就失去了往日歡快的氣氛。

風流文宗咸豐皇帝駕繃,終年三十周歲又一個月零五天。奕詝死後第三天,新皇帝載淳即位。七月二十六日,由八位輔政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士、戶部尚書肅順,道光帝駙馬景壽、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右侍郎匡源、禮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佑瀛擬定新皇年號,經兩宮太後批准,決定翌年改元為“祺祥”。咸豐皇帝的靈柩停放在大殿內,還沒有進行上殷典禮,臉色陰沉的太監來來往往,為大行皇帝布置祭典和靈堂。禦前大臣、內務府大臣忙個不停,惟恐用心不力。人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在皇帝大喪的肅穆氣氛中,蘊藏著兩宮皇太後和贊襄政務大臣一場可怕的權力交鋒。

就在大喜大悲之中,宮廷權力斗爭正逐步推向高潮。新皇帝太小,尚不知皇權為何物。對小載淳來說,更樂意將一身龍袍換成一只皮球。由此出現的最高權力真空怎麼填補呢?老皇帝斷氣之前,做了精心安排。小皇帝沒有能力執政,咸豐帝任命八位王公大臣贊襄一切政務,旨在用這幫心腹干臣的集體政治智慧輔佐年幼無知的載淳。任命這麼多大臣輔佐幼主,而不是一兩個大臣,主要是吸取曆史教訓,試圖形成權力制衡。八大臣中肅順的才能出類拔萃,但他是宗室疏族,咸豐帝欽定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中他排位第四,頭上還壓著怡、鄭兩位親王和道光帝的額駙景壽,他要成為多爾袞式一手遮天的權臣非常難。這是顧命八大臣內部的權力牽制。令人不解的是,咸豐臨終前又賜給皇後和太子“禦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諭令今後頒發諭旨,都要鈐上兩印,以為符信。“禦賞”印蓋在行文前,“同道堂”印蓋在行文後,這就等于給予了未來的皇太後、小皇帝以鈐印權——擁有了裁決政事的權力。這就形成了八位輔政與兩枚寶印的權力制衡。按祖制家法,贊襄政務大臣輔弼的是幼主而不是太後,因此,肅順等人只欲太後鈐印,不願太後看奏折和過問政事。可是,兩個年輕的皇太後偏偏不願受人擺布,堅持要看奏折,不肯隨便為贊襄政務大臣所擬的諭旨鈐印,也許兩宮太後以為,大行皇帝生前之所以賜印給皇後和太子,就是擔心將來權臣跋扈,欺負孤兒寡母,爬到太後和皇帝頭上。咸豐皇帝走得太匆忙了,微睜的雙眼似乎有什麼不放心。可能他終于感到這樣做反而欠妥:使贊襄政務大臣和兩宮的權限扯不清,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導致妻兒和顧命大臣勢如水火,為自己走錯一步棋而懊喪!

然而,咸豐已經來不及挽回一切。慈安、慈禧早就對肅順等人不滿。皇帝生前載垣、端華等人為討好皇帝,誘使咸豐縱情聲色,使本已有病的皇帝身體急轉直下,雪上加霜,終于英年早逝。在熱河期間,肅順佩帶內務府庫鑰,以戰亂不裕為借口,有意削減後、妃食糧,弄得皇後每餐只有菜一味,飯一品。其他妃嬪每月只發膳錢五千。連近支王公都被肅順勒扣的“衣食不繼”、“拮據異常”、“至冬日仍著單衣”。更有傳說,肅順進言皇帝效法鉤弋夫人故事,殺掉懿貴妃,再立載淳。但咸豐在肅順當年科場案殺柏葰顯出的心狠手辣中看出,他必定會威脅到載淳的皇權,雖然有鉤弋夫人的故事在,但是漢朝鉤弋之後,又有外戚霍光專權,所以咸豐皇帝做了多手准備,他為了防止西太後專權,留給了東太後一道密旨,內容是如果西太後專權,則憑此旨殺之,根據後來東太後的死因,這道密旨的存在與否雖無從考證,但其可能性還是有的。所以說咸豐能夠給予西太後一枚印章,難道說他沒有顧及鉤弋夫人的故事嗎?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咸豐皇帝的算盤必定不如事態發展來得快,而皇權斗爭的殘酷更是他始料未及的,遺詔帶來的權力糾纏,使皇太後和肅順等人沒法和安相處。“肅六,你別做夢!”慈禧皇太後早就下了決心,要和顧命大臣斗一斗,“看誰先取誰的首級!”可是,要和肅順斗卻不那麼容易。兩宮太後畢竟太年輕了。一個只有25歲,一個只有27歲,缺乏政治閱曆。肅順為人精明,是滿洲貴族中的佼佼者,曾主張重用漢人,整飭朝綱,維護國體。《璦琿條約》交涉時,連俄國人都拿他沒辦法,氣得直罵:“有權勢的肅順是與歐洲為敵的頭號壞蛋。”“難怪當年咸豐皇帝那麼信任他!”想到載垣、端華、肅順等人狡詐的面孔,慈安、慈禧不禁心有余悸。為了避開肅順的耳目,兩後只好在庭院散步時,裝做觀賞金魚的樣子,在魚缸邊低聲商談。“得找七王爺想個辦法。”“除了他之外還有誰值得信任?”

