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門謝氏



謝慎雖然對《孟子》乃至四書十分熟悉,可對于這《四書集注》卻了解的不多.

這是謝慎的致命軟肋,要想在科舉上有所建樹,這個漏洞是遲早要補上的.

他匆忙翻開四書集注,找到這一段的注解,仔細研讀了起來.

其實這段話總結成一句就是中國曆代帝王都是將"愛民如子"作為評判是否為明君的標准.愛民如子的君主必定流芳百世......

可是該怎麼破題呢?謝慎正自發愁間,忽然想到後世看的一篇八股例文,這篇文章似乎就是針對文王視民一節所作.

謝慎別的本事沒有,這過目不忘的本領卻是獨一份.

他深吸了一口氣,暗暗嘖歎,天生我材必有用啊!

......

......

將文章寫好,謝慎便閉上雙目,等待劉老夫子宣布時間到收卷.

像這樣的小考,白鹿書院每一個月都會進行兩到三次,為的便是幫助學生掌握實戰的感覺.若是都只講破題而不練習時文,到了縣試這些學生多半都會懵了.

劉老夫子是過來人,既然是為了應試書院便要將細節做到極致,他也不屑于圖慕什麼清流聖賢的虛名.

這一批的學生都是要參加明年縣試的,故而底子都極好,即便寫大題時文也沒有什麼問題.不過謝慎寫的可是狀元名家的時文,為求穩妥,他特地將幾處精彩的轉折刪去,留下瑕疵.

人啊,該出風頭的時候要出風頭,但適可而止,若是不懂得忍,那是要出大事的.

不知過了多久,劉老夫子點了點頭道:"收卷吧."

自有小厮將學生寫就的考卷交到劉老夫子書案前,至于那些胸無點墨,半晌憋不出一個屁的,自然白上一眼,不再理會.那小厮從謝慎身邊經過時刻意停留了片刻,這一細節自然被謝慎注意到了.若說什麼人最勢利,莫過這些書院中的小厮.跟著劉老夫子的時間久了,什麼人是出自名門望族,什麼人雖然是寒門子弟卻有才學他們看得比誰都清楚.對這些人他們表現的比誰都親近,而對旁的人,他們的態度則是冷若寒冰.

劉老夫子一一翻閱考卷,有的文章只匆匆掃過一眼便皺起眉來,有的則是看了足足盞茶的工夫.

謝慎眼皮都有些打架,心中暗暗腹誹,這老夫子也太矯情了吧,一篇文章需要看那麼久嗎?他這篇文章早有腹稿,加之脫胎于狀元文稿,自然是信心滿滿.

這次他不得頭名誰能得頭名?那劉老夫子便再是庸碌之才也不會傻到不識好貨吧?

"哪個是謝慎?"

啊!劉老夫子在叫自己?

謝慎一個激靈,望著不遠處的劉老夫子連忙道:"學生便是."


"心存乎民與道,見周王無已之學焉."

劉老夫子捏著考卷走到謝慎身側沉聲問道:"這篇時文可是你作的?"

謝慎點了點頭:"確是學生作的."

"好,好啊,想不到四門謝氏又出了一個英才啊."

余姚縣像其他各科舉強縣一樣,主要的科舉奇才都集中在幾大家族上.在弘治朝,科舉運勢最強盛的家族莫過于燭湖孫氏,四門謝氏,上塘王氏這三家.

相較于其他兩家,謝氏的鼎盛更多是因為出了謝遷這尊大佛.謝遷是成化十年的鄉試第一也就是解元,成化十一年又是進士第一,取得狀元,連中兩元實在是變態.後來謝遷的次子謝丕于弘治十八年中了一甲三名進士,謝遷父子二人皆進士及第,翰林為官,一時傳為美談.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暫且不表.

四門謝氏稱得上真正的世家,其先祖可以追溯到西晉,當時一部分謝氏子弟遷移到會稽後徙至臨海,又于宋末遷至紹興余姚.

若要真的追論起來,自己這一支五服之前和四門謝氏還是同源呢.

不過這個劉老夫子一定是搞錯了,現下自己這一支無論如何是不會被歸到四門謝氏的.

"額,學生並不是出自四門謝氏."

不管怎麼樣,謝慎是不會做招搖撞騙這種事的,又不是沒有實力,何必攀附望族呢.

"不是四門謝氏?"

劉老夫子顯然十分驚訝,畢竟余姚縣幾乎家家有孩子讀書,寒門子弟出一兩個童生不稀奇,可這些寒門子能夠作出如此絕世的文章卻是有些讓人稱奇了.

謝慎心中十分無奈,這個劉老夫子看來收學生時也不過問家世出身,只要將束脩奉上,就可以到這白鹿書院聽課.雖然這人品差了一點,不過學問還是過硬的.謝慎只希望能夠早些通過小三元考試,成為一名秀才,也好逃脫白鹿書院.

"你這篇文章作的還是不錯的,不過比起孫若虛這篇還是要差上一點."

劉老夫子捋了捋下頜的長髯,幽幽說道.雖然聲音很柔和,但在謝慎聽來卻是那麼的刺耳.

實際上劉老夫子也很無語,學堂的學生這麼多,他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的家世背景都了如指掌.這番倒真是鬧了個不大不小的笑話.

他教謝慎的時間不長,也沒有刻意對這個不起眼學生的家世背景進行調查,但從謝慎的穿著他也能判斷少年不可能是出自四門謝氏嫡系.但他思忖著至少這小子也應該混個旁系別支吧.雖然旁系子弟在待遇上和嫡系子弟是天壤之別,但至少沾了一個四門謝氏的明頭,比之尋常寒門子弟可是好了太多了.

聽聞謝慎連望族的名頭都不沾,劉老夫子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雖然仍對謝慎所作文章進行了肯定,但卻將頭名定為了燭湖孫氏的子弟孫若虛.這孫若虛是燭湖孫氏長房長孫,在這一輩的孫氏子弟中學問最好,自然被寄予厚望.這劉老夫子也在孫若虛身上下了不少心血,寄希望于他能一路連捷,高中進士.

劉老夫子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不過若是能教出一兩個進士傳將出去也是美談一件.劉老夫子完全是把孫若虛按照自己兒子在培養,不然他也不會在猶豫過後欽點孫若虛的文章為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