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8節:榮氏:富過四代的家族(6)

這種快速擴張一是局勢使然,二則是由榮氏的性格所決定。榮宗敬自小便大膽外向,敢作敢為,創業有成之後更加豪邁大膽。榮氏每建成一個工廠便抵押出去,用獲得的貸款再辦第二家工廠;新廠建成後又再抵押出去,繼續獲得貸款……如此反複,如"滾雪球"一般,企業自然在短期內便急劇壯大起來。為了順利得到借款,榮氏積極入股金融界,成為中國銀行和上海銀行的大股東,另外還在許多錢莊搭股。榮宗敬曾說:"搭上1萬股子,就可以用他們10萬、20萬的資金。"根據1932年的統計,申新公司的借貸資金是自有資本的2.5倍。可見榮氏擴展步伐之切。

在沒有大規模戰事的情況下,在上海相對安全穩定的商業環境中,這種擴張模式相當有效。榮宗敬的名言是:"造廠力求其快,設備力求其新,開工力求其足,擴展力求其多,因之無月不添新機,無時不在運轉。人棄我取將舊變新,以一文錢做三文錢的事,薄利多做,競勝于市場,庶必其能成功。"榮德生雖然較榮宗敬沉穩謹慎,但對于舉債經營卻有共識:"只有欠入,賺下還錢,方有發達之日。"在20世紀的前30年中,榮氏一共辦了21家工廠,其借貸資本已經遠遠超過自有資本。榮宗敬說:"我雖沒有錢,人家肯借欠給我,我就要借。"在當時的企業家中,略年輕一些的劉鴻生和榮宗敬的風格有幾分相似。劉鴻生早年是開平礦物局的買辦,從銷售煤炭起家,後來又成為火柴業的領軍者。劉鴻生發達比榮氏兄弟大約晚10年,但是和榮宗敬一樣,劉鴻生的風格就是大舉借貸,廣泛投資,建成一個"劉氏托拉斯"。結果是劉鴻生和榮氏一樣都遇到了資金鏈的問題。

進入30年代後,榮氏所經營的產業,如面粉和棉紗都受到外國傾銷的嚴重擠壓。當時有不少商人投機棉花原料生意,以致棉紗原料價格高漲。加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失去了東北市場;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日軍由租界向閘北一帶進攻,申新系統有七家工廠先後被炸而停工。榮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到1934年6月,申新資產共值6898.6萬銀元,而負債達6375.9萬銀元。中國銀行和上海銀行因為榮氏負債太多,不肯繼續貸款,榮氏參股的16家錢莊也不再給予借貸。風聲傳出,人心惶恐,江西路榮氏的辦公大樓內有債主通宵逗留催債。榮德生從無錫帶著大筆有價證券連夜趕赴上海,與中國銀行經理宋漢章商量抵押貸款。後來又加上部分工廠的固定資產,以600萬作擔保,方貸得500萬元,算是暫緩燃眉之急。

在榮氏發展的過程中,與國民政府的關系曾經出現幾次危機。20世紀20年代北伐戰爭之前,榮宗敬與統治上海的軍閥孫傳芳有過交往。1927年,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由財政部明令發行"二五庫券"。榮宗敬當時是上海紗聯會會長,而紗聯會被要求認購50萬元債券。榮宗敬以"無力負擔"為由拒絕。蔣介石便以"依附孫傳芳"之由下令通緝榮宗敬,查封榮宗敬家產。當時紗聯會的副會長穆藕初(後文將做專門章節詳述此人)、中國銀行總經理宋漢章、上海銀行總經理陳光甫都曾勸說榮宗敬讓步,後來又托同為無錫故里的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斡旋,榮宗敬最終認購了債券才算和解。此後榮氏與國民政府的關系有所緩解,基本在立法范圍內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