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二部分 第31節:四、幕外幕僚長,機中機要人(16)

陳炯明叛變後,蔣介石一直跟隨孫中山,先去香港,又轉赴上海。隨後,蔣介石曾一度回到奉化。在這之間,孫中山曾去函催蔣早點回到身邊,說:"非兄早來同謀不可。"廖仲愷也致函蔣介石,催他早回上海,說:"先生(孫中山)決定計劃之時,或變更計劃之時,無兄(蔣介石)在左右,如何而可?弟意兄宜急來此,專掌軍機,一切應酬,盡可不經意。政治問題等等,兄如懶理,當由弟等撮要報告,共同商決。否則軍事無人參戰,或決定計劃,或變更計劃有誤,悔之已晚矣。"可見,孫中山所做"某事"(秘密聯系蘇俄、走聯蘇聯共路線),倚仗蔣介石同謀之殷。作為孫中山的智囊,蔣介石才過于德,不能服人之心。

胡漢民胡漢民、廖仲愷二人均為廣東人,都曾留學日本和加入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胡任總統府秘書長,仲愷任秘書,作為孫中山的主要幕僚和助手,他們的智謀平平,未見有突出表現。孫中山發動"護法"、"北伐"諸役,胡輒奉命掌機要。1924年冬,孫中山北上,胡被委任代理大元帥職權兼廣東省長。

孫中山逝世後,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宣告成立。鮑羅廷極力操縱人選,認為汪精衛"有野心"、"無宗旨",可便于控制,故支持汪當選國民政府主席,而且汪自投一票推舉自己。廖仲愷等任委員。曾代行大元帥職權的胡漢民列名委員之一,卻交出軍政大權,屈居外交部長。

8月20日,廖仲愷在廣州中央黨部門前被槍殺。(廖仲愷逝世後,安葬于廣州朱執信墓側。1935年1日,遷葬于南京中山陵側)嫌疑犯林直勉、胡毅生等都與胡漢民家接近,鮑羅廷與汪精衛借此以排擠胡漢民,胡漢民因此而離粵赴蘇聯"考察"。胡去國之日,曾賦"楚囚"詩,自比被逐之屈原,其中第二首云:"稚子牽衣上遠航,送行無賴是秋光;看云遮處山仍好,待日半時秋漸涼。去國屈原未,鴆人叔子太荒唐;浮屠三宿吾知戒,不薄他鄉愛故鄉。"

鮑羅廷作為孫中山的政治顧問和智囊,在當時確實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鮑羅廷1923年,孫中山在南方鞏固好政權基礎以後,便派出以蔣介石為首的代表團去莫斯科,就援助廣州政府的各種形式進行談判。蔣介石于1923年8月到莫斯科,帶去了孫中山的請求,希望蘇聯派政治和軍事顧問到廣州去。根據這個請求,鮑羅廷被任命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當時鮑羅廷39歲,身材魁梧,臉盤寬大,審慎而又善交際,平易近人,眼神活潑,好開玩笑,招人喜歡,頗具獨特風格,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由于他以前從未到過中國,故當他被任命為孫中山的顧問後,便向有關人員詳細詢問關于孫中山、國民黨和廣州等方面的情況。他到廣州後,做了大量工作,有很高的威望和影響,即使是與他有分歧的人都尊重他。他熟諳國民黨領導人的言談風度、相互關系以及中國的交往禮節。孫中山與他成了好友,他們一起制訂了改組國民黨的計劃。

在孫中山四大智囊汪精衛、蔣介石、胡漢民、廖仲愷中,蔣介石最為出色,他是一個曹操式的人物,富智謀,喜尊榮,好權力,幻想成為中國英雄。與同時代的軍閥人物相比,蔣介石的膽略和才能,特別是在玩弄政治權術和搞軍事恐怖方面,可說是略高一籌。在蔣尚未掌權之時,他想方設法得到權力,在他掌權之初,他善于利用民眾、共產黨和蘇聯顧問,通過駕馭人才的策略,果斷運用武力,獲得了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成功。

7.懷刀走狗,計多謀絕——

蔣介石的幕僚精英

蔣介石不僅富于決斷,而且比較能采納其心腹謀士的獻策。從中山艦事件開始,他羅致一大批知識分子做他的智謀人士,幫他出謀劃策,處理政務。在蔣介石取代北洋軍閥,建立蔣家王朝,維護其21年大陸統治的過程中,他的智謀人士從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他的智囊人物中,最有名的為張靜江、陳布雷、楊永泰、唐縱、張群、戴季陶、錢大鈞等人。

中山艦事件後即到廣州的張靜江,因早年即成跛足,人稱"張蹺子",可他是為蔣介石出謀劃策的核心人物,蔣介石把他尊稱為"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