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裂石響驚弦 第五十四章 太過兒戲


月中,太原。

這段時間,大同的羅青漢、蕭和尚奴,麟府的折可求、折可存,麟延的折彥直、楊可世等各路文武紛紛聚集到太原,共同商討中興大計。

李虎在駱駝河一戰重創夏軍,獲得了驚人戰績,在西北一舉奠定了他的至高地位。這個世界其實就是強者的世界,誰擁有的實力最強大,誰就是當之無愧的老大。李虎現在就是老大,尤其他在太原發動的兵變,給了西北軍將帥們一個強烈的震撼,他們突然發現,皇帝和皇權在強大的武力面前根本不堪一擊,武人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主宰,只要能像李虎一樣無比強悍,那麼這個世界就可以肆意踩在腳下。

王低下了高貴的頭顱,不得不屈從于武人的力量,而童貫也雄風不在,只能趨炎附勢,甘心為李虎所用,這就實力較量的後果,雖然殘酷,但非常真實。未來的路怎麼走,已經不是鄆王和童貫所能左右,他們只能跟在李虎和西北武人的後面,亦步亦趨。

在這次議事上,首當其沖的頭等大事就是利益的分割。

金軍已經撤到河北,汴京暫時贏得了喘息的時間,而勝捷軍已經進駐長安,西北軍的楊惟忠部正在飛速南下關中與童師閔、劉光世會合,另外根據汴京可靠消息,老皇帝已經到了東南並和汴京形成對抗,大宋事實上已經形成了老皇帝、小皇帝和鄆王三方對峙地局面。

這個對峙局面的形成是鄆王崛起並最終奪取皇統的最好機遇,但這個對峙局面能維持多久不僅僅取決于三方實力的大小,還取決于外部因素,比如金國地發展策略,所以只要這三方對峙局面一旦被打破,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也就沒有了,因此,鄆王崛起的時間非常短暫,他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全取西北,在實力上對對汴京形成優勢,否則極有可能功虧一簣。

形勢很緊張,時間很短暫,李虎和折家,虎烈軍和西北軍必須在最短時間內達成利益上的一致,而這種利益上的分割不能停留在約定上,必須得到政策上地保證,也就是說,李虎和折家要拿出一個維持利益的變革方案,拿出一整套的中興策略,並得到王地同意。

大宋的變革最早就是由范仲淹、富弼、韓琦等人發起的慶曆新政,隨後就是王安石的變法,而到了蔡京這里,王安石地新政迅速蛻變,變革的力度雖然前所未有,但方向卻產生了偏移,以致于動搖了大宋根基。

折家和西北將門文武雙全者比較多,而且因為范仲淹、韓琦等宰執大臣都曾主掌過西北軍事,和西北將門有很深的交情,他們的變革思路和方向對西北將門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西北人比較保守,還是在大宋基本國策的框架內進行變革。

李虎和虎烈軍地漢蕃將帥對大宋地基本國策沒有什麼認識。說實話。他們甚至不知道大宋地基本國策和由這些基本國策而衍生出來地具體政策。因此。他們提出來地方案很大程度上源自于遼國地基本國策和具體政策。遼國地基本國策是一國兩制漢蕃共治。拋開契丹人地北面官署制。僅以漢人地南北官署制來說。很多制度還是仿照大宋。但基本國策不同于大宋。諸如以文制武、將從中禦、守內虛外等基本國策。大遼人認為不適合自己地國情。不予采用。


因此。李虎和虎烈府拿出來地變革方案非常激進。基本上廢棄了大宋地基本國策。這種整體推倒重來地非常徹底地變革方案顯然有利于保證虎烈府和西北人地利益。但王卻不能接受。而折家和西北人對大宋變革中地血腥地利益之爭也心有余悸。擔心這種激進地變革方案會讓大宋陷入混亂。因此也持謹慎態度。或者說。在目前這種形勢下。他們認為不合適激進地變革政策。而應該采取一種溫和地保守地變革策略。

蔡京地新政顯然是失敗地。就算它地失敗很大原因要歸結于惡劣地形勢。比如連續不斷地戰爭。比如天災**。這種惡劣形勢需要耗費大量地錢財。朝廷不得橫征暴斂。繼而進入一種惡性循環。但大宋現在瀕臨敗亡地邊緣。這個責任必須要有人來承擔。老皇帝和蔡京都是堅定地新政推行者。他們要承擔責任。而他們推行地新政自然也就是罪魁禍首。

