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滿清末年 第9節:第二章  鄉村生活(6)

我家的花園里,每月有每月當令的花,陰曆正月是茶花,二月是杏花,三月桃花,四月薔薇,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鳳仙,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水仙,十二月臘梅。每種花都有特別的花仙做代表。

最受歡迎的季節花是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桂花和菊花。季節到來時,村里的人就成群結隊出來賞花。

過年過節時,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以高興一陣子。最重要的年節,通常從十二月二十三日開始。灶神就在這一天上天報告這一家一年來的家庭瑣事。

中國人都相信多神主義的,在道教里,眾神之主是玉皇大帝。據說玉皇大帝也有公卿大臣和州官吏卒,和中國的皇帝完全一樣。玉皇大帝派灶神監視家庭事務,因此灶神必須在年終歲尾提出報告。灶神是吃素的,因此在它啟程上天時,大家就預備素齋來祭送。灶神對好事壞事都要報告,因此大家一年到頭都謹言慎行。送灶神和迎灶神時都要設家宴燒紙錢、放鞭炮。

除夕時,家家都大雞大肉地慶祝,叫做吃年夜飯。吃年夜飯時,家庭的每一個分子都得參加。如果有人遠行未歸,也得留個空座位給他。紅燭高燒到天明,多數的大人還得"守歲"。要坐到子夜以後才睡。第二天早晨,也就是正月初一早晨,一家人都參加拜天地。祭拜時自然又免不了點香燭,焚紙錢和放鞭炮。

新年的慶祝節目之一是燈節,從正月十三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八,十八以後年節也就算結束了。燈節時家家戶戶和大街小巷到處釀燈結彩。花燈的式樣很多,馬、兔、蝴蝶、蜻蜓、螳螂、蟬、蓮花,應有盡有。我們常常到大城市去看迎燈賽會,街上總是人山人海。

五月里的端午節和八月里的中秋節也是重要的節日。端午節有龍舟比賽。慶祝中秋節卻比較安靜,也比較富于詩意——吃過晚飯後我們就在月色下散步,欣賞團圓滿月中的玉兔在月桂下搗藥。

迎神賽會很普遍,普通有好幾百人參加,沿途圍觀的則有幾千人。這些場合通常總帶點宗教色彩,有時是一位神佛出巡各村莊。神像坐在一乘木雕的裝飾華麗的轎子里,前面由旌旗華蓋、猛龍怪獸、吹鼓手、踩高蹺的人等等開道前導。

迎神行列經過時,掉獅舞龍就在各村的廣場上舉行。踩高蹺的人,在街頭扮演戲劇中的各種腳色。一面一面繡著龍虎獅子的巨幅旗幟,由十來個人扛著游行,前前後後則由繩索圍起來。這樣的行列在曠野的大路上移動時,看來真好威風呀!這種舉大旗游行的起源,據說是明代倭寇入侵時老百姓以此向他們示威的。

碰到過年過節,或者慶祝神佛生日,或者其他重要時節,活動的戲班子就到村莊上來表演。戲通常在下午三點鍾左右開始,一直演到第二天早晨,中間有一段休息的時間,以便大家吃晚飯。開演時總是鑼鼓喧天,告訴大家戲正在開始。演的戲多半是根據曆史故事編的,人民也就從戲里學習曆史。每一出戲都包括一點道德上的教訓,因此演戲可以同時達到三重目的:教授曆史、灌輸道德、供給娛樂。

女角是由男人扮演的,這是和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一樣。演員塗抹形形色色的臉譜象征忠奸善惡。白鼻子代表奸詐、狡猾、卑鄙或小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指這一類人為白鼻子。紅臉代表正直、忠耿等等,但是紅臉的人心地總是很厚道的。黑臉象征鐵面無私。這種象征性的臉譜一直到現在還被各地國劇所采用。

這就是我的童年的環境。這種環境已經很快地成為曆史陳跡。這個轉變首由外國品的輸入啟其端,繼由西方思想和兵艦的入侵加速其進程;終將由現代的科學、發明和工業化,完畢其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