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節:第一次幸福時光(2)



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酒醋局"和"酒醋面局"是有區別的:"酒醋局"是明代宮廷的"外廠",即生產禦用釀品的工場、作坊;"酒醋面局"為明代內府24衙門之一,由掌印太監一員領之,皇帝的獎賞有時是上千個酒壇。酒醋局不單單提供酒,還提供一些副食品給皇宮。因此,這個酒醋局"掌內宮、宮人食用酒、醋、面、糖等物"、"與禦酒房不相統轄"。

明亡後,"酒醋局"和"酒醋面局"都不複存在,只留下兩個名為"酒醋局"的胡同:鍾樓北邊的"酒醋局"是明代宮廷的"外廠",即生產禦用釀品的作坊,上世紀60年代改叫國旺胡同;景山附近的"酒醋面局",現在改叫東板橋東巷。

另外,北京還有一些地名因與明代官辦金融機構有關,也稱為"局"。如東四北大街的香餌胡同里有"寶泉局"。這是大明朝廷鑄造錢幣的地方。

民間有些行業或集市,在老北京嘴里也稱"局",比如"果局"、"帽局"、"藥局"等。近代北京最有名的"果局"在德勝門內的果子市大街,是京西、京北果品的集散地,並因此得名"果子市"。《析津志》記載,在鍾樓街西、南有"皮帽市"和"帽子市"。所以今地安門外大街有"帽兒胡同"、"帽局胡同"。這些"局"大多具零售、批發、存儲的功能,附近必有相關設施,比如"果局"就離不開冰窖。德勝門里有果子市,城外就有冰窖口胡同。後來前門的果子市興旺起來,附近的東珠市口和打磨廠也有冰窖。

在老古玩、玉器行和舊貨行,有許多不設門臉兒,或不在門市交易的情況,老北京人稱為"內局"。因為這些行業經營的商品體積小、價值大,且具風險性,所以商品的收購或轉讓往往是在茶館里商談,兼有聯絡感情和行情信息交流等內容。比如,玉器行人就常在花市"青山居"對面的茶館聚會。舊時,北京有串胡同收舊貨的商人,左手握兩寸皮鼓,右手持竹棍,以鼓為號,招攬生意。其中有本錢多、眼力精的打鼓人,身穿長衫,腋下只夾一個包袱皮兒,專收珠寶玉器,稱為"打硬鼓的"。前門外糧食店是打鼓商聚集的地方,其中這些人聚會的地方,稱"包袱齋"。他們在這里交流"哪條胡同的王爺落了架","哪家的使喚人能往外順東西"等信息。他們在北京人熟地熟,又多是親戚或"發小兒",再加上事先定好招數,互相配合,不出一個禮拜就能"憋"到寶。老北京人稱其為"做局"。

所有這些"局",不管是官署還是行業,都要講究一定的規矩,這稱為"局氣"。胡同里的孩子,不論是拍"洋畫兒",還是玩"官軍捉賊",也都要遵守一定的規矩。"不跟他玩兒--他不'局氣'! "您瞧,不懂規矩,連游戲的資格都沒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