矯枉不能過正。如果說老皇帝和蔡京地新政代表了新黨利益。元豐黨人地利益。那麼隨著老皇帝和蔡京地下台。朝廷在否決新

。就要放棄新政。重新起用舊黨。起用元佑黨人。略。以免矯枉過正。進一步打擊百姓。加深官民之間矛盾。

兩種不同地聲音在太原激烈爭執。李虎和虎烈府要推倒重來。而折家和西北將門則希望修修補補。大宋律制地整體框架還是不錯地。大宋地強大和富裕就是一個鮮明地例子。雖然現在大宋陷入崩潰地困境。但說實話。它本身所蘊含地實力還是很強地。只要穩定下來。實施正確地有利于國富民強地政策。大宋馬上就能恢複元氣並迅速強大。

這種爭論持續到宇文虛中的到來還沒有結束。

=

在宇文虛中之前,汴京就派出了兩批使者到西北,一批去大同,一批去太原。李虎也罷,王也罷,把汴京小皇帝的聖旨當抹布,隨手就扔了,理都不理,連個回話都沒有。這兩批使者只好滯留于太原。

宇文虛中在到達太原之前,途中接到汴京幾封急件,知道長安和關中已經被童貫和折彥直的西北軍所控制,河東則被李虎手控制,整個西北在短短時間成了鄆王的囊中之物。現在王左有李虎,右有童貫和折彥直,雄踞西北,擁兵幾十萬,事實上已經形成割據。

這里面有個問題,那就是真正的西北王是誰?是鄆王還是李虎?汴京認為鄆王沒有這個實力,李虎和折彥直之所以尊奉他,純粹是利用,想利用他奪取皇統,繼而通過他來控制大宋權柄。那麼是李虎嗎?李虎的實力在代北,他目前並不具備控制陝西和河東的條件,他即使有心控制,折家和西北軍會答應?陝西和河東是西北軍的勢力范圍,李虎暫時還不會和折家、和西北將門翻臉。由此推測,西北不過是一個松散的聯盟,李虎和西北人因為共同的利益而結盟,而鄆王不過是他們攫取這個利益的工具。


汴京由此拿出對策,離間李虎和西北將門,剝奪鄆王的軍權,削弱西北將門的軍權,破壞這個松散的聯盟。

汴京十萬火急下旨,罷免鄆王西北大元帥一職,督請鄆王即刻返回汴京。既然你李虎說囚禁了王,那你就把他送回汴京,如果你抗旨,那汴京就有攻擊的理由了。接著汴京宣布了童貫的十大罪責,叫李虎砍下童貫的腦袋,送到汴京懸首示眾。

拜漢王李虎為太保、西北大元帥,董小丑為左副帥,折彥直為右副帥,宇文虛中為大元帥府長史,張孝純為大元帥府司馬。

拜羅青漢為云中路制置使。西北右副帥折彥直兼領河東路制置使。

拜錢蓋為陝西制置使,拜范致虛為陝西宣撫使。錢蓋和范致虛都是文官,其中范致虛還是有名的文人,精通詩詞,兩人對軍事可謂一竅不通。制置司下再設宣撫司,職權重疊,本意是互相牽制,但實際上造成了指揮混亂。

陝西六路的經略使換掉五個,而且全部是文官。環慶路經略使是王似,熙河路經略使者是王倚、涇原路經略使是席貢、秦鳳路經略使是趙點,延路經略使者是張深。

小皇帝和幾位中樞大臣鐵了心要離間李虎和西北軍的關系,此刻正好李虎向汴京示好,那麼乘機更換陝西帥司長官,李虎也沒辦法阻擾,如此可確保汴京控制西北軍,控制陝西。當然了,李虎如果公開反對或者驅趕這些趕赴陝西的官員,那等于向汴京宣戰。李虎敢宣戰嗎?他本來就沒有辦法控制陝西,他即使宣戰了,挑起內戰,又能占據陝西嗎?汴京正是抓住了這個要害,毫不猶豫,非常大膽地離間李虎和西北軍。缺少了西北軍這個助力,不管是鄆王還是李虎,其割據西北威脅汴京的意圖都將失敗。

三月二十日,宇文虛中到了太原,當即宣旨。

王駭然色變。他本來以為汴京害怕李虎,害怕引發內戰,不敢撤消西北大元帥府,剝奪自己的軍權,誰知汴京的小皇帝非常驃悍,金軍一走,馬上對付鄆王。

童貫倒是很平靜。汴京的強勢出擊在他的意料當中。

小皇帝或許優柔寡斷,但他身邊的大臣不會患得患失,該出手的時候必然出手,只不過這次出手的速度太快,而且太過凌厲,李虎必然要反擊。汴京用這種手段試探李虎的忍耐度,未免太過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