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咸豐、奕七弟、慈禧太後的妹夫。道光死時,奕譞年幼,留在宮里,由于咸豐被肅順等人所迷惑,冷落了這位異母弟弟,咸豐朝時,奕譞除了醇郡王的爵位,幾乎沒有得到過什麼封賞。這樣一來,他和失意的六兄奕同命相憐,相互接近。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連占大沽、天津、京師,八旗兵潰不成軍,載垣、端華慫恿皇上逃跑,奕譞聞訊諫阻,無濟于事,最後還是隨扈從到了熱河行宮。

年輕氣盛、滿腹怨氣的醇郡王奕譞對太後果斷地說:“肅順驕橫跋扈,朝臣多不齒之。熱河不易舉事,惟有聯絡恭王。”兩宮太後對他的話十分贊許,遂命醇王速與恭王聯絡,奕譞領旨退下,其實,他早已和在的奕接上了頭,秘密通信已有半年多。

在熱河期間,肅順恃寵日驕,根本就沒有把皇族近支放在眼里,對奕、奕譞竟以“六兒、七兒”相稱,把八王奕詥、九王奕譓欺負得食寢不安,其困萬狀。奕譞對肅順恨得

咬牙切齒。從福晉那里,他聽到兩宮太後對今後的命運也頗為擔憂。

別看當時的奕譞剛過20歲,貌似古樸,性情倔直,其實倔中藏巧,大智若愚。他知道,自己空掛著一個王爺的爵位,無權無勢,根本敵不過肅順,如兩宮與恭王攜手,足以號令群

臣,把肅順拉下馬。當時,奕被排出輔政之列,對肅順十分痛恨,可是,由于肅順等人有意造謠,說“恭王欲反”,奕在未知兩宮態度時,反而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如果沒有奕譞為奕和兩宮太後牽線,誰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挫敗肅順?

有了奕譞的密報,奕對熱河的局勢已了如指掌,八月初一,奕不顧肅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于趕到了熱河。

