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世道人心(四)



到了那時形勢比人強,再想把局勢翻過來就幾乎不可能了.

這邊傳旨的太監來到謝慎府上,謝慎自然惶恐的趕到院子中接旨.

老實講這是他來到大明朝後第一次下跪,很是不適應.

但一想到下跪是為了接旨,心中也就稍稍平衡了些.

接過聖旨後,那太監幽幽說道:"陛下還有一句口諭帶給你,叫你把海塗種植棉花的要義單獨寫一份奏疏叫咱家帶回宮去,陛下要命內閣根據這奏疏陳寫一份文書,再發邸報命各東南沿海州縣在灘塗廣而種植."

謝慎聽的一楞,這算是哪般,大明天子要跟他搶海塗種棉的專利了?

唉,世道人心啊!

弘治天子在謝慎心中的偉岸形象崩塌了,少年的心在滴血!

謝慎要吶喊,謝慎要控訴......

但是向誰控訴呢?這次管他要海塗棉花種植技術的可是全天下最尊貴的男人,難不成謝慎還能一氣之下跑到京師去向天子哭訴?亦或者是在奏疏中和天子討價還價?

弘治天子雖然是聖明君王,可那也是君王.

君威難測,君恩亦難測.

弘治皇帝心里究竟如何想謝慎並不知道,故而他不想去做盲目的嘗試.

怪不得弘治皇帝決斷如此雷厲,原來是存了這個心思......

那太監見謝慎默認不語,便咳嗽道:"怎麼,謝小相公有難處?"

謝慎連連搖頭道:"沒有難處,絕對沒有難處.小生這便去寫."

謝慎十分無奈的返回書房將奏疏趕出,確認言語無誤後便十分肉疼的交給了那傳旨太監.

欺君可是要掉腦袋的,謝慎可不想挑戰弘治這位仁君的底線,還是從了吧.

"咱家還要去別處傳旨,謝小相公不必送了."

那傳旨太監一推手示意謝慎不必再跟,大搖大擺的去了.

謝慎這才反應過來王守文,謝丕也有功勞,那太監應該是去二人府上傳旨了.

不知道二人聽到恩旨後會作何感想?

謝慎把恩旨收好供奉在香案上,思忖著接下來的打算.

海塗種植棉花的技術一旦推廣開來謝慎在余姚的棉花種植便沒有了優勢.

依據謝慎的判斷凡是掙錢的買賣朝廷多會插上一腳.

譬如鹽運使的設置,譬如織造局的創立.

所謂與民爭利竟然已經到了這種地步.

雖然眼下只是在東南沿海灘塗推廣,但謝慎相信假以時日朝廷一定會設置相應的機構來統辦棉花種植采摘等事務.

那麼何不在弘治天子作出決定前就提出這個建議呢?

以他海塗種棉首提者的身份也許還會撈得個一官半職.

既然事情的進展已經不受謝慎的控制,謝慎所能做的也只有盡量讓它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還好那傳旨的太監離開了沒多久,謝慎連忙奔向好友王守文的家中.

果不其然,此刻傳旨太監剛剛把聖旨念完,見謝慎急切趕來頗是驚訝的問道:"謝小相公怎麼來了?"


謝慎訕訕一笑道:"方才小生所寫奏疏漏掉了一條,特地趕來補上."

那太監翻了一記白眼,險些暈死過去.這謝慎看起來倒是少年老成,怎麼會在寫奏疏這種事上犯錯.

他傳了這麼多次聖旨,可還沒見過哪個大臣像謝慎這般.

呃,不過謝慎好像也確實不是官身,也算是情有可原吧.

情有可原歸情有可原,但要在呈遞天子的奏疏上胡亂塗改卻是不行的.事關重大,他又不能阻止謝慎增添內容,只得道:"不妨謝小相公重新寫一份奏疏交于咱家."

謝慎連連點頭道:"如此甚好!"

謝慎這便去到王守文的書房要來筆墨,重新寫了一份奏疏.

這份奏疏中謝慎直言棉花種植的難處,建議天子創立類似于織造局的朝廷直屬衙門.

其中巨大的利益弘治天子一看便知,勢必對謝慎欣賞有加.

這件事後謝慎在弘治皇帝心目中的印象也將從神童升級成可以重點培養的儒生.

故而即便謝慎沒有從這封奏疏中得到面上的好處,也會在天子心目中留下位置,不算太虧了.

謝慎將奏疏鄭重遞給了傳旨太監,心口懸著的一塊石頭才算落地.

唉,都道伴君如伴虎,他這才和天子打了一次交道,就明白了這句話的深意.

天子乃九五之尊,坐北朝南垂拱而治,其心思哪里是一般人能忖度猜透的.

正是安全感的缺失和不確定性讓臣子覺得君威難測.

唉,科舉和做官比起來還是小兒科了些.

等將來步入官場,侍奉天子左右那才是避不開的狂風暴雨,躲不掉的明槍暗箭.

那傳旨太監傳完旨意揚長而去,望著馬蹄揚起的滾滾黃塵,謝慎苦笑道:"守文兄,人算不如天算啊."

王守文亦是一臉無奈:"天注定的事情,慎賢弟便不要太在意了."

二人相視一笑,卻是准備約了謝丕一起吃酒澆愁.

......

......

閑話不提,卻說傳旨的太監返回京師後便將謝慎寫好的奏疏帶回宮中呈遞到天子駕前,弘治天子看過奏章後沉默良久,最終召來了內閣首輔徐溥,次輔劉健商議此事.

君臣談論至深夜,最終仍然沒有得出一個結論.

弘治皇帝的意思是開辦一個類似于織造局的機構監督總領東南各地棉花種植,但是首輔徐溥和次輔劉健都極力反對.

最終弘治皇帝也只得悻悻然的決定擇時再議.

明君不是那麼好當的,既要懂得納諫又要有乾綱獨斷的氣魄,分寸的拿捏尤為重要.

如果當今內閣的首輔還是先帝成化爺留下的老臣劉吉,那弘治皇帝不會有任何的猶豫,可如今內閣中都是能臣干臣,當君臣意見出現分歧時弘治皇帝也不好過于獨斷,只好擇時再議.

當明君難,當一個忠臣環繞的明君更難.

不過為了大明國運昌盛弘治皇帝不介意作出一些小小的犧牲.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這一點即便尊貴如天子也不能改變.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