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世孫朱耷:遁入空門的畫家

10世孫朱耷:遁入空門的畫家

朱耷(1626—1706),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寫意畫大師,清初畫壇“四僧”(另外三僧是弘仁、髡殘和石濤)之一。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10世孫,朱元璋的兒子甯獻王朱權的後裔。原名統,別號有八大山人、雪個、個山驢、驢屋等。據不完全統計,朱耷的別名有20余個之多,其中以“八大山人”最為著名。江西南昌人。

朱耷為僧名。“耷”本為“驢”的俗體,“八大山人”之號是他59歲時棄僧還俗時所取,此名一直使用到他80歲涅圓寂止。所以不少人只知他有“八大山人”之名,而不知他還有“朱耷”的僧名。其名何以為“八大山人”,曆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據《八大山人畫記》和《國朝畫征錄》載:“山人因高僧,嘗持《八大人覺經》,遂自號曰八大。”《八大人覺經》一書是佛教經典,其內容講述的是諸佛、菩薩及大人們所應覺悟的八大事理。另一說則為:“八大者,四方四隅皆為我大,而無大于我者”。還有一說:“八大”和“山人”四字朱耷在用于署名時,常變形為“哭之”、“笑之”之樣,以此寄寓其家國之痛及人生的一切悲歡離合。此名體現了“八大一切的一切,從其身世變故到為僧到癡癲,從其游蹤不定到居無定所,從詩到畫到文等等,亦皆蘊藏在‘哭之’與‘笑之’的署名的背後”。朱耷又何以以“驢”為號?明亡以後,此時對于他來說既是國破,又是家亡,因此用“驢”為號,其中隱寓著他一心要推翻滿清王朝的恨意。

朱耷遠祖朱權是朱元璋的第17子(亦說16子),著名的戲曲理論家,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他自幼神姿秀朗,慧心聰悟,博覽群書。一生大部分時間致力于著述,創作了不少著作。

朱權13歲封藩于邊關重鎮大甯(今遼甯甯城一帶),世稱甯王。其時朱權手握重兵,並深得其父朱元璋寵信。其兄燕王朱棣奪取皇位後,受其所騙,朱權于永樂元年(1403)改封江西南昌。從此朱權隱居南昌,鼓琴。一生著述甚豐,其中以戲劇最多。

朱權定居南昌後,在這里繁衍為8支,各封其王。朱耷為朱權9世孫,為弋陽王支系,世居南昌,襲封為輔國中尉。朱耷的祖父與父親皆善詩書畫。

生長在詩文書畫世家的朱耷,從小受到了濃郁的與的陶冶,由于家學淵源,加之他自幼“穎異絕倫”,8歲時的朱耷就會作詩,11歲時就能畫得一手好畫。少年時代的朱耷還能懸腕寫出一手宋代大書法家米芾體的小楷,其篆刻造詣頗深。

一天,少年時代的朱耷在家中畫了一支荷花,“半開池中,敗葉離披,橫斜水面,生意勃然”,家中的長輩們見了無不稱奇。又畫一龍,“文幅間蜿蜒升降,欲飛欲動”,簡直將一條龍畫活了。家人見了無不拍手稱絕。

為了防備各藩王作亂,明朝《國典》規定,王室子弟不得經商,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並不得入朝做官。正是這一規定使才華出眾的朱耷和不少朱家的子孫放棄世襲的爵位,以百姓的名義參加考試,16歲的朱耷便考中了秀才。正當他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風順,躊躇滿志之際,一心想涉入仕途的朱耷遭遇了明王朝滅亡的現實。從此,他希望在仕途上有所造就的理想化為泡影。

當南昌城被清軍攻破以後,朱明王室的後裔遭到追殺,都紛紛隱姓埋名,潛入山林銷聲匿跡。朱耷也不例外,此間他的父母妻子皆亡。為了躲避滅頂之災,他逃離南昌,去尋找人生的出路。一時間,朱耷由王孫貴族淪為落魄的逸民。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他無法在生活的坐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便陷入極度的苦悶之中。

