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二部分 四、幕外幕僚長,機中機要人(21)

陳布雷在蔣介石鐵幕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個走紅的人物。曾有人就此問題問陳對蔣介石有何貢獻,陳布雷認真考慮後回答說:"委員長是全國的領袖,系國家安危于一身。譬如說他是'火車頭',牽引著滿載全國軍民的一長列火車前進,有時速度太快,路基不平,左右顛簸擺動太猛的話,就難免沒有危險。我的作用,就等于'刹車',必要時可使速度減低一點,保持平穩。"

然而,現實與願望之間的矛盾,嚴酷的曆史進程最終還是毀了陳布雷的美夢。1948年國共兩黨的最後決戰,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南京政壇一片混亂,蔣介石獨裁統治的垮台已在彈指之間,這對蔣介石的首席智囊陳布雷來說是致命的打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以及身體上的日漸衰弱,最終使他產生了棄世的念頭。1948年11月2日,陳布雷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藥,結束了自己21年的戎幕生涯,時年59歲。蔣介石對陳的突然死去,感到非常悲哀。

陳布雷的顯赫,不在于他身居高官和國民黨中央要職,而在于他是蔣介石的侍從頭子。他從38歲到59歲,前後21年間,一直是蔣介石貼身的文字侍衛官,一直是首席秘書、首席幕僚長,一直是蔣介石的"文膽"。蔣介石的作品,從早期《祭告總理文》,到中期的《報國與思親》、《西安半月記》,直到後期的文告講稿,都是陳布雷的傑作。陳一生沒有文集留世,他的文章都跑到蔣介石的文集里了。

陳布雷以書生參與帷幄,功高不驕,名重不矜,終日埋首文案,確有儒者風度。在他自殺身亡後,蔣介石親臨致祭,並頒"當代完人"挽額。凡京中政要名流,無不親往祭吊,挽聯極多,挽詩中,沈宗濂一聯,頗合布雷身份,詩云:"運籌六出安劉計,草檄群推倚馬才,烽火中原猶未戢,哲人梁木有余哀!"而黃少谷一聯亦甚佳,聯云:"一手文章扶國運;終宵憂樂系蒼生!"寥寥十四字,寫盡布雷平生。

楊永泰是政學系首領之一,曆任行政院秘書長,與蔣介石左右不離。其人多有計謀,蔣對他言聽計從,引為心腹智囊,十分信任。

楊永泰,字暢卿,廣東高州茂名縣人。幼年失去父母,由祖母代為撫養,後過繼給伯父為兼祧子。楊永泰7歲入私塾,天資聰穎過人,鄉里稱他為"神童"。12歲應縣學試,以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科舉制度廢除後,曾就讀于廣州的廣雅書院、北京法政專門學堂,以機警靈活、能言善辯為同學所矚目。辛亥革命後,當選為廣東省議會議員、國會議員,成為民國初年國會中很活躍的人物。在出任廣東省長期間,表現出很高的理政才能。曾寫有《中國民主政治》一書。

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結束後,外交總長黃郛向蔣介石推薦楊永泰,說他是海內奇才,胸羅經綸,足以佐治。蔣介石對此十分重視,經多次接見,遂任楊永泰為幕僚長。蔣介石最初以賓師之禮待他,事無巨細,必商之而後行,言聽計從。一時左右無人可比,有蔣介石首席智囊的美譽。此後,在蔣家王朝中逐漸形成以楊永泰、張群、熊式輝等人為中心的政治派系,人稱新政學系。

在中原大戰中,楊永泰作為蔣介石的重要謀臣,運籌帷幄,從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一方面協助蔣介石調兵遣將,實施陸上作戰為主、伴以空軍協同的戰術,以形成威懾力量;同時主張不惜一切代價,拉攏取觀望之勢的東北軍張學良。結果最終使西北軍一蹶不起,晉軍龜縮山西,各地方軍閥已無力再與蔣介石爭雄天下,不得不承認蔣介石的統治地位。

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對工農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圍剿",楊永泰作為首席智囊也隨同參與戎機。當時蔣介石總攬黨、政、軍大權,每天亟待其批閱的公文盈案累牘,蔣日夜批閱依然積壓很多,為此他深感苦惱。楊永泰見此情形,便先閱來文,用十字至一百字寫出概要,並擬定上、中、下三個批答辦法附于公文之上,供蔣介石選擇。由于楊頭腦敏捷,長于才學文章,概要言簡意賅,擬議頗具才智,深為蔣介石所滿意,不僅減輕了蔣介石的負擔,而且還提供了許多軍政大計。1932年,蔣介石任他為行營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