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四章 玄奘遺跡


陳再榮要不是親見,打死也不相信陳晚榮居然可以把普照說得啞口無言,對陳晚榮的口才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佩服之情更增幾分,要不是場合不對的話肯定是贊歎不已了.

"大師……"陳晚榮雖只說了兩個字,意思卻很明白,要普照拿個主意了.

原本興沖沖的來毀畫,現在卻是左右為難,毀也不是,不毀也不是.普照一輩子就沒有遇到過如此為難之事,臉紅脖子粗,愣在當地.

"阿彌陀佛!"幾聲洪亮的佛號聲響起,一個身著紅色袈裟的大和尚當先而來,他身後跟著三個和他一般穿著的和尚,一邊走一邊誦佛號.

人群讓開一條道,四人進來.普照忙合什上前見禮:"見過方丈."

"師弟,罷了!"方丈走到陳晚榮跟前,沖陳晚榮合什為禮:"施主具無上慧根,點醒普照師弟,普濟這里謝過."

普濟慈眉善目,和藹可親,讓人一見之下就忍不住想親近,完全沒有普照那種冷漠與傲氣,陳晚榮心想這才是有道高僧,大生好感,微微一欠身回禮道:"大師言重了,我不過是據理而言罷了,不敢當大師厚譽."

謙遜是陳晚榮的美德,這話說得很真誠,普濟很是欣賞,微微點頭,沖幾個雜役僧道:"你們都下去."雜役僧應一聲,退了下去.

普濟面對香客信徒,雙手合什道:"各位大德:我即佛,佛即我.佛就在你們的心中,就是你們的善念!只要心有仁善之念,即使不吃齋,不誦經,也能成佛!都散了吧."

他身份極高,地位超然.香客信徒哪敢不遵,退了出去,原本擁擠的大雄寶殿為之一空.

回過身,普濟對陳晚榮再施一禮道:"施主維護佛祖善舉普濟這里謝過."

陳晚榮根本就不信佛,要不是吳道子地作品的話,就是把寺內所有的佛像毀光了陳晚榮也不會言語一聲.這並不妨礙陳晚榮應對:"不敢,不敢!"

普照主動領罪道:"方丈,普照辨事不明,若不是這位施主點醒,普照已經犯下大錯,請方丈降法諭懲戒."

"罰即不罰.不罰即罰!"普濟方丈淨說些沒營養的話.

這是放過他了,普照忙道謝,退到一邊去.

目的已經達到,還是去看大雁塔要緊,陳晚榮一碰陳再榮,轉身就走.只聽普濟道:"施主請留步."

陳晚榮停下,問道:"敢問大師何事?"


"施主妙解佛法,普濟正要多多請益."普濟雙手合什,一副向道之心.

聽了這話.陳晚榮真是啼笑皆非,自己連佛經都沒讀過,所謂的佛法佛理不過是從武俠小說那里得得來地,辭道:"大師言重了.在下不是佛門弟子,更沒讀過佛經,不敢應大師之請.在下慕大雁塔之名而來,適逢此事.說幾句實話罷了."

不可否認,陳晚榮的話頗有佛理,普濟還以為陳晚榮是哪位高僧的俗家弟子,要知道唐朝佛教大行于世,俗家弟子何其多.沒想到居然不是,普濟不僅沒有失望,反倒更加驚異.大名鼎鼎的六祖慧能只不過是寺中打雜的僧人卻得傳法統.不讀佛經能悟佛理不是不可能.

不管陳晚榮的出身來曆,和這種聰明人多所結納至少沒有壞處.普濟刮目相看之余頓生結納之心,合什道:"大雁塔起在敝寺之中,數十年來吸引無數如施主這般才俊之士前來游覽,貧僧不勝榮幸.若施主允可,請至僧房奉茶,稍歇片刻再游也未遲."

慈恩寺內地游人何其多,自己不過是最普通的罷了,居然能得到普濟方丈破格奉茶的禮遇陳晚榮還真想不到.略一沉吟,婉拒道:"大師美意在下心感,只是在下還有瑣事纏身,不便久留,還請大師見諒."陳晚榮不信佛,佛教徒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路人沒有區別,拒絕普濟的邀請一點也不奇怪.普濟作為慈恩寺的方丈,身份超然,見皇帝也不是難事,他出面相邀那是何等地榮幸,要是換個人肯定早就樂瘋了,萬未想到陳晚榮居然拒絕,不僅普濟愣住了,就是他身後那幾個僧人也怔住了.

就算你有極大的勢力,也應該賣普濟這高僧幾分面子,這是不識抬舉!身後幾個僧人眼里閃著不善的神色盯著陳晚榮.

惹事生非不是陳晚榮的性格,怕事更不是他的性格,脖子一昂,淡掃這些僧人,一副無動于衷之態.

普濟雖身在佛門卻老于世故,知道一個理,越是這種人越是不能得罪,不無獻媚的道:"施主有所不知,大雁塔是三奘法師棲居譯經之所,奉有三奘法師從天竺取回的真經,佛像,等閑人不得入內.即使朝廷官員要參拜三奘法師遺物,也要經過本寺允可.若施主有心參拜三奘法師遺物,普濟願為施主領路."