此時,不甘沉淪的朱耷從苦悶的泥淖中掙脫出來,去尋求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然而終于碰得頭破血流。在走投無路之際,朱耷在他23歲時遁入空門,藏身于這塊淨土之中,隱居在江西奉新、進賢等地的山林之中達20年之久。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里,朱耷也學著父親,當一個啞巴。他的父親雖是名聞江西的書畫家,但長期沉默寡言,因此人們都稱他是一個用書畫表情達意的啞巴。在這期間,朱耷幾乎也成了啞巴,碰到有人同他講話時,他常常“以目傳語”,或用手勢同別人寒暄。同意點頭,否則搖頭。還常發瘋癲,有時伏地痛哭,有時仰天長笑,突然間又躍起奔跑,叫號痛哭;有時鼓腹高歌,或起舞于市井之中,一日之間癲態百出。當人們看到他那瘋不瘋、癲不癲的樣子時,便拿些酒來逗他,此時,朱耷那瘋癲的情形立即消失。有人說,也許正是在瘋癲與正常之間的這種狀態,才是朱耷從事藝術創作的最佳時候。

人們發現,朱耷寫字作畫,常在醉態中創作的作品最為傳神。朱耷一生嗜酒如命,但酒量不大,每次不能超過二升。那些喜歡他的繪畫作品的人,則常備一些酒菜相邀,一旁還准備好了畫畫的墨和紙。他一坐下,便豪飲一頓,酩酊大醉之際,就拿起敝帚或破帽子,將墨汁一邊蘸一邊潑到紙上,看上去滿紙都是墨,肮髒不堪入目。然後,朱耷拿起筆在紙上細細描摹渲染一陣之後,那花鳥竹石、丘陵山川漸漸顯現出來,不幾筆,其畫中竹石花鳥等無不栩栩如生。

朱耷的畫在清初畫壇上是出了名的,許多人都想得到他的畫。那些好附庸風雅的貴族文人武士見他亦瘋亦癲,又愛喝酒,就常趁他在瘋癲之時,用酒逗引或強行將朱耷拉入家中,逼他畫畫,甚至幾天都不放他回家。但是,這位山人在這些權貴面前從不就范,為了逃脫他們的魔爪,無奈之際,朱耷只得又瘋起來,“遣矢堂中”。見此情景,那些文武之士只好放了他。

曾有一撫軍,想得到他的畫,派專人為他送來請柬相邀,並奉之厚贈。此時朱耷雖然窮得揭不開鍋蓋,但是也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是毫不客氣地將請柬退了回去。有人對他的這種做法很不理解,就問他,他的回答是:“撫軍有什麼了不起!”朱耷的錚錚鐵骨足以使人敬佩不已。

62歲時,朱耷離開道院還俗,開始遨游四方,常以賣畫為生,度過他的晚年。直到80歲,這位山人,中國寫意畫的大師便與世長辭了。

朱耷,這位大明王朝天子的後代一生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繪畫上,用畫筆作武器來傾吐長期淤積于胸中的塊壘。他的花鳥畫幾乎全是用來表現他心中的無比憂憤和對滿清王朝不滿的。

在他那大幅的宣紙上,或是一條鼓著腹翻著兩只大眼的怪魚,或是一只孤零零的鳥伸著長長的脖子仰睜怒目,昂視長天。有學者評價他的畫說:“他的筆中似有怒罵聲,墨中似有憤恨氣。”

朱耷善畫山水和花鳥。其畫用筆誇張。他筆下的鷹、鳧、鷺、雞、鴨、八哥及魚都給人一種特別誇張的感覺,它們的腹是出奇地大,眼珠朝上,白眼人間。朱耷畫的石頭常常是上面大,下面小,看上去給人一種極不穩定的感覺。

他的畫用筆常常不拘成規,筆情恣肆,逸氣橫生。朱耷在作畫章法方面不刻意追求完整,而是自出機杼,卻給人以完整之感。

朱耷的畫在藝術上不落俗套,創意非凡。當代大畫家李苦禪先生說,八大山人為“三百年來領袖群倫,為畫壇推為革新的巨擘”,“八大山的畫境空闊,余味無窮,真是畫外有畫,畫外有情”。

朱耷的畫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清代中期以來的“揚州八怪”,晚期的“海派”畫家以及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劉海粟、潘天壽、李苦憚、傅抱石等畫壇巨匠都學習過他的畫,他們的畫風顯然受朱耷影響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