這正是山雨欲來前的甯靜,經過周密准備,奕通過大學士周祖培指使禦史董元醇上折請太後垂簾聽政,事情雖然以太後的退讓告終,但卻地起了兩宮太後與肅順的直接交鋒。

奕固然精明,奕譞也不在其後,黃元醇奏折被批駁後,慈安、慈禧已下決心要盡快動手。密令奕譞擬定罷免顧命大臣的上諭,奕譞從6歲起就開始“典學”,隨咸豐朝榜眼、翰林名士朱鳳標讀書10余年,有博古淵深的學識和通達干練的筆力。稟承太後旨意後,鼓足了勁,一揮而就,上諭中說:“諭王公百官等:上年海疆不靖,京師戒嚴,總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籌畫乖方所致。載垣等不能盡心和議,徒以誘獲英國使臣已塞己責,以致失信于各國。澱園被擾,我皇考巡幸熱河,實聖心萬不得已之苦衷也……皇考屢召王、大臣議回鑾之旨,而載垣、端華、肅順朋比為奸。總以外國情形反覆,力排眾論。皇考宵肝焦勞,更兼口外嚴寒,以致聖體違和,竟于本年七月十七日龍馭上賓。……該王、大臣奏對時,曉曉置辯,已無人臣之禮,擬旨時又陽奉陰違,擅自改寫,作為朕旨頒發,是誠何心?且載垣等每從不敢專擅為詞,此非專擅之實跡乎?總因朕沖齡,皇太後不能深悉國事,任伊等期朦,能盡欺天下乎?此皆伊等辜負皇考深恩,朕若再事姑容,何以仰對在天之靈?又何以服天下之公論?”為了把載垣、端華、肅順置于死地,奕譞為之擬了三個罪名:一是載垣等人作為秉政王、大臣“籌畫乖方”,不能稱職,致使京師淪陷,皇上西狩熱河;二是載垣、端華等力阻皇上回鑾,以致“聖體違和”、“龍馭上賓”(皇帝去世的專有名詞);三是載垣等不僅害死皇上,對皇太後和小皇帝亦“無人臣之禮”,欺負孤兒寡母,從而數罪並記,足令載垣、端華、肅順罪在不赦,論死而有余。奕譞很機警,在草擬八臣罪狀時沒有忽略令諸臣妥議皇太後應如何垂簾聽政,提前為太後掌管朝政而埋下了伏筆。

慈安和慈禧對奕譞擬定的上諭相當滿意。回鑾前,慈安親自把它縫在衣襟里,准備秘密帶回北京。據說在咸豐皇帝梓宮回鑾之前,怡、鄭兩王和肅順突然提出辭掉禦前侍衛總管等掌控兵權的職位,究其原因可能是肅順因董元醇的奏折和兩宮太後鬧得很不愉快,所以為了回京後制造新政府上下一心的局面,所以假裝辭掉一些職位,實際上是想邀功請賞,但聰明反被聰明誤,結果丟了兵權。還有一些觀點是說肅順等人以為掌握了大權,鑒于當時職位太多,的確忙不過來,所以辭掉一些職位。然而無論如何他們也不會想到,自己已經一步步地走進了兩宮皇太後和奕、奕譞兩兄弟為他們精心編織的一張網了。在北京,恭王把一切都安排妥當,只等皇帝與兩宮太後回鑾。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因為肅順疑心很重,出一點破綻都會使前功盡棄。一旦肅順“挾天子以令諸侯”,此前的計劃將前功盡棄,而且還會威脅到兩宮太後以及奕、奕譞兄弟的性命。所以,回鑾時必須把肅順與太後、皇帝分開。為了不使肅順等人疑心,奕譞托親貴中年長的睿親王仁壽出面,以“天氣漸寒”、“皇上沖齡”(皇帝年幼)為借口,拉著贊襄政務大臣一同上折請皇太後、皇上由間道回京。八臣不疑有詐,反把肅順一個人留下來伴大行皇帝梓宮走大路,結果,八臣群龍無首。更有甚者,傳說肅順在密云被捉後,到了宗人府大牢見到載垣,便開始埋怨他,說他為什麼沒有聽自己的。原因是肅順在承德曾經想讓載垣在回京途中殺掉小皇帝,自己稱帝,但載垣不敢,最終事敗,這就是肅順埋怨他的原因。但是無論如何,八大臣最終還是栽到了兩個在他們眼中乳臭未干的小孩子手中,也成就了奕、奕譞兩兄弟的一番大業。

由于事先籌劃得很周密,九月三十日,兩宮太後在北京召見了禦前大臣、三公、大學士和六都九卿。當天,出示了罷免顧命大臣的上諭。載垣、端華被捕。與此同時,肅順在密云就擒。十月六日,肅順被斬首。載垣、端華被賜令自盡。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佐瀛等大臣,尚書陳浮恩、侍郎劉昆、成琦、太仆寺少卿德克津太等官員被革職。咸豐帝設計的政局就此宣告破滅。不管小皇帝載淳是否願意,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他被抱入太和殿登基。此前幾天,已將肅順等人確定的“祺祥”年號改為“同治”。“祺祥”年號從七月二十六誕生,至正式宣布廢除,共七十三天。西太後志得意滿:她勝利了。從此,慈禧太後開始了對大清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統治。

