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89年:《萬國公報》開風氣

筆底波瀾

1889年:《萬國公報》開風氣

1月31日是農曆大年初一,當《萬國公報》這次以新的面目在上海再度出版時,中文名稱雖然沒變,但英文名改成了TheReviewoftheTime(意即“時代評論”),並且由周刊改成了月刊。

新複刊的《萬國公報》“專以開通風氣,輸入文明為宗旨”,著眼于啟迪心智,將重心完全轉移到了論學論政上來,不再是一本宗教雜志。主編還是美國傳教士林樂知(YoungJohnAllen),但變成了西方文明背景的廣學會(集中了西方在華的外交、宗教、企業界的主要人物)在華的言論機關,不再是林樂知個人主辦的同人刊物。《萬國公報》對中國社會真正產生影響也就從這一天開始。

美國傳教士林樂知主編的《萬國公報》

廣學會對他們創辦《萬國公報》的目的直言不諱,在1888年發表的年會報告中說:

我們打算盡最大的努力,小心地但積極地為中國的知識階層創辦一個定期刊物。我們發現對這樣一種期刊的需要,一天天變得越來越迫切。我們從私人接觸以及公開的出版物上知道,中國人正在逐步意識到他們的力量;我們將不得不很快面對一個新的中國。……我們的安全,我們在中國的進展,有賴于我們和中國人民搞好關系。因此,我們非常必要有一個喉舌來闡述我們的文明、我們的信仰,並且保衛它們。

《萬國公報》另一位重要人物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曾雄心勃勃地要把這本雜志辦成“影響中國領導人物思想的最成功的媒介”。他這句話說得直截了當,就是要通過清廷的上層人物和有可能進入這個階層的讀書人在中國推行改革。

廣學會督辦、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

直至甲午戰爭以後,《萬國公報》和中國的維新派一同發出了“不變法不能救中國”的呼聲。除了不斷地呼籲改革政制(也就是“變新政”)、提倡教育、改良社會風氣、鼓勵與西方國家交往等,《萬國公報》還發表了大量有關國計民生的文章,此外,還翻譯介紹了馬克思的《資本論》、達爾文的進化論等西方學說。

那時,辦報沒有蔚然成風,中文報刊還是寥若晨星。提倡變法自強雖然並不自《萬國公報》始,但正是在廣學會接辦這份雜志後,變法才逐漸形成一股輿論。它最初發行不足千份,到甲午戰後迅速飆升,1896年每個月差不多都能發行4000份,1898年一年發行了3.9萬份左右,成為當時發行量最大的雜志之一。以後逐年有所增加,最高時年發行量近5萬份,從這個數字不難看出它當時的影響。

1896年4月,李提摩太在《萬國公報》第87冊發表《新政策》一文,提出“新民”、“化民”、“安民”、“養民”等觀點,其中“新民”成了後來梁啟超“新民說”的源頭之一,雖然李提摩太所說的“新民”只是提倡多與外國交往,包括派留學生、信教等。

《萬國公報》主編、美國傳教士林樂知

《萬國公報》幾乎成為文人學士必讀的刊物,連光緒帝都要求上海招商局每期呈覽。那個時代主張改革的中國人恐怕沒有幾個人不曾從《萬國公報》中汲取過養分的。年輕的康有為第一次讀到《萬國公報》即大為震驚。1894年,他積極投稿參加《萬國公報》的征文,獲得了六等獎。1895年他第一次辦的報紙干脆就叫《萬國公報》。1898年大同譯書局出版的《皇朝經世文新編》中有37篇是從《萬國公報》直接轉載的。孫中山1894年給李鴻章的上書,也曾受到《萬國公報》主筆的贊賞,在當年10月、11月連載發表。

林樂知被美國輿論界譽為在中國“傳播種子的人”不是偶然的。他以中文寫的《中東戰紀本末》在中國一版再版,發行了2.2萬冊,仍供不應求,出現了大量盜版,致使美國領事向清政府提出抗議,要求明令禁止盜印,成了近代中國最早的涉外版權糾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