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8節:徐複觀擎起這把香火的猛士(15)

胡適在1961年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舉辦的會議上演講,說現在應當承認我們的文化中少有甚至沒有精神價值。胡適否認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對中國文化的目的和采取的方法,讓徐複觀在情感上無法接受,激情相挾下徐複觀再也掩飾不了噴薄的情感,寫出謾罵式的《中國人的恥辱東方人的恥辱》,以強硬的語氣抨擊道:"我應當向中國人向東方人宣布出來,胡博士之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是中國人的恥辱,是東方人的恥辱。我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他過了七十之年,感到對人類任何學問都沾不到邊,于是由過分的自卑心理,發而為狂悖的言論……"

徐複觀從一開始就對胡適"惡語相向",引起力挺胡適一方的李敖、居浩然等人激勵反對,挺胡派有殷海光暗中撐腰,雙方釀成了一場著名的"中西文化論戰",《文星》、《民主評論》雜志成為論戰雙方的主戰場。徐複觀無疑是這場論戰的導火索和主力,當雙方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傳來了胡適闔然長逝的消息。

徐複觀于胡適的學問雖有微辭,于胡適對文化的態度雖有責難,但一貫尊重他對民主自由的追求,也不懷疑他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徐複觀和胡適之間的恩恩怨怨隨著胡適的逝世而煙消云散,胡適去世消息傳來後,徐複觀立即從論爭的氣氛中脫離出來,數月來與胡適在文化上的爭論,立即轉變為無限哀悼之情,寫出《一個偉大書生的悲劇》的悼念之文。

文中坦陳對胡適的意見,對胡適作了中肯評價:"我深切了解在真正的自由民主未實現以前,所有的書生,都是悲劇的命運;除非一個人的良心喪盡,把悲劇當喜劇來演奏。……正因為他是悲劇性的書生,所以也是一個偉大的書生。"

徐複觀性格有著不可改悔的好辯執拗,在學術界有時猶如在沙場上殺紅了眼睛的戰士,對前輩師友都敢不顧顏面地橫加指責,他連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蔣介石、熊十力也不放過,何況他人乎?

殷海光就曾跟徐複觀坦言,相識二十多年,徐為他時常所厭惡的人物,但亦為他心靈深處所激賞的人物之一。充滿著道德熱情和勇氣的理想主義者殷海光能說出這樣的話,真是把徐複觀當成真正的朋友與對手。能為殷海光既厭惡又激賞,徐複觀今生今世可算遇到知音了。

徐複觀與殷海光在少年時代都深受欺壓,故潛意識里都產生了反抗性,他們脾氣都有些怪而且壞,眼里容不下蠅營狗苟之輩。他兩人之間只是一些學術觀點的不同,更多的是心性的相通,即使在他們敵對最尖銳的時候,雙方內心中都敬重這樣一個文化敵人。後來兩人都意識到連年筆戰使剩下本已無多的知識分子兩敗俱傷,最終他們又化敵為友,成為一對決不是一般尋常意義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