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請賜匾額



開設私塾的事情提上了日程.

謝慎首先要去搞定的就是鄭訓導.

少年現在與鄭訓導的關系也算不錯,有些話也可以直接說了.

卻說謝慎與鄭訓導一番暢談後,鄭訓導十分爽快的答應了,並且提出一年只收四十兩的束脩.

要知道鄭訓導現在不僅僅是舉人身份,還是官學教官,與當年在杭州甯府任西席先生不可同日而語.

何況鄭訓導這次要教習的還是普通農家的孩子,比之甯家族人基礎要差的多.換句話說,鄭訓導要在這些孩子身上花費更多的精力.

還是謝慎看不下去硬是把束脩錢加到一百貫一年,也算是湊個整.

議定教書先生這件事,謝慎便開始著手挑選宅院來做私塾學堂了.

在這件事上謝慎充分征求了鄭訓導的意見,最終租下了毗鄰縣學的一處跨院.

之所以選擇這里不是因為租金便宜,而是因為這處院子就在縣學旁.

學習的氛圍和環境在謝慎看來是最重要的.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來說更是如此.

要不然,也不會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了.

謝慎希望縣學生員的成功經曆能夠成為這些農家孩子的榜樣,也希望他們有朝一日也能夠考取秀才功名.

這處宅子一年的租金是五十貫,加之給鄭訓導的一年一百貫的束脩,花費已經在一百五十貫.

這還沒有算學堂要購置的桌椅,以及筆墨紙硯等文房用具.

這些可不是世家子弟,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謝慎雖然替他們交了束脩,准備好了學堂,但若是沒有筆墨紙硯,這個學他們還是上不起的.

這一點謝慎深有感觸,當初大哥謝方為了讓他能夠進學不惜去扛大包賣苦力,可見供養一個讀書人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謝慎會盡全力使得上學的開銷降低,讓他們能夠把心思都放在讀書上.

搞定這一切,謝慎只用幾日的工夫,也算是效率很高了.

開設學堂屬于私人行為也算善舉,但有一環卻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那就是吳縣令.

吳縣令再怎麼說也是余姚的父母官,如果謝慎繞開他直接開設學堂吳縣令心中肯定會不舒服.

而且謝慎請的教習還是鄭訓導,那可是有大明官職編制的.

准確的說吳縣令和鄭訓導還是上下級關系,雖然不是直屬但上級就是上級.

吳縣令如果不爽想要借故敲打,完全可以拿鄭訓導開刀,畢竟鄭訓導也可以算公然攬私活了.

故而謝慎在租下宅院後便徑直朝縣衙而去.

縣衙前的衙役早已和謝慎相熟,當即把謝慎讓了進去.

少年跟著衙役一路穿堂過院來到後衙,詢問縣尊最近可是公務纏身?"

衙役奇道:"謝小相公怎麼知道?"

謝慎淡淡道:"這不奇怪,平日都是你先去稟報,再帶我去見縣尊,今天卻是直接把我引入後衙,應該是怕兩次稟報惹惱了縣尊吧."

"謝小相公真乃文曲星也,不過這也只有您能不經稟報先進縣衙,這是縣尊大老爺特地囑咐過得.若是換了旁人,小的便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也不敢放進來."

謝慎對衙役的恭維不置可否,人得有自知之明,他在吳縣令心目中的地位絕對沒有到如此地步.


卻說衙役前腳進到屋內稟報了吳縣令,謝慎後腳便跟了進去.

只見烏木書案上堆積了小山一般的文書,還有一些狀子散落在角落里.

吳縣令就被如此多的文書"埋著",面容十分憔悴.

謝慎思考了一番措辭,卻是一步上前道:"學生拜見縣尊!"

吳縣令擺了擺手道:"謝賢生來了,坐吧!"

謝慎也不推辭便坐在榆木南官帽椅上.

憑借他對吳縣令的了解,這位是不太喜歡事必躬親的.

縣衙其實就是一個微縮版的朝廷,六房對應六部,具體事物完全可以交給底下的吏員來做.縣令只需要把好關,在一些大事上決斷即可.

但余姚的情況有些特殊,這里的讀書人太多,故而糾紛也會多.

如果僅僅是農戶間的糾紛,多是涉及錢財,吳縣令也是懶得理會.

若是讀書人間起了糾紛一般都是涉及名聲的.

這就不好打發下面的人去做了,不然有敷衍之嫌.

對于一個縣令來說,除了要搞好上下級關系最重要的便是和本地鄉紳一條心.

這關系到三年任期內縣令能否出政績,出怎樣的政績.

而鄉紳名流一般又都是讀書人,多數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舉人老爺,秀才相公.

吳縣令雖然是三甲進士出身,但面對這些讀書人也不能呼來喝去逞官威.不然若是這些鄉紳聯名彈劾吳縣令,吳縣令能否安穩度過任期都是一個問題.

故而便是這些文書狀子再惱人,吳縣令也得一本本的看過去.

謝慎自然清楚其中道理,這才沒有貿然發問.

吳縣令也沒有在這些事情上抱怨的意思,只輕聲道:"謝賢生求見本縣所謂何事啊?"

謝慎沖吳縣令拱手一禮道:"學生此來是有事相求,還請縣尊允准."

哦?

吳縣令頓時來了興趣.

在他印象中,謝慎是一個極為有才華的年輕人.這種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自命清高.謝慎雖然極力克制但多多少少會表現出來一些.

這也沒什麼,畢竟是年輕人嘛.

吳縣令好奇的是,謝慎怎麼會突然放低身段來求他了.

"學生去沿海荒灘監督佃農修築堤壩,見一老翁哭訴生活艱險,這便起了建私塾,興教化的心思.唯有如此才能讓他們看到希望."

稍頓了頓,謝慎陡然話鋒一轉.

"縣尊自上任來著力興文教,學生實在敬佩,也想為家鄉父老做些事情.還請縣尊賜下一面手書牌匾,也好讓學生掛在私塾大門前,讓余姚讀書人都能感受到縣尊為朝廷教化人才之心."

吳縣令眼眸中閃過一絲喜色.

這便是說話的藝術了!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