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第74節:邯鄲學的什麼步

邯鄲學的什麼步

現在對;邯鄲學步;這個成語解釋是:有一個燕國人,到了趙國都城邯鄲,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勢很美,就跟著學了起來。結果不但學得不像,而且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著回家。

學人家學得不像,固然可笑。可一個好好的人非要去學別人走路,這更為可笑。然而,看著可笑其實並不可笑,實際上,這個人並不是因為邯鄲人走路好看才去學的,邯鄲學步另有原因。

;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是莊子駁斥辯論家公孫龍的話,原文為:;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從;且子獨不聞;可以看出,邯鄲學步這件事當時應該是人人皆知的。;壽陵;,別的書上不見記載,可能是一個不大的城邑;未成年人稱為;余子;。邯鄲學步應該是實有其事,並非莊子瞎說。如果僅是戲說,辯論家公孫龍是不能服的。

現在模特得學走路,軍人得學走路,學走路也就是這兩種人。學可是學,都在用于特殊場合,平時走路是沒人學的。這個壽陵青年,為什麼非得要到邯鄲去學走路呢?了解了古代的禮法,問題就明白了。

《禮記》成書于周代,跟莊子的時代相不遠,是一部專門規范禮法的書,人們飲食起居等生活細節都得按著書中所說的去做。其中的《曲禮》篇是講舉止的,有許多是關于走路的規矩,如;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為人子者……行不中道;,;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向)長者所視。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方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戶,必視下。;;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趨;就是快步走,許多場合是不可以趨的,而有的場合又不可不趨。;上于東階則先右足,上于西階則先左足。;連上哪個台階,先邁哪只腳都是有規矩的。

以上只是舉例,更多的繁瑣說頭,足以讓人頭暈目眩。這樣多的關于走路的禮法,不經過學習是掌握不了的。那個壽陵青年,應該是個預備貴族,所以他必須得先從走路學起。其實,不僅僅是壽陵青年,當時所有的貴族青年都得先學走路。而邯鄲是趙國的國都,是個最講禮儀的地方,所以小城邑的壽陵青年才到邯鄲學走路。

學習走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鳴玉佩。

玉是古人品質、身份的標志。玉佩在身上,不僅是看的,還有聽的意義。《詩經·秦風·終南》:;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將將;就是人走動時玉發出的聲音。《禮記·玉藻》:;既服,習容,觀玉聲乃出。;穿好衣服後,還要複查一下自己的容貌,聽聽佩玉發出的聲音,然後才能出門。《禮記·玉藻》又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通過走路的步伐加上;揖;、;揚;等手的動作,使玉發出的聲音能夠配合《采齊》、《肆夏》的節奏,玉發出的聲音應該是極好聽的。柳宗元《小石潭記》中寫了;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就是以玉聲喻水流聲音之美。

既要走路,又得讓玉發出美妙而中律之音,這樣的功夫,不經過艱苦努力的學習,是掌握不了的。

也正是因為走路這樣難學,那個壽陵青年才沒有學好。他走起路來,身上的玉聲一定不好聽。玉聲音難聽,是很丟面子的事,為了面子,壽陵青年只好匍匐著回家了。


什麼是;害群之馬;

危害集體的人,就叫害群之馬。可是,追根溯源,現在的害群之馬與原始的害群之馬意思竟然是反的。

成語害群之馬出自《莊子·雜篇·徐無鬼》。

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黃帝要到具茨山去見大隗,卻迷了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馬的小孩子,就向小馬倌問路,黃帝問:;你知道具茨山嗎?;小馬倌答:;知道。;黃帝又問:;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麼地方嗎?;少年回答:;是的。;黃帝說:;奇怪了,這麼個小孩子,不但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請問怎樣治理天下。;小孩說:;俺不懂。;黃帝又問,孩子才說:;這治理天下,跟放馬有什麼兩樣嗎?也不過是除去一切對馬群有害的東西罷了!也就是去除過分、任其自然罷了!;黃帝行了大禮,口稱;天師;。

這個牧馬的小孩子說的害馬,本指損傷馬的自然本性。

北宋劉安世《應詔言事》:;蓋此等行為巇崄,若小得志,則複結朋黨,恣其毀譽,如害群之馬,豈宜輕議哉!;這時才有了;害群之馬;,但意思跟莊子說的已經不一樣了。

我自己曾經牧過馬,也問過年長的牧民,他們認為,馬有優劣,但並沒有一種能夠對馬群造成危害的害群之馬,烈馬恰恰是好馬,駑馬不好,但對馬群並無危害。

不但沒有害群之馬,也沒有害群之牛、害群之豬、害群之羊,只有害群之人。人自己不好,卻用馬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