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4節:徐複觀擎起這把香火的猛士(11)

東海大學采納了徐複觀所取校名中的東海精神,認為基督教與非基督教文化基本目的與精神是相同的:"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推之南海北海,莫不皆然。"徐複觀欣然為校歌《東海大學歌》作詞:"美哉吾校,東海之東。挹重溟之巨浪,培萬里之長風。求仁與歸主,神聖本同功;勞心與勞力,專業複宏通。貫精粗于內外,東西此相逢。美哉吾校,永生之光被四表;立心立命,立人極無窮!"徐用自己的生花妙筆,將東海大學的辦學精神旗幟鮮明地進行謳歌,企望通過高等教育把中西融合。

徐複觀在東海大學所教授課程為大一、大二的國文課,這是一門學習人數眾多的基礎課,但凡新生入學都要在開始兩年內修完。徐複觀這次所授國文課與台中農學院不同,這次講課涉及從先秦到宋明的大量思想家,從當初的文化常識泛泛而談到現在的思想梳理,他可以教學相長,把工作和興趣很好結合起來。另外他還開設了《文心雕龍》與《史記》的專書導讀的選修課,主要針對中文系學生和其他感興趣的人士。

1958年元旦伊始,徐複觀聯合張君勱、唐君毅和牟宗三發表了著名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世稱新儒家宣言。這篇洋洋灑灑4萬言的文章,在現代新儒家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徐複觀這批學人鑒于中國文化之花果飄零,中國人自己挖掉累積的文化牆基,另起爐灶照搬西方那一套,而西方學者對中國文化學術研究方式和觀點有著眾多的誤會和不當之處,為了消解這些偏見和誤解,出于對中國文化的責任感,抱著為中國文化打抱不平,幾位學人決定發表一篇聯合宣言,來表述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看法,使得人們對中國文化有一個真正的認識和了解。

宣言中反對西方把中國文化等同于早已湮沒無聞的古埃及等文明的觀點,指出中國文化雖有病但從未滅亡,並且一直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強調研究中國曆史和文化必須對中國曆史文化傳統懷有同情和敬意,在享受著禮儀道德所帶給我們文明的同時,不能不對古代先賢們心存感激。他們認為中國學術文化的核心和文化生命力是儒家的心性之學,這種心性之學包含形而上學,是不用于西方的一種道德行而上學,雖以道德實踐為基礎,卻能統貫天人內外、倫理宗教為一體,不能認為它僅是一種道德的說教或處理人際關系的規范。

宣言發表是新儒學發展史上的一件空前絕後的大事,既標志著徐複觀、張君勱、唐君毅和牟宗三這幾位國學大師由最初志趣相投的同仁而轉向結成學術同盟,從而誕生了聲名顯赫的第二代新儒家,也標志著他們開始對外尋求同志擴大影響,一起共同舉起中國文化的旗幟,以複興儒學為己任。此後,幾位大師不斷出版著作,闡明儒學的當代價值,重新建構儒學體系。宣言提出後眾說紛紜,有人反對、有人漠視、有人響應,讓新儒學散發出矚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