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族譜



那難民並不相信侯云策,看了他一眼,嘴里嘀咕著回到人群.

這時,杜剛帶著司倉參軍事來到粥場.司倉參軍事參見到侯云策,連忙行禮.眾差人此時才知道侯云策身份,掙紮起來,跪成一片.

粥場難民全部跪下謝恩.

侯云策把司倉參軍事帶到大鍋旁,道"你且看看,有何話說?"

司倉參軍事看見如米湯一般的粥,臉色煞白,嘴唇哆嗦.

侯云策道:"我不想追究根源.你作為司倉參軍事,脫不了責任.把粥廠事情處理好後,自己到軍帳領十鞭."

只是領十鞭,司倉參軍事松了口氣,連忙謝恩.

侯云策放過了司倉參軍事,卻沒有放過具體辦事的小頭目.

他初來鄭州,不想太過為難鄭州大小官員,畢竟以後還要靠他們做事,吏治問題是個千年難題,很難徹底治理好,只有一步一步慢慢來.粥場小頭目敢于克扣災民救命糧,實在饒不得.

小頭目還沒有回過神來,賀術海東的快刀已經過來了.

小頭目的滴血頭顱掛在木杆上,立在粥場旁邊.整個粥場全部被震攝,不僅僅是官差,連難民都嚇得不敢胡亂動彈.

殺人立威以後,侯云策令粥棚重新煮粥,然後,坐在棚下等粥煮好.

粥場中人再無人敢做手腳,糧食下得很足.

煮粥時,侯云策叫過小孩,問了問其家里的情況.小孩父母雙亡,由爺爺帶著他和妹妹逃難,爺爺在路上也死了.他剛才分到一碗粥,全給妹妹喝了,自己餓得緊,趁人不備,顧不得燙,偷偷在大鍋里搶了粥.才喝一口就被差人發現.逃出來時,恰巧遇到侯云策.

小女孩不過四五歲,怯生生的,一雙眼睛倒是挺大,黑白分明.侯云策心中一緊,叫陳猛把兩個小孩子帶到府上.

粥重新做好後,十分濃稠,與剛才清湯寡水大不一樣.難民只顧著等待分粥,並未注意侯云策一行人離開.等有人醒悟時,早已不見侯云策.有人大喊了一聲清官啊,眾人皆朝著府衙方向跪拜.

從粥場回來,侯云策與石虎正在談黑雕軍操練之事,郭炯從大名府趕了回來.

郭炯在廂房等了一會兒,有親衛過來,叫他到大廳.

郭炯一路奔波,頭發上皆是灰塵,臉有倦容.侯云策打量了他幾眼,道:"什麼時候回來的,情況如何?"

"剛回城."郭炯將趙英紙條遞了過去,簡要談了見到趙英的情況.


紙條上只有"我到開封找姐姐"一句話,這句話勝過千言萬語.侯云策能夠想像趙英的神情,胸中莫名有了一股暖意.

"好好休息,隨時注意趙家動態.這樣吧,你休息一天,再到開封,隨時等趙家小娘子的消息.這是大事,懈怠不得."侯云策心情突然間就焦灼起來.

"我剛才過粥場,眾災民都在齊聲稱頌云帥.只不過,若是四方災民全部過來,鄭州城吃不消."郭炯是新任長史,作為侯云策的輔官,委婉地提醒.

侯云策又看了一遍紙條,小心放好.他稍有些皺眉,道:"殺人立威,才能盡快恢複秩序.剛才回府時,我一直在想,粥場只能解一時之困,不是長久之策,真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必須要讓老百姓有飯吃,有事做,正所謂有恒產才有恒心.鄭州地處中央腹地,荒地不如其它地方多,這麼多難民無法安置,要做到有恒產談何容易."

郭炯想起此事同樣頭大,道:"各州都不准災民進城,放他們進城容易,請他們出城難啊.六千軍士,每天花費是個吞口,把錢花在災民身上,軍費就不夠."

鄭州雖是相對富裕的州,但是大部分費用都花在軍費上,鄭州共有駐軍共六千人,花費極大.

大林制度多承大武王朝.大武王朝大亂以前,軍隊大致包括禁軍,邊軍,地方武裝(如團結兵)等.前兩種雖任務有別,但都是職業兵,後一種則具有民兵.禁軍,邊軍屬于中央軍,是國家武裝的主力,大亂前,這些武裝的費用大部分由中央支付.

在平定大亂的過程中,軍隊慢慢發生了變化,中央軍隊逐步轉變成為地方軍隊,轉變開端于節度使兵制的形成,完成于兩稅三分的確立.

平叛過程中剛剛組建的軍隊,組建之初即已具有了濃厚的地方色彩.演變到最後,大多數軍隊都由當地賦稅供養,這也是大武之後軍人當政的主因.

鄭州包括黑雕軍在內共有六千軍隊,成為巨大的銷錢機器,鄭州的稅收大部分用在這上面,而稅收以農稅為主,造成農民負擔極重,生活貧困.

當時軍器價值相當昂貴,顯德元年時期,一枝弩錢一貫五百文,一張弓錢七百至八百文,一副全裝甲價值三十八貫二百文,一副馬甲四十貫一百文,一張弓二貫八百文,一把提刀三貫三百文,一枝弓箭,七十四文,一枝弩箭六十五文,造弓一萬張,需要牛筋六千七百四十五斤,牛角一萬一千只.

