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三章 寶刀名劍(下)


見了他那副心急得快撓肝的模樣,張德銘逗他:"就不告訴你,讓你急."

陳晚榮格外關注這個話題,忙問道:"張師傅,那是什麼樣的寶刀,如此厲害?"

"我們叫西域寶刀,這刀還有一個名字,叫大馬士革刀.是一個胡人帶到長安,我師傅本是軍器監的刀匠師傅,偶然的機會見識了這刀的鋒利,花重金買下來."張德銘可以和陳再榮開玩笑,不好和陳晚榮說笑,實言相告.

陳再榮吃了一驚,吸口涼氣問道:"張師傅,你的師傅可是葉天衡葉大師?"

張德銘萬未想到陳再榮如此機靈,居然猜到自己的師承,不由得停下手里的活,驚奇的打量著陳再榮:"你小子也知道葉大師的大名?"

"葉大師的大名,我們甯縣人誰個不知呢?他可是我們甯縣的驕傲呢.他是軍器監的刀匠大師傅,陌刀就是經過他的改進,更加適合戰場使用."陳再榮把這刀匠大師的來曆說得一點不差,言詞里帶著敬重,很是神往:"能得他老人家看重的寶刀,定非凡品,必是神兵利器,我一定要登門拜訪,見識一下這把寶刀."

唐朝的軍器監主管兵器制造,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國防科工委了.軍器監的大師傅相當于我們今天的國防工業工程師,陌刀是唐朝軍隊的主戰武器之一,這位葉大師就相當于我們現在主戰坦克的設計師,屬于重量級人物.

其學識,修養,眼光均是不凡,高人一等,能得他花重金買下的刀必然是非常了得,要陳再榮不驚訝都不行.

陳晚榮眼里放光,這位葉大師可是位大人物,要是和他拉上關系,得到他的幫助,說不定能解決鋼材問題,進而做出化工設備.

唐朝是一個十分重視科技的朝代,對科學技術很是看重,不象後世那樣給斥為"奇巧淫技",葉天衡這樣的大科學家很受世人的尊重,就象我們現在敬重中科院院士一樣,是以陳再榮的話里充滿了敬意.

大馬士革刀是世界名刀,這刀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異常鋒利,刀身上布滿了云梯狀的花紋,猶如行云流水一般,格外優美.另一個特點就是裝飾豪華,裝有寶石,飾以金線,如此一來就是廢鐵也會價值不凡.

西方人把大馬士革刀視為神兵,可遇而不可求,能夠擁有一把如此名貴的刀足以讓自己身價倍增.在中國則不然,中國的鋼鐵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產量更是世界之最,到了明朝,中國一個大型煉鐵作坊的產量相當于英國一個國家的產量.有了這些條件,中國就可以造出方便適用的刀具,陌刀以後的斧矛大量裝備軍隊,其鋒利程度不見得比大馬士革刀差,再者造價低廉,不裝寶石,不飾金線,也就失去了收藏價值,成為普通用品.


陳晚榮對大馬士刀有所了解,心想這位葉大師之所以收藏大馬士革刀,並不完全在于看重大馬士革刀的鋒利,很可能是看重他的珍藏價值.最有可能是為了研究敵人的兵器,因為自從唐太宗開始,唐朝就在涉足中東地區.

新興的阿拉伯帝國是唐朝在西域的主要對手,威脅超過了吐蕃.杜甫有詩贊大馬士革刀的鋒利"籲嗟光祿英雄弭,大食寶刀聊可比",作為軍器監的刀匠大師傅,葉天衡能不研究敵人的兵器嗎?

張德銘原先的鍛造技術不怎麼樣,自從拜了葉天衡為師以後,技術大進,對兵器的了解更加深厚,一打開話匣子就有點收不住了:"這刀的造型很特別,不是直線,象弓背."

唐朝的四樣大刀主要是直線刀身,弓背形的刀身還沒有聽說過,陳再榮的好奇心不可抑止:"弓背形的,那怎麼用?"

張德銘從牆角撿起一塊木炭,在桌上畫起來,他畫工不錯,寥寥幾筆就把一把大馬士革刀畫出來了,弓形刀身格外顯眼.陳再榮打量著圖畫,嘖嘖稱奇:"世上竟有這樣的刀身,見識了,見識了.瞧這模樣,這刀挺輕便,又鋒利異常,挺適合近身搏斗,要是給騎兵使用那就更合適了."

大馬士革刀既有弓背造型,也有彎月造型,只不過葉天衡收藏的這把是弓背形的,並不是說所有的大馬士革刀都是弓背形刀身.

