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3章 曹操方略



曹操聽了程昱的話,滿意的點了點頭,問道:"那依眾位先生之見,我軍當如何應對?"

崔琰毫不猶豫的道:"北聯袁紹,西平黃巾!"

毛玠道:"季珪先生,這個計策只怕是不妥當吧.袁紹,國賊也;趙弘,流寇也.聯合國賊,討伐賊寇,賊寇滅了以後,國賊無有後顧之憂,再度南下,如何應對?"

崔琰正要再和毛玠爭論,曹操問毛玠道:"毛將軍,以你之見,如何應對?"

毛玠道:"駐兵新野,揚言西討黃巾,虛張聲勢;突然揮師西進,攻取成都,方為完全之策."

崔琰道:"西討便西討,為何虛張聲勢?此非君子所為!"毛玠沒有理會崔琰,而是對曹操道:"丞相,我軍揚言西討,目的是為了迫使黃巾賊寇不敢將兵力西調,同時贏得中原世家大族的贊同,在他們看來,賊寇趙弘的這般做法

,相比丞相而言,黃巾賊寇才是大敵,以促使袁紹西討,袁紹如果再次西討,黃巾賊寇無法南下以後,袁紹無力南下荊襄,正是丞相揮師西指,平定巴蜀的大好良機."

曹操聽了毛玠的話,微微頷首,表示贊成.

荀彧道:"毛將軍之計雖高,卻有疏漏."

毛玠看著荀彧道:"文若先生,在下的計策,有何疏漏?"荀彧道:"袁紹新敗,就算他又再次討伐黃巾軍的實力,只怕也沒有這個膽氣.黃巾賊寇的主力如今就在宛城,我軍進屯新野,黃巾賊寇必然也將主力進屯宛城,那豈不是

成了我軍與黃巾賊寇對峙嗎?"

曹操的心里已經有了定見,但是他的定見需要驗證,所以問道:"文若,那依你之見,如何呢?"荀彧道:"丞相,我軍主力暫時不要過漢江,看看黃巾賊寇屯兵宛城的目的何在?如果黃巾賊寇北上攻打許昌,洛陽,待黃巾賊寇和偽燕賊軍殺得兩敗俱傷之時,我軍正好

北上,收複故土,還帝于舊都."

曹操是知道荀彧的心思的,荀彧心思所在,都在複興漢廷,提出這樣的計策,也不足為奇.

滿寵問道:"如若黃巾賊寇不是北上,而是南下荊襄呢?"荀彧道:"賊寇南下,我軍主力就在襄陽,樊城,不必懼他.再者說來,黃巾賊寇如今的對手是袁紹,他怎麼可能同時與兩家為敵呢?他們南下荊襄,就不怕袁紹卷土重來

,攻打關中嗎?"


滿寵聽了微微頷首.

程昱道:"文若先生坐收漁翁之計雖然高明,卻使我軍夾在國賊和流寇之間,兩面受敵,難以騰挪."

"仲德,那以你之見呢?"曹操問程昱.程昱道:"如果黃巾賊寇北上,攻打許昌洛陽,擋在賊寇和流寇殺得兩敗俱傷之時,攻取宛城.破宛城之後,操練兵馬,囤積糧草.占住宛城,便占住了天下的咽喉,如果偽燕攻打黃巾賊寇,黃巾賊寇必然全力抵擋,漢中必然空虛,我軍乘機西進,直取漢中,定可一戰破之!攻占賊寇占據的漢中,既可以讓天下世家大族對我大漢恢複信心

,同時對益州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程昱的計謀和曹操幾乎是不謀而合.

崔琰問道:"要事黃巾賊寇的主力屯于宛城不走呢?"

曹操道:"黃巾賊寇逗留宛城不走,關中空虛,不怕老巢有失嗎?"曹操這麼一說就等于贊成了程昱的計策.

荀攸拱手道:"丞相,請力行屯田,穩固民心!百姓只要有了飯吃,就不會被賊寇那所謂的求賢令所蠱惑,民心安則荊襄自安."

曹操當下下令道:"宣陛下聖旨,命夏侯惇,夏侯淵率領我軍主力進駐江陵,隨時應變,以棗祗,韓浩為正副屯田使,在荊襄九郡,大興屯田."趙弘的求賢令既然可以進入荊州,那自然也能進入江東.當孫權看到這一封求賢令的時候,也是被驚出了一身冷汗,因為在他所統轄的境內是允許世家大族兼並小民土地

的,並且小民就是小民,世世代代不可能為官.而黃巾賊寇的這封求賢令簡直就是他江東的克星,一旦傳播開來,只怕江東會民心大亂啊!

一開始孫權的都城不在建業,在與建業有一江之隔的京口.建業一開始也不叫建業,而叫做秣陵.在京口孫權的府邸中,孫權正在和周瑜,張昭商議著對付趙弘求賢令的辦法.孫權在兄長孫策被人刺殺以後,為了能夠在江東站穩腳跟,招募了許多的江東名士進入他的

幕府,比如顧雍,虞翻,步陟,薛琮,陸績,嚴畯等江東名士.因為孫權不可能像趙弘那對對待世家大族,趕盡殺絕,不留後患;也不可能像曹操那樣,將沒有被世家大族兼並的荒地用以屯田--說白了,曹操僅僅是不讓世家大族再擴大.而孫權施行的是領兵制和複客制.這兩種制度的推行,使世家大族享有更多的特權,其勢力逐漸膨脹起來.孫權這樣做法的目的,歸根究底,是為了得到世家大族的擁戴,但他也不會放任他們"野蠻"生長.當某一個或者是幾個世家大族壯大以後,孫權便以種種理由打擊他們,並削弱他們.孫權就好比騎拿一個釣魚竿,著一頭驢.

魚竿的一頭在他手里;另一頭上掛著一個胡蘿蔔,這頭驢看得著,卻吃不著,越是吃不著那驢就越是跑得快,越是跑得快就越是吃不著.

孫權今年二十四歲,生得紫髯碧眼,方頤大口.他恭恭敬敬的問周瑜和張昭道:"請問張公與兄長如何看待黃巾賊寇的這封所謂的求賢令?"

"張公"是孫權對張昭的尊稱;因為周瑜是孫策的結義兄弟,孫策亡故以後,在沒有外人的場合下,孫權也稱呼周瑜為兄長,以示尊敬.周瑜微笑著睨了一眼張昭,沒有說話.他當然不會首先表明自己的意思,當初袁紹大軍南下的時候,朝野一片投降聲調,包括張昭,只有他周瑜和魯肅勸服了孫權,集重兵于柴桑,坐待劉表曹操和袁軍決戰.如果袁軍勝了,也必然是疲憊不堪,他周瑜親率大軍和袁軍決一死戰;如果劉表曹操勝了,他就乘著劉表和曹操北上追擊袁軍的時

候,突襲荊襄.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曹操竟然在擊敗了袁紹之後,突然反戈一擊,坐擁荊襄九郡,周瑜雖然有虎口奪食之心,但是終究因為孫權初立,根基不穩而不得不做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