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二部分 第33節:四、幕外幕僚長,機中機要人(18)

張靜江的到來,使蔣介石頓覺有了支撐,每日與他密謀反共。根據張的計謀,蔣介石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了《整理黨務案》,降低共產黨在國民黨中的地位,由蔣介石出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軍人部部長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二中全會新設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一職,原定由蔣介石擔任,後由張靜江任代理主席。蔣介石的權勢因此大增,原先以鮑羅廷為中心來行動的國民政府,變成了以張靜江為中心,鮑羅廷變得事事均須找張靜江商量,否則就辦不成事。

1926年7月,蔣介石率師北伐,張靜江留守廣州,成為後方策動反共陰謀的核心人物。當時任組織部部長的陳果夫大肆實行反共計劃,每遇重要事情總是去請張幫忙決策。陳果夫後來回顧這段曆史時說:"靜江先生代理中央黨務會議主席的時間雖不久,但是清黨的基礎由此奠立。"

蔣介石對張靜江幫助他奠定王朝基業的功績更是盛贊不已,稱他為"安危斯仗"之人。在蔣介石統治時期,每當危難降臨時,張對蔣總是鼎力相助。在西安事變中,蔣介石被扣,南京的國民黨巨頭各懷心曲,政壇一片混亂。陳果夫認為中央必須以張靜江為中心人物,于是派人將已很少過問政事的張靜江從上海接到南京,再次坐鎮中樞,幫助蔣派渡過危難時局。

然而,張靜江政治上的獨立性越來越難以見容于心胸狹隘的蔣介石,在蔣氏王朝的權力再分配中,由于宋、孔家族地位的上升,張靜江的地位日趨下降,他在政治上也日益失意,逐漸成了有職無權的擺設,最後離開了政治舞台。蔣介石先是讓譚延闿接替張的國府主席職位,再把張降為浙江省政府主席。張在浙江兩年多,事事獨斷獨行,早為蔣所不滿。蔣于是叫戴季陶轉告張自動辭職以免難堪。張竟老羞成怒地說:"我偏不辭職,叫他(指蔣)免我的職就是了。"戴只得再叫陳立夫向張勸說。

陳立夫到杭州勸張親自到河南前線(當時正值蔣與閻、馮在中原大戰,蔣在前線督師)見蔣解釋誤會。張由陳陪同到了蔣的行轅。經過侍衛傳達回話說,只叫陳一人進去,張暫在客室等候。陳去了很久,才出來對張說,經他再三向蔣勸說,總算答應出來見面,勸張要忍耐一些。又等了好久,蔣才出來,剛進客室,張一見之下,怒不可遏,對蔣說:"你現在架子這樣大了,我從前去見總理也沒有等過這麼長久!"蔣也勃然大怒道:"我看你在浙江要獨立了,等我把閻、馮打下以後,再來打你,你等著吧!"說完轉身即走。張靜江見狀,知道事情已難以挽回,只好回去,一到杭州,立即吩咐秘書長劉石心擬一電稿辭職。

張靜江辭職後,意志消沉,吃素念佛,表示不問政治,不和人爭權力,回到上海馬斯南路家中,杜門謝客。他後來看到年輕的僚屬、親友,逢人便說:"不要做官,沒有做頭!"

陳布雷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靜江先是客居香港,後來又移居美國紐約。最後,長期癱瘓使他雙目失明。1950年9月3日,在紐約逝世。蔣介石在台北為他主持追悼會,並親書"痛失導師"的挽詞以示悼念。

陳布雷一生聰明,工于心計,足智多謀,不僅是蔣介石的"文膽",更是蔣介石的心腹智囊、幕僚長。他從38歲到59歲,前後21年間,一直是蔣介石貼身的文字侍衛官、首席秘書、首席幕僚長。

陳布雷,原名訓恩,字彥及,號畏壘,浙江慈溪縣人。生于農曆1890年11月15日,家境中等。自幼飽讀經書史籍,天資聰慧,博聞強記,涉獵廣泛。1936年,他寫成回憶錄,書中記載了他幼時、少時的讀書生活:5歲由父親教認生字,7歲時讀《毛詩》,8歲時讀《禮記》,9歲時讀《春秋左氏傳》,10歲時學二十四史,11歲時讀《周易》,12歲時讀《春秋穀梁傳》,並開始學習英文和數學,14歲應府試得第一,15歲應院試得第五。後來又在慈溪中學、甯波中學、浙江高等學堂就讀。陳布雷曾記下他在13歲時所作的一首七絕《秋日苦雨》,詩云:"游子浮云夢不成,挑燈獨坐夜淒淒;明朝欲向橫塘路,大雨瀟瀟久未晴。"可見他少時才華已非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