米價,平均米價是在每石五百文左右浮動,絹價,每匹五百文至一千文之間,馬價,每匹三十至五十貫,名馬達到七十,八十貫乃至一百貫.

由上述數字可以看出,盔甲裝備的價格非常昂貴,其余的裝備也絕對不便宜,一把提刀至少能換一石米或者一匹絹,戰馬的則價值更高.

郭炯提出軍費問題時,侯云策突然靈機一動,道:"在滄州,我見過竇田等人,開鐵匠鋪生意很好.既然有這麼難民,那就多開設幾個鐵器鋪,把有體力,有技術的難民安置到里面,不僅可解決難民問題,還可以增加收入.等產量提高後,還可以做武器買賣,這可是利潤豐厚的好事."

侯云策在滄州時曾為竇田畫了來自黑城的風箱樣式,提高了冶煉溫度.竇田等工匠原本技藝高超,有了風箱後,如虎添翼,可以造出質量上乘的武器.現在只需要富鞏把滄州的資金,人員帶來,就可以開辦鐵匠鋪.

郭炯出自于耕讀之家,很少接觸商鋪,對商人還很鄙視,壓根沒有想到還可以由鄭州府來鐵匠鋪.

侯云策出自黑城,所見所聞與郭炯大不同.若是沒有商道,小小的黑城根本無法生存.從小依靠商道,讓侯云策能夠完全接受商人,並不以商人為恥.

郭炯道:"若是我們大規模制造兵器,會引起朝中猜忌."

侯云策笑道:"誰說我們全部制兵器,鐵匠鋪分成三種,一是鄭州官府出錢出力的鐵匠鋪,主要制造大林制式兵器,裝備軍隊;二是由我私人出錢建起的鐵匠鋪,主要經營鐵制農具,滿足農業需要;三是集中一些技藝高超的工匠,由竇田等人造出鋒利的寶劍,寶刀,精制的生活用品等,價格高,數量要少,僅供上層人物消費,作為身份的標志."

郭炯最終沒有完全理解堂堂防禦使為何要搞鐵匠鋪,一臉疑惑地離開.

侯云策叫來錄事參軍事梁守恒,把擴大官營鐵匠鋪生產規模的計劃說出來,讓其實際操作.


"現在鄭州官府有鐵匠鋪三個,主要生產軍隊的刀,劍,箭等兵器,還能生產床弩,云梯等大型武器,軍中所需基本夠了."

軍用武器屬于禁品,多生產武器,除了加重負擔外,沒有任何好處.梁守恒同樣不理解侯云策的想法.他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肯痛快表態.

侯云策見到梁守恒的表情,懶得多說,直接下令道:"給你三十天的時間,要想辦法把鐵匠鋪的規模擴大,需要人則到難民中去招."

雖然梁守恒對侯云策擴大規模的想法不能理解,但是防禦使下了令,梁守恒還是顯現出良好才干,很快從難民中挑選了近一百名身強力壯的男子,到鐵匠鋪做工,把三個官辦鐵匠鋪規模擴大了一倍以上.按照侯云策的要求,每天難民收入不低于三十文,還要管一頓飯.

這一來,意味有一百個家庭暫時不會被餓死.但是,這仍是杯水車薪,大部分難民仍需要粥棚救濟.

侯云策每天忙忙碌碌,轉眼十來天過去,仍然沒有收到趙英的具體消息.

"云帥,有一個奇怪的人來找,說是把這個牌子交給你."親衛拿著一個竹牌子,找到了正在讀書的侯云策.

看罷竹牌子,侯云策罕見地變了臉色,道:"帶他到書房,書房周圍不准有人."

來者是一個四十來歲的漢子,背行囊.他進了書房,拱手行視,低聲道:"三皇子."

侯云策臉色陰晴不定,道:"大師兄."

來者是太師李甲的學生,也就是侯云策的大師兄王全楠.侯云策盯著王全楠,道:"新黑城如何?"

"打了三次,死傷了二十幾個老兄弟,太師傷心得緊." 王全楠不等三皇子詢問,主動道:"太師派人聯系了老商道,聽說有滄州商隊在尋找賀術海東.我們循著這條線,很容易就找過來了.黑雕軍和三皇子之名,在北地響亮得緊."

"大師兄來,有何打算?"

"太師讓我送來侯之恩的族譜.當年給三皇子改名侯云策時,太師頗費了些思量,做了許多應變之策.你得趕緊記下侯之恩的族譜,說不定那天就有人問起."

侯云策接過族譜,放在案看翻了翻.這確是侯之恩的族譜,侯云策的名字赫然在例.

王全楠道:"真正的侯云策的父親死于與契丹人作戰,其母未改嫁,養大了侯云策.據我們了解,侯云策和其母皆毀于當年幽州之戰.侯之恩別駕後來是幽州主將,殺傷契丹人甚多,契丹人破城後,凡是姓侯的一個不留.城外塢堡同樣如此."

侯云策道:"侯之恩一族還有人在中原?"

王全楠道:"侯之恩實是大侯皇族的遠支.侯之恩本人的相貌也與先皇有幾分神似.早年離開幽州的人,誰還記得侯云策這個小孩子的事."

(第五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