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們的文化精英了,還是平民了 第31節:明星演繹的小人物-中國"無厘頭"第一人(1)

明星演繹的小人物——

中國"無厘頭"第一人

在這個時代,人們只看兩種,英雄或者小丑,而我天生就是小丑——

周星馳

將周星馳定位為中國"無厘頭"第一人,大概大多數人都不會有異議。星爺的"無厘頭"式的搞笑,開創了中國喜劇的一個時代。而這個從跑龍套開始進入電影圈的"喜劇之王",在執著地強調——"我是一名演員"的時候,我們便感覺,周星馳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喜劇那麼簡單。他那非邏輯性和帶有神經質的演技,開創了"無厘頭"文化,成為香港文化的重要一環,他擔綱演出的電影更屢破票房記錄,為香港喜劇帶來另一出路和高峰,他還在繼續前進……

我們看周星馳的電影,往往開始的時候哈哈大笑,看完了卻有一種想哭的沖動。周星馳的電影演繹的就如同我們身邊的某個人,那麼熟悉的一批小人物,他們在生活中丑態百出,令我們捧腹大笑,可笑完之後,細細品味,我們卻能體會到其中小人物的辛酸。有人說,周星馳是顛覆傳統的後現代大師,也許就是因為他演繹的這些小人物無法在傳統的現實中理想地生活,所以他們被搞得焦頭爛額,在生活中出盡丑態,被人嘲笑。可是,我們大多數人卻能感受到這些小人物生活的無奈,因為,我們也不過是些沒有放棄生活的小人物。"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想,那跟咸魚有什麼分別?"——《少林足球》里這段話或許就是小人物們的最強音吧。1990年以前,周星馳對人們來說面孔是陌生的。他在1983年《射雕英雄傳》中飾演"宋兵乙",還在兒童節目《430穿梭機》中蹉跎了5年光陰,也許當時最偉大的預言家也沒看出他就是繈褓中的喜劇之王。1990年的《賭聖》釋放了周星馳的魅力,為一代喜劇大師引領了道路。1990年,香港電影急需締造一個"尊嚴複歸"的神話,吳宇森作品中的槍神已不能勝任,來自底層、喜歡夢想的周星馳便脫穎而出,取而代之。1990年,香港電影史出現了第一部票房過4000萬元的電影——《賭聖》,也讓人們記住了"無厘頭"的開山鼻祖——周星馳。《賭聖》誕生了,"星仔"誕生了。4000多萬的票房,即使當時的周潤發也只能慨歎,給其幾份贊賞和祝福。《賭聖》是繼《賭神》之後的一個"創造性"發揮。阿星被發現有一手獨步賭壇的絕技,從此他不可避免地被人利用,賭牌、買色子、賭馬。他一舉成名,一步登天,也被推到了你死我活的浪尖……一般片子演到這時候就該出英雄了,不過周星馳可演不來"英雄",就只有"反英雄",沒料想"賭聖阿星"竟成了周星馳的"這一個"。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周星馳表演小人物有了自己成形的一套,他能茫然地瞪大了眼,把"星式"的懵懵懂懂、天真無知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星式"無厘頭幽默。人們沒有想到,《賭聖》之後,周星馳從幾乎演不了主角的毛頭小子一躍成為香港喜劇電影賣座之王,或許他也沒有想到自己會開創出"無厘頭"這樣的風氣,但這部電影的確成為了他的一個標志,他不再是1983年那個被梅超風一掌打死的宋兵乙了,他開始有自己的追求,也以自己的獨特風格,開創一代電影之新風。20世紀90年代,周星馳不斷迸發出耀眼靈感的火花,其喜劇天分充分發揮,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經典喜劇。1991年的《逃學威龍》,則無論在劇作結構還是笑料噱頭上,都堪稱"星爺"無厘頭風格的代表作品。當過學生的人看《逃學威龍》中的"周星星"真是過癮又"解恨"。身為警察囂張慣了的飛虎隊第一殺手,返回學校做臥底,他做了一切學生們想做不能做,甚至連想都沒有想到過的事情。"周星星"這個角色簡直就是為周星馳量身定造的,一種情況下是絕頂高手,一種情況下是絕對菜鳥,身份的大反差正是星仔發揮演技的最佳條件。他以一個警員的身手敏捷對抗天下老師都慣于用作武器的教鞭、粉筆頭、黑板擦,消課堂暴力于無形;他狂追美女老師,最後還手到擒來、大功告成——顛覆師生關系還有比這更取巧、更無賴、更徹底的嗎?這時正處于上升時期的周星馳,演技發揮也極為出色,單是笑料的設計就煞費苦心。1991年,《逃學威龍》在"麻辣校園"題材上的成功,還帶動了港台一大批此類影片的出現,"麻辣校園"電影更成為一時風潮。