三奘法師就是《西游記》里的唐僧了,本姓陳,曆經千辛萬苦去天竺取經,傳為曆史佳話.他帶回佛像八尊,佛經六百多卷,為佛教在中土的傳播打下了堅實地基礎.當他回到中土後,聲名大振,有人稱他為唐朝第一高僧,就連唐太宗都極為尊重,他留下的佛像,佛經,手稿被視為無價之寶,等閑人哪里看得到.

陳晚榮不信佛,但對三奘法師還是很佩服,佩服的不是他對佛教的執著,而是他那種堅韌之心,過人的毅力.西行天竺,不下萬里之遙,曆時十多年,這其中的艱辛有多少只有他自己才清楚.應該遠過《西游記》里的"九九八十一難",甚至多少次面臨生死考驗,他都沒有動搖過.

這種堅韌精神,過人地毅力誰都得服氣.陳晚榮來到唐朝,相當再世為人,一切從零開始.面臨地困難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很多,這種堅韌就更形重要了.可以說,陳晚榮和三奘法是有某種程度的"同病相憐".

大雁塔名聲在外,精華卻在塔內,普通游客只能在塔外觀瞻一番而已.這可是瞻仰精華的好機會,陳晚榮沒理由拒絕.笑道:"大師美意,在下心感,只是這怎麼好意思呢?"

普濟決心獻媚,索性一媚到底了,臉上不再是水火不浸模樣,多出幾分笑容.格外親切道:"施主言重了,能為施主引導是普濟的榮幸!施主,請!"

"大師請!"陳晚榮和陳再榮跟著普濟出了大雄寶殿.

方丈居然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做"導游",這也太以難讓人相信了,幾個和尚兀自愣在當地,不信這是真地.

普濟是個有心機地人,趁這機會套出陳晚榮的身世是他地目的.獻媚也有分寸,讓陳晚榮觀瞻到何種程度,這要根據陳晚榮的出身來決定.若陳晚榮地來曆一般,帶他到大雁塔上兜一圈,走馬觀花一番就行.若陳晚榮的出身自己惹不起的話,只有任由陳晚榮把塔內逛個遍了,這就是普濟的想法.

"普濟斗膽請問施主高姓大名."普濟打算采取迂回策略套問陳晚榮的出身,這樣既容易成功,又不顯得自己太功利.端的好心機.


陳晚榮笑道:"大師言重了,敝姓陳,名晚榮.這是我弟,陳再榮."

陳再榮機靈人,抱拳行禮道:"陳再榮見過大師!"

"施主免禮."普濟合什回禮,點頭贊道:"晚榮,再榮.陳氏二榮.取地好名字!普濟對相面略有涉略,以貧僧觀之.陳施主相貌堂堂,肩寬膀闊,必是非凡之人,將來成就不可限量.施主步履輕盈,行走間自成法度,身懷上乘武藝,若是從軍,必將建功立業."

習武有成的人走路自有其法度,這就好比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走路與平常人不一樣的道理相似,要看出陳再榮武藝高強一點不難.

陳再榮久蓄報國之志,一心從軍,只是礙于父母不允這才未能成行,普濟這話可是說到他心里去了,不由得眉頭一軒道:"謝大師吉言,再榮若能馳騁于疆場之上定不忘大師今日之言."

"善哉!善哉!"陳再榮這話普濟愛聽.象陳再榮這樣的才俊之士,說不定將來真能干出一番事業,今天帶他游大雁塔也算是有交情了,將來說不定就會回報,普濟能不高興嗎?

普濟自認有了前面的鋪墊,和陳晚榮兄弟二人的距離接近了,該是問他們出身的時候了:"不知道二位施主仙鄉何處?"

他贊賞自己從軍,陳再榮打從心里喜歡這說法,對普濟好感大增,就要實話實說.陳晚榮于普濟的想法一清二楚,要是讓他知道自己是個正宗地泥腿子,那麼今天的機會就泡湯了,哪會讓他得逞,說些沒營養的話來搪塞:"六祖初見五祖時就說,地分南北,人不分南北,身在佛門清淨之地在下就說佛語,大師有所不知,在下來自佛光普照之處."

"善哉,善哉!佛法無邊,無處不在,施主此言大有佛理,普濟受教了!"普濟沖陳晚榮深施一禮,好象真的很佩服陳晚榮似的.其實他心里對陳晚榮恨得牙癢癢的,知道陳晚榮這種老成精的人物再問也是問不出來,索性裝作一副受教模樣,借機下台.

陳晚榮也是演戲地高手,很是配合的道:"大師言重了,言重了!"為了把效果達到最佳,臉上還略帶幾分驚惶,仿佛受之不起似的.

"施主,這邊請."普濟一邊引導,一邊打量陳晚榮,不過十八九歲年紀,竟有這等見識,就連自己這個老于世故的人都拿他沒辦法,真是老成精的人物.

