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7節:曾蔭權:這就是"香港精神"(5)

楊瀾:這是不是也讓你想到自己的童年,因為您的家庭也不是一個富裕的家庭。

曾蔭權:是。我感覺我們當時六個孩子,有別人給我東西吃,最後我拒絕不吃,我媽媽感覺驕傲。

楊瀾:那個時候你多大?

曾蔭權:兩歲半。

楊瀾:那時候已經知道拒絕別人給你吃的東西。

曾蔭權:不應該吃的,不應該接受的不接受。

采訪中我們感受到,每當談起家人,曾蔭權的言語神情都會變得分外親切。閑談中,已經63歲的曾蔭權說好想早一天抱孫子,但又不好對年輕人太過催促了。

生活中的曾蔭權盼望早日扮演祖父的角色,而在40年的公務員生涯中,他其實也在不斷適應角色的轉換——

從"不能過渡"成就特首傳奇

1967年,23歲的曾蔭權懷揣中學學曆敲開了香港公務員隊伍的大門,37歲獲得到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機會,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此後在香港政壇平步青云。1995年,成為港英政府首位華人財政司司長。

雖然是港英政府一手栽培起來的公務員,但面臨回歸,曾蔭權選擇繼續留在香港。

97回歸,既有離開母體多年最終得以歸屬的驕傲,同時也有對未來不安的種種猜測。這種矛盾複雜的心境,在當時香港公務員隊伍中普遍存在。

曾蔭權:有一段時期,特別是1996年1997年,很多人講了,曾蔭權一定不能過渡。

楊瀾:為什麼覺得你不能過渡呢?

曾蔭權:這個人特別英國化,他是英國的角色,還有呢,是通過的語言,公務員講英文,思維要是外國人思維。一般的老百姓對這個轉變,心情還是有擔心的,這個事我們當時要理解的。

楊瀾:擔心什麼呢?

曾蔭權:會擔心有改變,以前沒有憲法,現在有憲法,以前是英國人在統治,我們不需要自己管自己的事,現在香港人在做香港的事,做不做得好,領導是新的,特別是外國人對這個事情很多疑問。你看看1995年,《FORTUNE》(《財富》)講的是香港已死了,"THEDEATHOFHONGKONG",我都沒有忘記,這個事情目前還沒有忘記,外國人對我們的前途有不同的看法。

香港回歸後,曾蔭權很快適應了新的工作思維,憑借硬朗果斷而又務實應變的執政風格,成為香港政壇"常青樹"。

無數港人從曾蔭權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萌發對未來的憧憬。在他們看來,曾蔭權的成功史,正是千萬港人的奮斗史,也是他們所推崇的"香港精神"的真實寫照,這使得曾蔭權與多出自名門望族的同僚們相比,在普通市民中更具親和力:2007年3月,曾蔭權以超過80%的高得票率當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任行政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