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從台閣體到茶陵派



時光飛逝,秋去冬來.

轉眼間距離歲試結束已經三個月了.在這次歲試中謝慎考取了一等的好成績,但因為本身就已經是廩生生員,升無可升實在是無趣.

而且在縣學諸生眼中,謝慎這樣的小三元得主獲得歲試一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如果謝慎考出了二等甚至更差的成績,那才是聳人聽聞的事情.

唉,出名也有出名的壞處,像謝慎現在這樣一舉一動都被人盯著,無數人巴不得他出乖賣丑.

少年只得感慨一句,世道人心......

年關將近,余姚城的百姓都忙碌了起來,抓緊時間置辦年貨.

謝慎卻是一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心態.距離科試已經不足八個月.在這八個月內他一定要努力提高行文水平,打磨時文風格.

風格這種東西說來玄之又玄,可卻是區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標准.

縱觀大明朝曆史,那些宰輔尚書,哪個文章不是獨成一派?

謝慎要想像他們靠攏,首先要做的就是磨礪出自己的文章風格,並堅定不移的保持下去.

這個工作看起來簡單,卻是至關重要.

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影響到今後的鄉試,會試.

大哥大嫂前去杭州後,謝慎又從牙行雇傭了四五名護院,現在倒是暫且不必擔心安全的問題了.

卻說這日謝慎照例從縣學進學後回到家中,在水芸的服侍下換了便服只身一人來到書房中.

在書案前坐定,謝慎便隨手翻看時文冊子研究開來.

所謂的磨礪風格不是指憑空制造出一種風格,而是指在研究前人名儒風格的基礎上做一些細微的改變.

畢竟文人這個群體最好名聲,而作為當朝權貴肯定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向他的風格靠攏.

便說弘治朝名臣,本科會試考官李東陽,其風格就十分值得學習.

說來謝慎還得感謝王守文,若不是他把當世名家的時文冊子拿來給自己看,謝慎還真的找尋不到.

李東陽是茶陵人,十八歲就中進士,之後順利館選為庶吉士,授予翰林編修之職.

但是此君似乎官運不太亨通,自此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李東陽都在翰林院里蹉跎時光,完全沒有一絲一毫騰云直上的跡象.

直到當今天子弘治帝即位,李東陽才時來運轉,平步青云.

你可以講他是在蓄力,也可以說他是在隱忍.總之一切的一切在弘治四年發生了改變,李東陽在這一年擢升為禮部右侍郎兼任侍讀學士,並成功進入內閣參與機務.

這之後的事情謝慎自然很清楚,李東陽成為了弘治三閣老中最著名的一個,也是為官時間最長的一個.

而且李東陽的文學造詣也很高,不僅一手終結了三楊閣老創建的台閣體,還創立了茶陵派.

可以說李東陽所寫的八股文,透著一股濃濃的古意.

李東陽本人更是典型的以詞臣躋身宰輔之位.

謝慎作為穿預客,自然可以高屋建瓴的看問題.

最簡單的就是一定要抱對大腿......

弘治朝是士大夫狂歡的一個時期,弘治天子克己複禮,以上古聖明君王的標准要求自己,這自然符合文臣的利益.


而文臣的領袖自然就是李東陽.更關鍵的是,李西涯的政治壽命長啊.劉健,謝遷都辭官了,李東陽還一人在內閣撐著......

如果能夠好好研讀一番李閣老的文章,再稍加磨礪,絕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惜謝遷,王華都不在余姚,不然若是能夠通過這兩條線搭上李東陽,今後的科舉之路將十分坦闊.

謝慎隨意的翻開一篇李東陽寫的時文.

這篇時文不是別的,正是李東陽給今年癸丑科會試作的程文.(注1)

對于其他士子而言,文章是新鮮出爐的,自然是炙手可熱.可對于謝慎來說,卻沒有什麼太值得期待的,他所要做的就是枯燥的分解文章,尋找可以借鑒的部分.

題目是《由堯舜至于湯》.

謝慎前世也是讀過不少科舉文獻資料的,對于這篇文章有些印象.

"聖人之生有常期,或傳其道于同時,或傳其道于異世."

謝慎不得不承認李東陽的開篇就很霸氣.

雖然聖人生之有期,但並不一定傳道局限于一時,而可能流傳後代......

緊接著,李東陽又言:"蓋聖人之生,即道之所在也.非見之者之在當時,聞之者之在後世,則斯道孰從而傳之哉?孟子于此而敘之意有在矣."

這是起承接的部分,沒有什麼可忖度的,謝慎繼續往下看去......

他越看越覺得李東陽所寫的這篇程文,似乎有股仙氣.雖然語言不算浮華,但卻是句句有氣勢,能夠抓住人的心理,讓人迫不及待的讀下去.

換句話說,就是李東陽明白八股文考的是什麼,明白撰寫八股文的核心是什麼.

這其實就是八股文高手應該具有的素質.

八股文是什麼?是最功利,最嚴苛的文章!

考場之上,能夠發揮出什麼樣的水平是未知的.在這種情況下再要求把文章寫得天花亂墜是不現實的.

李東陽的選擇又是什麼?

他選用了最穩妥的方式,也就是用古法寫文!

古文的寫作方式一板一眼,可謂無懈可擊.

這樣的文章在浮誇空談的花架子中間就會顯得十分出挑,也自然而然的會受到考官的青睞.

當然這篇文章是李東陽任職會試考官時作的程文.

既然是程文,就肯定有充足的時間考慮構思,比之考場文章自然難度要小了不少.

但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李東陽通過此篇文章表達出來的東西!

像謝慎這樣的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了李東陽的用意.

代表台閣體那樣的浮誇文風已經成為了過去時,李東陽要向天下讀書人宣揚的是清絕的古文之風!

......

......

注1:科舉考試時,由官方撰定或錄用考中者所作,以為范例的文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