陳晚榮道聲請,打量大雁塔四周,只見不計其數的游客,都人士女在塔下指指點點.議論不休,更有信徒沖塔叩首,估計是在拜三奘法師.

若不是自己機緣巧合,和他們一樣,只能在塔下觀瞻,哪有機會去塔里細細瞻仰.應該是自己維護吳道子作品的報酬吧.

大雁塔共七層,用磚砌成,很是堅固,四方開門.每門都有僧人守護,不准游人入內.還建有欄杆,供人憑眺.普濟和陳晚榮一番交鋒.更加摸不准陳晚榮地來曆了,不敢不把塔內最精華地部分給陳晚榮看了,這才決定走西門.

西門四個守門的執事僧人沖普濟合什行禮,普濟袍袖輕拂:"罷了!"徑直進塔.陳晚榮和陳再榮都是懂禮數之人,沖四僧微一欠身,這才進塔.

一進塔.陳晚榮為塔內富麗堂皇之氣所震驚,整個牆壁上全是壁畫,線條流暢優美,色彩鮮豔,人物活靈活現.壁畫陳晚榮在李清泉那里見過,哪能和這里相比.

這些壁畫都與佛教有關,參禪拜佛之類,多不勝數.


地面鋪以青石板,塗以紅漆.陳晚榮頓生驚豔之感.室內空曠,只擺著一些木魚,蒲團之類佛教用品.

普濟未作停留,直上二樓.樓梯盤旋而上,不一會兒就到了二樓.二樓與一樓相同地是仍有不少壁畫,不同的是牆邊擺放一排精致的檀木桌,桌子上放著一些描金檀木盒,上面覆以上等絲綢.這絲綢非常名貴,出自巧匠之手,以陳晚榮地看法說是"寸絲寸金"一點也不過份,不知道盒里裝的是什麼貴重物事,居然要用這等難得一見的絲綢來遮蓋.

走到一幅壁畫前,普濟站定,合什為禮.嘴里喃喃有聲.不用想都知道他在誦經.入塔參觀雖是靠自己本事得到的,並不妨礙陳晚榮演戲.要是不配合一下豈不識趣,陳晚榮雙手合什,站在普濟身後,一副莊嚴聖潔之狀,任誰見了都會以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陳再榮演戲的本事比起陳晚榮一點不差,也如陳晚榮一般舉動.

普濟念完經,回頭一瞧,見了二人地動作,很是滿意,微微一笑,解釋起來:"這出自本朝大家閻立本之手,畫的是一葦東渡,達摩祖師憑一枝蘆葦渡江,紫氣東來,實為我佛家盛事."

一葦渡江的故事陳晚榮閉著眼睛都能說,當時啃武俠小說時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隨著知面的增長認定這是佛教徒瞎編的故事,和煉丹家編神仙故事忽悠人一個道理,就是為了讓人們接受佛教,認可佛教,然後撈取好處.

閻立本是初唐時的大畫家,尤工佛道人物,經他之手畫地佛道人物栩栩如生,讓人叫絕.這幅一葦東渡畫得實在是好,達摩一襲破舊的袈裟,腳踏蘆葦,頭頂佛光滑行于江水之中,神態肅穆莊嚴.

畫工實在是太妙了,陳晚榮盡管不信佛,也是不期然而生一股向佛之心,雙手合什,按照佛家禮節施一禮.

陳再榮自是不用說,行了一禮.

普濟雖是為了獻媚,也是贊賞陳晚榮的舉動,微微頷首,走到一個檀木盒前,揭起上面的絲綢,打開蓋子:"這是三奘大師譯的《瑜珈師地論》."

居然是玄奘大師的手跡,那可是國寶,要是出現在現代,必然引起轟動,陳晚榮也不由得激動起來:"大師,我可以看看麼?"

"施主要看,自無不可.只是這是佛門重寶,還請施主淨手."普濟從桌子上取過一塊上等絲綢遞給陳晚榮.

這是價值連城的國寶,就是他不說陳晚榮也會萬分愛護.不要說愛護,若是國寶遇到危險,陳晚榮就是不惜性命也要護得其安全,這是一個中華子民應盡的責任!陳晚榮把絲綢纏在手上,這才翻看手跡,映入眼廉的是"瑜珈師地論"五字,字跡剛勁有力,卻不乏柔和之感,讓人打從心里看著舒服.

唐僧大名千古留傳,乍見他地手跡,陳晚榮只覺喉頭發干,強抑著激動翻看起來.陳晚榮不學佛,也看不懂,瀏覽了幾頁心滿意足了:"謝大師!"

能見到唐僧真跡的人不要說在現代社會很少,就是在唐朝也不多,只有極少數人才能見到,陳晚榮這聲道謝說得很真誠.

大雁塔里保存的三奘法師真跡真不少,普濟打算這個媚獻到底,一卷一卷的介紹下來,最後才介紹三奘法師遺世之作《大般若經》譯本.

當三奘法師譯完《大般若經》後預知壽命將盡,不再譯《大寶積經》,因而《大般若經》非常重要.除非是重臣或者名士,不會有人看到三奘法師的《大般若經》真跡,普濟這媚真是獻到骨子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