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第一躍(三)

程勘沒有說姓名,但胥吏會意,能讓程勘關注的小子能有誰呢.

他走到王巨身邊,悄聲問:"程公問你為何還不動筆?"

王巨也小聲回答:"謀定而後動,得將思路理清楚了才能動筆,反正時間寬裕."

胥吏回去低聲稟報,王巨沒有說什麼,只是一個時間寬裕,卻說明了一切,程勘不言.

王巨還在思考.

策與論都是議論文,但偏重點不同,論偏重于是非對錯,策偏重于解決辦法.

但相同的地方,必須有一個鮮明的觀點,這個觀點多少還不能讓程勘反感……

這才想第一策,馬政.

自己的觀點就是立即將馬調入軍中,建立一支強大的騎軍,這也是解決馬政之弊的策略.

它是論點,但有論證.

首先得說明騎兵的重要性,在宋朝指望出現一支清一色的騎兵那是不可能了,但適度地有一支騎兵同樣很重要,例如崔彥進的滿城之戰,李繼隆的唐河之戰,徐河之戰,都有一支強大的騎兵,至于李繼宣,魏能,楊嗣,楊延昭,田敏,秦翰聯手的破虜軍之戰,幾人所用的幾乎大半是騎兵.再比如府麟路兩次兔毛川之戰,勝得十分光彩,可那時宋軍中若有一支強大騎兵配合呢,李元昊能帶走一半人回去就不錯了.可是沒有,因此無法擴大戰果.

再者就是防禦,雖然宋朝于邊境廣建堡砦,起了一定的防禦作用,可它有許多缺點,第一個築堡就要派兵守戍,每築一個堡就要多增幾百幾千名士兵,國家又要浪費許多財力.

可實際中就是這種被動的防禦,往往西夏糾集大軍,進攻一堡,若是派兵救,宋朝九成以上是步兵,西夏能利用速度優勢圍點打援.若是不救,那堡必然被拿下.然而宋朝若是在邊境上有四五萬強大的騎兵呢?那麼就能將諸堡砦串連起來,那時宋朝的富裕與龐大的人口數量就能發揮優勢了.大家比拼吧,西夏能耗得起嗎?

可是強大的騎兵不是一天練出來的,合格的騎兵天天呆在馬上,于是成了清一色的羅圈腿.

這就是論證.

立即將馬調到軍中,組成騎兵,也是朝廷馬政的主要目標,同時也減少了墨吏貪汙的渠道.

不過若這樣寫還不行.

馬也是戰略物資,如果朝廷若沒有牧監,而一味的買馬組織騎兵,那就象一個產品,核心技術卻在人手中,難免會受制于人.

還得要養馬.

然而這個馬如何養?肯定不能象現在這種養法,最好的辦法就是給百姓養,但不是王安石那種養法,如在渭秦地區,嵐石地區,朝廷扶持,向百姓提供一些牧場,以及政策與經濟上的扶持,讓百姓以養馬謀生,然後朝廷購買.馬養得好收入就能高,馬養得不好,他們就會貧困,與自家的命運休戚相關,這些牧民就會兢兢業業.

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弊病,不過朝廷可以置一個試點,一個是官辦的牧監,一個讓百姓飼養,相互比較,一比較馬養得好壞,二比較費用開支.但有兩條,第一嚴查官吏向牧民勒索,第二防范官吏收牧民好處,以劣馬當良馬收購,坑害國家.

這方法可能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但可進可退了,至少比以前宋朝的那些馬政好得多.

但不能這樣寫,還得對文字潤色加工,再引用一些聖人的言論,以及曆史上的典故.

那麼一篇好策子就出來了.

王巨開始在腦海里進行文字加工.

程勘在簾後都開始又著急了,王巨這才動筆.

這一動筆,筆就沒有停過.

刷刷刷,一篇六百來字的馬策呈現在紙上.

這才開始想第二篇策文.

沒藏訛龐侵耕屈野河與土門,不能單純說打或者不打.

不打十分地屈辱,打弄不好就成了忽里堆之戰,郭恩大敗.

但不打是不行的,不以為兩國和平了國家就不花錢,看看陝西,僅是禁兵就駐紮了三百多營,一年得花多少錢?


打還是要打,但不能盲目地去打.

軍紀太差,務必整頓軍紀,沒有軍紀,這支軍隊休想打好仗.

戰斗力太差,必須強軍練兵.

然後……淺攻!

這個戰術不是章楶發明的,首提者乃是范仲淹,只不過他沒有想清楚,因此思路不清晰,加上宋夏和平了,這條策略朝廷沒有采納,直到章楶懲戒熙甯伐夏之敗,才將它完善.

那麼何謂淺攻,首先得要有一支紀軍嚴明,戰斗力強大的軍隊,次之組織一支精明強干的斥候部隊,能使主將迅速得到對方的情報.

然後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人來了,我軍迅速退回來,由堡砦防禦,敵人走了,我軍進入敵境掃蕩,一步步蠶食橫山.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區別對待,拉攏一部分對宋朝好感的部落,掃蕩對宋朝一直仇視的部落.

這條方法雖然速度緩慢,但風險性不大,而且逼得西夏與宋朝比拼消耗,西夏能耗得起嗎?

只要持之以衡地實施,不用幾十年,西夏因為戰火連連,百姓貧困,自己兒就亂了.

這才是對付西夏類似侵耕屈野河的辦法.

而且這種穩重的策略會讓程勘喜歡.

想好了思路,再次在腦海里進行文字加工.

反正時間太寬裕了,整整一天時間,不用急.

直到兵士送來午飯,王巨第二篇策文才寫好.李萬元在不遠處問:"妹夫,如何?"

監考的胥吏走過來,說道:"勿得交頭接耳."

但他認識李萬元,因此語氣也不嚴厲.

李萬元吐了吐舌頭.

王巨未說話,但點了點頭,又投去疑問的眼神,那意思你考得怎麼樣啦?

李萬元拼命地搖頭.

吃過午飯,王巨開始想第三策,這時候開始有學子忍無可忍,可能認為只能寫到這一步了,陸續地交卷.

對交卷的態度王巨與張載一樣,早交卷光榮啊,或者考官給你加分哪?

他繼續想著第三策.

但王巨懷疑程勘是不是在拍趙曙的馬屁,這個英宗幾乎也差點做到了三年不言,隨之隔屁.

當然這個肯定不能寫的.

想了一會,迅速理出思路.

首先這個三年不言不是反面教材,人家商高宗乃是孝順.

這就可以做文章了,孝為人倫之首,連父母都不孝了,那能忠君愛民?那怕身為人君也得要孝,這樣才能替天下百姓做個榜樣.若是人君不孝,百姓跟著不孝,人倫大壞,綱常不振,國家危矣.

有點酸,但在這時候大家都吃這一套,想高中,只好寫了.

但是逝者已逝,生者還生,做為平常百姓,除了對死者盡孝外,還要為活著的人負責,教育子女,友愛兄弟,孝順活著的長輩.作為臣子,還要上輔君王,下治百姓.作為人君,還要富強國家,使百姓安居樂業.因此盡孝重要,後面也重要.

三年不言,自是常事,不能長矣.

但這樣寫,不是策,而是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