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子范純仁等:個個都有父風

次子范純仁等:個個都有父風

范仲淹有四個兒子,長子純佑、次子純仁、三子純禮、四子純粹,四個兒子當中算次子純仁最有作為,官至參知政事。受父親范仲淹所樹立的良好家風的影響,四個兒子個個才華出眾,詩文書畫名噪當時,那時一些豪門大戶對范家四位公子羨慕不已,都想把嫁到范家來。

尤其是在范仲淹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後,到范家來為孩子們提親的人更是絡繹不絕。一天,有一個人來到范家,提出想把女兒許配給范家大公子范純佑。那人原想宰相之家一定豪華無比,進門一看,范府里的陳設十分簡陋,府中既沒有富麗高檔的家具,孩子們穿的也不見綾羅綢緞,都不過是一些極普通的土布衣服,吃的更是些粗茶淡飯,全無宰相家的派頭。

那人心想,范家吃穿用這樣簡樸,那麼家中的積蓄一定不少,與這樣的人家結,女兒將來一定有福享,于是也當即訂下了這門婚事。

到了范純佑要結婚了,女方提出結婚時,新房里要添置些高檔家具,上好的衣服,並且還要一頂用綾羅做的蚊帳。

對此,純佑覺得婚姻大事,女方要這類東西也不過分,也就一口答應了。而范仲淹早就對兒子們說過,現在國家困難,百姓貧困,家里的積蓄都用于救濟百姓,結婚就按普通人家一樣辦,一定要儉辦婚事。

事後,范純佑想到父親對辦婚事曾有交待,于是又向女方的父母表示了歉意,女方的父母一聽,既然范家沒有錢辦婚事,那就自己給女兒買一頂綾羅蚊帳。即使如此,范仲淹也不依。

兒媳婦心想,身為副宰相為什麼這樣吝嗇,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一次范仲淹吩咐范純佑去蘇州買了不少麥子,用船運回家,經過丹陽時,得知父親的好友石曼卿家中揭不開鍋蓋,范純佑當即自作主張,將所買的麥子全部送給了石曼卿,自己空手回到家中。

當純佑回到家中把此事告訴了父親時,范仲淹對兒子的這種做法大加贊賞,連聲說:“做得好,做得好!”

通情達理的純佑媳婦得知此事後,對范家父子敬佩不已。不久就按范家的要求辦了婚事。

范仲淹的次子范純仁,字夫,哲宗時任宰相。

青少年時代的純仁酷愛,他的父親門下招攬了不少有才干的青年,如胡瑗、孫複、石介等,純仁與他們交往密切,並日夜在一起讀書切磋學問。夜深人靜之時,當他的這些都休息之後,就獨自一人,點著油燈,在蚊帳中讀書。長期如此,以致范純仁的白色蚊帳被煙熏成了黑色。

當范純仁功成名就當上高官後,他的夫人特別將這床蚊帳拿出來,經常他的子女,並說:“這黑乎乎的蚊帳,就是你父親過去在蚊帳中讀書時熏黑的,你們一定要像父親那樣刻苦讀書。”

范純仁准備結婚時,一心想把婚事辦得體面熱鬧一點,以光耀宰相門第,于是開了一張長長的清單,其中自然也包括要為媳婦購買的金銀首飾和幾件綾羅綢緞,並將清單托哥哥純佑進京時交給在京城當宰相的父親過目。

范仲淹看後二話沒說,提筆寫了四句話:“一人站前一個臥,兩個小人地上坐,家中還有兩口人,退還嬌兒細琢磨。”

范純仁收到清單看後,立即悟出父親的四句詩說的是一個“”字(儉的繁體字),深感自己在婚事上背離了勤儉的家風,二話沒說,就按父親的要求,高高興興地從儉辦了婚事。

為官後的范純仁和他的父親一樣,是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清官。在襄城當縣令時,了解到當地百姓受習俗的影響,素來不養蠶織布,因此也很少有人種桑樹。他想要百姓富起來,必須種桑,養蠶,發展經濟。然而老百姓怕種桑樹不賺錢,為此,純仁就將一些情節較輕的犯人放回家去種桑樹,並按種植桑樹成活後獲利的多少,減輕其罪行,結果這些犯人的桑樹長得很好,這些種桑樹的犯人不少因此減少刑期,有的還得以提前獲得釋放。

從此,老百姓也學著種桑樹,終于獲益不少。

純仁在襄城任上,時逢大旱災,周圍地區的各縣都缺糧鬧饑荒。由于范純仁平時注意要商人儲備糧食,一到出現旱災,農民顆粒無收時,再下令商人將這些糧食拿出來救濟災民,致使襄縣民心安定,沒有出現饑荒。

慶州發生饑荒時,由于地方長官治理不力,餓死不少人,皇上免了這位地方官的職務,由純仁擔任。他一到任,看到沿道餓殍遍野,地方也沒有糧食庫存,于是他打算用州庫中的糧食救濟百姓,州郡官都主張先奏請皇上批准後再行開倉。

范純仁考慮到慶州離京城路途遙遠,往返至少也得10天半月,待奏明皇上批准後不知又要餓死多少人,便道:“人7天不吃飯就要餓死,現在情況緊急,不能再等皇上批准下來再開倉,現在就開倉放糧,皇帝怪罪下來,我一人承擔。”

范純仁任宰相時,凡向皇帝推薦的人才,一定要是朝廷上下一致公認的人才方才推薦,決不徇私情。所以不少人在范純仁的推薦下,得到皇上提拔重用,自己也不知道是誰推薦的。

當時有人曾對范純仁說:“你身為宰相,要想官當得穩,應當多籠絡一些讀書人。”范純仁回答道:“薦舉人才是我的職責,人才是國家之寶,只要他們能盡忠國家君王就是了。”

范純仁為官一生,不但自己履行了先父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教誨,臨終前還叮囑自己的子女無論是在朝、在野都一定要記住先祖的教誨,時刻保持勤儉持家的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