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影的記憶碎片 第11節:銘刻在俺記憶中的六部電影(1)

銘刻在俺記憶中的六部電影

《列甯在十月》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一群小孩坐在露天影院的銀幕下,一邊看《列甯在十月》,一邊幫影片中的角色提詞。一部影片就這樣給整個中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七歲時,我有一次被父親帶著去文化館,居然在垃圾池中看到一截電影膠片,急忙揀過來,珍而重之地收藏好。這段膠片便是《列甯在十月》中的一段,十幾幀畫面基本相同,所以也分給好友一兩片。

那時候的小孩子,迷戀一切跟電影有關的東西。有一天的夜晚,隔著屋里的燈光,我看到一戶人家的窗紙隱約有膠片的痕跡,不禁恨這家人暴殄天物。趁沒人時,潛入那家的院子,准備將用來糊窗戶的膠片揭走。靠近才發覺,不是膠片,而是邊上帶孔的那種打印紙,兩張紙的重疊部分,就形成了一條類似電影膠片的黑條。我悻悻地收回手,至今想起來才有些後怕,幸虧不是,才讓我幸免了一次做賊的機會。

2002年,斯皮爾伯格發行他的《外星人》DVD,據說在限量珍藏版中,每套DVD中夾了一幀電影膠片作為額外附贈。——老斯真是想影迷所想啊。

《簡愛》

這應該算是最有名的譯制片了,唯一需要考較的,是我們對其台詞的背誦程度。經常和一個朋友提到這部電影,然後感慨一會兒那些聲音是怎麼發出來的。

為羅切斯特配音的邱岳峰,從1953年開始,全家七口搬進了上海南昌路一條弄堂里,棲身在十七平米的房間里。進廠到去世,工資沒調過,一直是一百零三元。這不算特別,很多上海人都這麼住,很多中國人都這麼過。他還可以做點工匠活,曾經把人家做鍾座余下來的三角邊料,一塊塊拼成精致的五斗櫥。但是他同時還是羅切斯特,那個“十年以前帶著股怨氣跑遍了整個歐洲”的英國鄉紳,在島國的陰郁天空之下,他經常縱馬馳過荒郊。

騎馬披斗篷出門兜風的羅切斯特,騎自行車上街買菜的邱岳峰,他們在不同的時光隧道里穿行,望得見對方的身影嗎?

“文革”結束後,人們首先從那些經過配音的譯制片中,知道了什麼叫愛,什麼叫有趣,什麼叫智慧,什麼叫高貴,什麼叫男人和女人。

“好日子快來了。”“歌里唱的。”

“我們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我經過墳墓將同樣站在上帝面前!”

“你不喜歡孩子?”“喜歡。可是,七個?……”

“小姐,你是不是打算每天晚餐時都讓我們經曆一次別開生面的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