大海湧動著波濤,一個年輕人走近它,對著那片巨大的空曠大聲喊道:"努力,奮斗!"然後緩緩退出……這是電影《喜劇之王》的開篇,這是一部被人們稱為展現"小人物的白日夢"的電影,這是一部讓我們笑著卻心里酸酸感動的電影。周星馳在里面出演一個小人物,一個飽嘗辛酸卻仍時時捧著《演員的自我修養》,癡迷于表演的臨時演員尹天仇。他在劇組里跑龍套,跑得分外賣力認真,但他的專業精神卻在這些情境里被突顯成了一種累贅和一個諷刺,他的屈辱和挫敗也被一次次不動聲色地重複,而他只同樣重複著一句話:"其實我是一個演員。"打動人心的力量,是周星星的真誠,一個人在書寫自己的時候,一定是最真誠的。周星星的《喜劇之王》之所以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幾乎達到了喜劇電影的最高境界,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拍出了他自己。周星馳曾說:"《喜劇之王》已訴盡我當年的經曆,情節是虛構的,但感受是真實的。"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能看到那個穿著劣質西服、面對海浪大呼努力奮斗的背影,那就是星星自己數十年來摸爬滾打不改對電影癡心的寫照。所以他獻出了自己最好的本色演出,在片場每天只求有便當的小跑龍套卻抓緊機會在攝像機前過過癮,這樣的開場一貫的無稽,卻也夠真實。"其實我是一個演員!"這句話是否也曾在早年星運黯淡時支撐過這位香港電影界的一代喜劇之王?時至今日,周星馳依舊演繹著小人物的笑和淚,他一貫堅持為小人物們創造拼搏奮斗然後成功的白日夢,為俗世洪流中掙紮的"草根階層"帶來自我安慰的笑聲,小人物的悲情,在他的演繹之下有些辛酸但不張揚。

2005年的賀歲大片《功夫》,為星爺帶來了不菲的票房,也將小人物的夢想貫徹到底。整個故事從頭至尾無時不在體現"小人物也有大力量"這一主題。包租公婆、裁縫兔子以及一群古靈精怪的豬籠城寨居民,這群看上去再普通不過的草根民眾,到了關鍵時刻,卻爆發出平常隱藏在軀體之內,超出常人想象的大力量,個個身懷絕技,武功高強。除了影片本身的內容,周星馳對功夫的闡釋,也圓了這個"小人物"的夢想。在影片結尾,周星馳飾演的阿星以一記從天而降的如來神掌,解決了與火云邪神的對峙,脫去上衣的他立在豬籠城寨的天井,宛若李小龍再世。從《功夫》中,我們看到了李小龍的影子,正如周星馳所說:"李小龍是我從小到大的第一偶像,在過往的演出里不自覺間也會模仿李小龍。"電影里的周星馳一如既往地落魄,無助,卻異乎尋常地有著堅定的英雄夢。而在現實中,當年的"宋兵乙",終于可以站在鏡頭正中,自由地表達自己對"功夫"的理解,似乎向我們闡釋——小人物的夢想也有實現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