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序 三



過去20多年里,中國市場上存在著三股力量:國營公司、民營公司、外資公司。在我看來,一部中國企業曆史,基本上是這三種力量此消彼長、相互博弈的過程,它們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產業、資本格局,最終構成了中國經濟成長的所有表象。

在很大程度上,民營經濟的萌芽是一場意外,或者說是預料中的意外事件。當市場的大閘被小心翼翼地打開的時候,自由的水流就開始滲透了進來,一切都變得無法逆轉,那些自由的水流是那麼的弱小,卻又是那麼的肆意,它隨風而行,遇石則彎,集涓為流,轟然成勢,它是善于妥協的力量,但任何妥協都必須依照它浩蕩前行的規律,它是建設和破壞者的集大成者,當一切舊秩序被潰然推倒的時候,新的天地卻也呈現出混亂無度的面貌。20多年來,中國公司一直是在非規范化的市場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數以百萬計的民營企業在體制外壯大,在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區位都毫無優勢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速的成長,這種成長特征,決定了中國企業的草莽性和灰色性。

我將用相當多的篇幅記錄著名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成長軌跡,它們是一股根本不可能被繞過的勢力,在某種程度上,自它們進入中國市場的那一天起,它們便已經是中國企業,在將近30年的時間里,這些外國公司在中國的起伏得失本身又是一部很有借鑒價值的教案。在20世紀80年代初,最早進入中國的是以松下、索尼、東芝為代表的日本集團,松下幸之助是第一個訪問中國的國際級企業家,而東芝在中央電視台的“TOSHIBATOSHIBA,大家的東芝”讓人至今難忘,這與當時日本公司在全球的強勢是密不可分的。至今,在各項利益密集的領域,外資的力量以及其經理人群體的智慧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經濟及政策的走向。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的商業變革是一場由國家親自下場參與的公司博弈,在規律上存在著它的必然性與先天的不公平性。也許只有進行了全景式的解讀後,我們才可能透過奇跡般的光芒,發現曆史深處存在著的那些迷霧,譬如,國家在這次企業崛起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為什麼偉大的經濟奇跡沒有催生偉大的公司?中國企業的超越模式與其他超越型國家的差異在哪里?我們才可能在為經濟增長率欣喜的同時,觀察到另外一些同等重要卻每每被忽視的命題,如社會公平的問題,環境保護的問題,對人的普遍尊重的問題。

在這種框架性結構之外,我還嘗試論證,在商業史上,並不是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必然的。如果當年聯想的倪光南和柳傳志沒有反目成仇,聯想有沒有可能就走上另一條更具技術色彩的道路?如果張瑞敏和他的團隊早早地成為了海爾集團的資產控制者,也許他就不會讓海爾的資本結構如此繁雜,海爾的成長軌跡或許會更透明和清晰一些?如果沒有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突然出現,中國政府很可能著力去培育日韓式的財團型大公司,那麼,中國公司的成長版圖會不會全然改變?

如果你認為這些設問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你可能就無法體味到曆史的內在戲劇性。

我還將在日後的寫作中證明,在這個至今充滿神怪氣質的地方,以下描述已經被一再地證實:任何被視為奇跡的事物,往往都很難延續,因為它來自一個超越了常規的曆程,處身其中的人們,因此而獲得巨大利益的人們,每每不可能擺脫那些讓他們終身難忘的際遇,他們相信那就是命運,他們總希望每次都能紅運高照,每次都能僥幸勝出,最後,所有的光榮往往枯萎在自己的光環中。

任何貌似理所當然的神話,往往都是不可信的,越是無懈可擊,往往越值得懷疑。我們從來相信,事物的發展是粗劣的,是有鋒芒和缺陷的。當一個商業故事以無比圓滑和生動的姿態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首先必須懷疑,而所有的懷疑,最終都會被證明是正確的,或者至少是值得的。

中國企業界是一個迷信奇跡的商業圈,但是30年的時間已經足以讓這個圈子里的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超常規所帶來的各種效應。真相如水底之漂,遲早會浮出水面。我甚至相信,在企業界是存在“報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