因奕譞在政變中為慈禧等出了許多高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政變後,他被封為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後扈大臣、都統、掌神機營,他曾經不無得意地說:“我21歲時就擔當過大事,親手緝拿了肅順。”33歲,他由醇郡王晉封為親王。45歲時,他參與了軍機處緊要事件的商議。46歲,他總理海務,所有沿海水師統統歸他節制調遣,還帶領禁衛軍保衛皇宮。正當壯年的奕譞成為清王朝內有權勢的人物。如果他要弄權的話,完全可以作威作福一番的。可是慈禧對奕譞的信任,反而使奕譞變得異常地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因為他愈親

近慈禧,愈知道慈禧的猜忌任性、不可一世。他不敢安然享受這些權勢祿位,所以他曾一再請求辭去他擔任的總理海軍等職務,但總未獲准,而且為了慈禧的需要,反而挪借北洋海軍的軍費為她修建了北京西郊的避暑勝地——頤和園。47歲時,他更被賞坐杏黃肩輿,他一再固辭。甚至有人對他的贊揚奉承,他也以為是有人要陷害他而心存戒備。最能說明這種的是1875年,同治皇帝病逝,慈禧讓立奕譞的次子載湉作為咸豐的嗣子,即光緒皇帝。這本來是個“喜訊”,可是奕蘸聽說後卻大驚失色,當即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後來他自己說:“臣前日仰瞻遺容,五內崩裂,已覺氣體難更,猶思力濟艱難,盡事聽命。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之間昏迷罔知所措。迨舁回家內,身戰心搖,如癡如夢。致觸犯舊有肝疾等症,實屬委頓成廢。”以此遮蓋他的失態。慈禧也認為他“情詞懇摯,出于至誠”,而沒有深究。

奕譞的正福晉是葉赫那拉氏,她是慈禧的同胞妹子,理應和慈禧很親近,但恰恰不是。她為人拘謹,頭腦里舊的觀念根深蒂固。夏天輕易不到花園里去,怕踩死螞蟻,是罪過。光緒被選進宮去以後,底下還有兩個孩子,她心疼孩子,怕孩子得病,不敢讓孩子吃飽,節制飲食。孩子餓得皮包骨頭,得了營養不良的病。仆人們看見孩子餓得可憐,偷偷地給些吃的,又受到訓斥,最後這兩個孩子活活餓死了。同治死後,西太後看戲,召奕譞福晉進宮一同看戲,她閉著眼不看。慈禧問她為什麼不看戲,她說:“國喪不能看戲。”把西太後氣哭了,覺得這個人怎麼這樣不近人情!所以說她們親姊妹之間的關系是非常不好的。

慈禧既和她親妹妹不和,她還想出個絕招來治她妹妹,慈禧太後後來賜了個宮女給奕譞,叫顏紮氏,並封為側福晉。慈禧賜的宮女,奕譞怎敢不要呢?更不能虧待她。顏紮氏長得,又常被慈禧叫進宮去,她常和正福晉作對,使醇親王府內宅不甯。載灃的親娘是劉佳氏,她原是王府中的“侍女”。

慈禧為了維護並鞏固她的權威,必然要信任奕譞這樣的近支親屬。奕譞也一再用各種方式表明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讓慈禧放心。例如他把自己的居室命名為“退省齋”、“九思堂”、“恩波亭”等等。據說奕譞還有一個象牙鎮紙,上面刻有奕譞親筆題詞:“閑可養心,退思補過”,就說明了他這種心情。奕譞卒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諡曰“賢”,稱醇賢親王,這是第一代醇親王。老醇王剛過世不久,慈禧太後就指派奕譞第五子載灃世襲醇親王。

至于慈禧派人砍掉奕譞墳上的白果樹那件事,那是因為聽了一種迷信的說法,說奕譞家出了兩位皇上(光緒以及後來的溥儀),風水好,“皇”是“白”、“王’’兩字的重疊,出乎女人的嫉忌心,她派人砍掉了奕譞墳上的白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