陳再榮對兵器的理解力真的驚人,張德銘驚奇的咦一聲,翻著雙眼打量著陳再榮:"你小子竟然有這等眼光?我師傅也是這樣說.我師傅說了,我們的騎兵用馬槊,在遠距離占有優勢,但是一旦敵人沖到跟前,馬槊太長舞動不易,反倒不方便了,只得用橫刀.橫刀太重,刀身太長,一旦遇到這種刀的話,多有不便,是以在和大食的曆次戰斗中損傷頗多.我師傅一直想給騎兵打造一種更加合適的兵器,苦思多時終是不得其法."

"葉大師一生打造了很多好兵器,沒想到居然給這難住了."陳再榮很是惋惜.

張德銘附和一句:"是呀!"一臉的惋惜勁.

陳晚榮撿起張德銘扔在桌上的木炭,在桌上畫起來:"你們瞧瞧,這樣式合用嗎?"陳晚榮的圖畫還過得去,只幾下功夫就畫出一把彎月形的細長刀身.

要是在以前,要相信陳晚榮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想法比登天還難,陳再榮會第一個不相信.現在不同了,陳晚榮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大為改觀,一瞧之下陳再榮驚奇得差點跳起來,以其驚人的理解力解釋這刀的非凡之處:"細長刀身,輕便適用.在戰場上,尤其是騎兵一定要節約體力,不僅僅要保持人力,還要保證馬力,是以陌刀這麼好用的兵器不裝備騎兵,而用馬槊,就是因為馬槊輕很多,可以減輕馬匹的負載,保證趕到戰場上還有力量作戰.

"還有血槽,使用起來更加方便.要是我們西域的軍隊裝備這種刀的話,大食人就討不了好呢.哥,這刀叫什麼名字?"

中國特種部隊使用的三棱軍刺上就有血槽,但是血槽並不是現代發明,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使用血槽,吳王夫差的兵器"夫差之矛"上就開有血槽.


血槽的作用並不是為了放血,放血只是一個附加功能,主要目的是為了便于拔出兵器.

日常生活中,把一把尖刀刺入木頭里,要拔出來都要使很大勁.同樣的道理,兵器刺入人體,會引發肌肉的劇烈收縮,緊緊裹住兵器,很不容易拔出來.在戰斗中,要是半天拔不出兵器,很可能送命.

有了血槽,空氣會進入人體,使得肌肉不再緊裹兵器,便于兵器的拔出,對于戰斗中減少傷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祖先早在春秋晚期就把血槽運用到戰爭中,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陳晚榮畫的是現代騎兵使用的馬刀,經過無數次戰爭檢驗過的,非常適合騎兵作戰.讓陳晚榮驚奇的是陳再榮對兵器的理解力驚人,一眼就看出了馬刀的優點,回答他:"這刀適合馬上作戰,可以叫馬刀."

"馬刀?好名字!"陳再榮對這名稱很是贊賞.

張德銘以一個技術專家的眼光審視著馬刀:"這刀好用是好用,只是有一樣不好,刀身太窄,容易折斷.要是打造幾把,花點功夫應該不會有問題.只是要想在軍隊中大量裝備馬刀,需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把,這就需要很多上等好鋼,就是鑌鐵也不見得能滿足要求."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張德銘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關鍵之處.現代科技很好的說明了一個問題,在實驗室做得很好的產品未必能夠進行大量生產,因為會受限于技術.他這話深得技術三味,讓陳晚榮這個技術專家倍感親切.

更難得的是,張德銘的話里處處充滿了報國之情,這讓深深體會到唐朝可貴之處的陳晚榮深受感動,心想你既有此愛國情懷,我就助你一臂之力:"真要打造馬刀的話,也未必沒有辦法可想."

在感動之余,陳晚榮還存有一點私心,憑張德銘的技術和實力不可能做出馬刀,那麼他就會向葉天衡求助.馬刀已經為現代戰爭所檢驗,憑葉天衡的眼光不會看不出其可貴處,必然產生興趣.

葉天衡雖然沒有見過面,但是他改進過的陌刀陳晚榮已經見識了,非常了得,想來他本人也不差,無論如何值得一試了.

要是真的引起了葉天衡的興趣,說不定還能有意外收獲,造出化工設備或有可能.要是解決了化工設備問題,陳晚榮的化學知識才能真正得到發揮,那麼唐朝就是汪洋大海,自己就是大海里的巨鯨,天高海闊憑我躍!

陳再榮好兵器,張德銘愛技術,陳晚榮這話對于他們兩人來說無異于天音仙樂,異口同聲的問道:"什麼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