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7節:張謇:注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7)

張謇早年在吳長慶帳中結識袁世凱,並為之舉薦。但吳長慶離開朝鮮回國之後,袁世凱便投靠了李鴻章,令失意的吳長慶更加難堪,不久郁郁而終。張謇因此與袁絕交多年。但此時,張謇既非當日的幕僚書生,袁世凱亦非當日的武夫。為了使立憲運動獲得廣泛支持,張謇與袁世凱重修舊好。而袁世凱則將張謇推上前台:"各國立憲之初,必有英絕領袖者作為學說,倡導國民。公夙學高才,義無多讓。鄙人不敏,願為前驅。"由此形成北袁南張,一個在朝,一個在野呼籲立憲的格局。

張謇為推動立憲做了許多努力,包括在上海組織了"預備立憲公會",連番上書奏請立憲。清廷迫于壓力,同意各省選舉議員,成立省級的咨議局——張謇成為江蘇咨議局的議長。此後不久,光緒和慈禧先後去世,清朝政府陷入了一片混亂,原來在立憲上取得的進展也因此陷于停頓。已經腐朽到無以複加的清廷在危機之下,不但停止了立憲的步伐,只是把軍機處象征性地改名為"內閣",反而走向了更加集權。1911年5月,負責全國鐵路事宜的盛宣懷提出"鐵路國有"政策。盛宣懷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訂了借款合同,把原來已允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權收回,作為對外借款的抵押。此事一出,全國輿論為之嘩然,四川保路同志會應運而生,宣誓"拼死破約保路"。而此時張謇受滬、漢、粵、津四地商會公推,正由漢口取道京漢鐵路北上進京推進立憲。

車過河南彰德時,張謇順道去探訪了蟄居渲上村的袁世凱。兩年前袁世凱在派系斗爭中失勢,被解除了軍機大臣、外務尚書等職務,"隱居"在彰德修養。但是蟄居中的袁世凱仍然通過部下馮國璋、段祺瑞等人遙控著他一手締造的北洋新軍。正因為握有軍權,所以袁世凱不論在清廷或是列強眼中都仍然是個可利用的人物。而袁世凱此時正在韜光養晦。

張謇與袁世凱談論召開國會,改組內閣及商業交流等事。袁世凱對張謇說:"有朝一日,蒙皇上天恩,命世凱出山,我一切遵從你的意旨行事,務請你同我合作。"張謇聽了袁世凱的話,滿心歡喜。回到車上,對同伴高興地說:"慰亭畢竟不錯,不枉老夫此行也!"

張謇到北京後,受到了攝政王載灃的召見,並任命他為中央教育會長,但是立憲一事並沒有得到實施。就當張謇仍在清廷逡巡的時候,局勢的發展已經超越了立憲,走向了革命。這是張謇始料未及的。1911年10月,大生紗廠的湖北分公司(名為大維公司)開業,張謇前往武漢參加慶典。10月10日晚8時在漢口登上"襄陽丸"返滬。輪船開動時發現長江對岸城里火光沖天。12日上午到達安慶,才知武昌發生了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