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賺錢啦



谷大用是什麼人?那可是將來在正德朝呼風喚雨的八虎之一,是讓人聞風喪膽的西廠提督.

他說的話自然有參考價值.

作為侍奉東宮的太監,谷大用和劉謹無疑是最得小太子信賴的人.從目前來看,谷大用甚至更勝一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謝慎與谷大用結交便是為了長遠計.

大明的政治制度決定了要想混到頂層,當上內閣首輔沒有內監的助力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講,即便真有不與太監合作做到宰輔之位的,其政治理念也很難貫徹執行.

票擬批紅是大明朝廷的獨特產物,缺一不可.

故而一旦內閣和司禮監起了矛盾,那絕對是火星撞地球的.

謝慎對谷大用拱手致謝,出宮返回府中.

這一次入宮不但在天子面前有所表現,還贏得了小太子信賴,實在是十分劃算.

回到府中,在水芸的服侍下換掉朝服謝慎便閉目養神了起來.

目前的形勢大好,李廣倒台張鶴齡束手,朝中奸佞一時群龍無首.

加之弘治皇帝在地震後深刻反省,將懈怠情緒一掃而空,理政之勤甚至比登基之初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看內閣,端是老中結合,有徐溥,劉健這樣的台柱子,也有李東陽,謝遷這樣的少壯派.

唯一有些可惜的是沒有青年人才儲備.

這也是特定曆史時代決定的,如果出一個二十來歲的閣老,朝中袞袞諸公還不得罵聲連連.

故而該熬的資曆還是得熬的.雖然謝慎簡在帝心,又深得東宮器重,但如果做不到一定位置,想要入閣難度還是很大的.

四品僉都禦史不算低,再往上便是副都禦使和都禦史了.

如果能夠做到都禦史,那也算是與六部尚書齊名的部院大員了.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做到禮部侍郎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這幾乎是入閣前的標配職位,只要做到這層,再入閣就是水到渠成.

要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不入閣不當閣老是不可能的.

當然即便強勢如張江陵也沒有完整的完成改革,所以政治這個東西真是說不准.

水芸一邊替謝慎揉肩一邊道:"老爺,濟盛昌的分紅已經送到了,一共是十萬兩銀子."

"咳......"

饒是謝慎定力十足,聽到這個數字也著實一驚.

三萬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便是主政牧民三年,地方孝敬加起來也不過十萬兩.而濟盛昌半年的分紅就有十萬兩,這暴利簡直是可怕.

謝慎雖然知道放貸來錢快,卻不曾想會這麼快.果然明末晉商崛起是有道理的.

弘治正德時期白銀還沒有大規模流入,故而購買力還是很強的.一兩白銀差不多能夠購買一石米,到了萬曆時期白銀貶值,但一兩二錢銀子也可以買一石米了.

京師地價貴,但在謝慎老家余姚,二兩銀子就能買一畝水田.臨街最好的商鋪也不過五十兩銀子.

十萬兩銀子,這真是幾輩子也花不完啊.

"這麼多銀子......"


謝慎思忖著這些銀子該如何花.照理說,最賺錢的行當便是販賣絲綢.開家綢緞鋪嗎?不,這也太不符合謝慎現在的身份了.

不過如果能將皇室絲綢采買生意攬到手倒是著實不錯.

這件事著實有利可圖,謝慎便想著要不要和鄧太監商議一二.

鄧原如今貴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對這些宮廷采買的事宜還是有話語權的.

松江的棉布,蘇州的絲綢,湖廣的米糧,這三樣都是大明最著名的東西.

棉布這一塊謝慎想要接手並不難,因為棉花種植已經牢牢被他把控在手中,生產資料得到了控制,再想制作成品便有了充足的底氣.

在原本曆史中,直到嘉靖年間朝廷改稻為桑在浙省南直隸大規模種植桑樹導致糧食大規模減產才導致浙省,南直隸糧食需要從湖廣調運.大明也正式從江南熟天下足變成湖廣熟天下足.

而在弘治朝,江南仍是產糧區.雖然謝慎在浙省大規模推廣棉花種植,可那是灘塗種植不占原本耕地,糧食的產量不會受到影響.

不過謝慎卻是不想搞什麼米行的.

糧價比起布價,絲綢價格實在是不夠看.要做就做最賺錢的行當,斷然沒有理由和和錢過不去.

要想和皇室絲綢采買搭邊需要許多運作,這個急不來.

但經營棉布生意卻不需要太多這方面的考量.

棉布用的最多的是尋常百姓,這也是一塊大蛋糕,只要切的好了端是能狠狠賺上一筆.

想到這里,謝慎沖水芸道:"你也歇一會,幫我把虎兒叫來."

水芸點了點頭出了屋子把陳虎兒叫來,謝慎沖陳虎兒沉聲道:"你去街上打聽一下京師中有名的布行,然後問問行情."

陳虎兒啞然道:"老爺,你要買布嗎?現在布價不貴,買了正合適."

謝慎白了他一眼笑罵道:"叫你去你就去,哪里那麼多話."

陳虎兒撓了撓頭,嘿然笑道:"小的這便去."

陳虎兒走後,謝慎便起身朝屋外走去.

水芸皺眉道:"老爺怎麼又要出去."

謝慎擺手道:"我去一趟王大人府中,晚點回來."

王華府中,老爺子王華正自和長子王守仁閑談,聽得謝慎來了便叫管家把他請進來.

謝慎一進到廳中見王華老爺子和王守仁都在,便紛紛禮道:"見過老大人,陽明兄."

王華嗯了一聲,王守仁卻是連連搖頭:"愚兄可當不得這一禮,謹修現在是朝廷四品大員,愚兄不過是一失意舉子,實在是天壤之別."

謝慎愣了愣不知該如何接話.

要說王陽明也是夠慘.原本曆史中他就考了三次會試才中進士.

如今大比已過兩次,明年就是會試的年份,王陽明若是再不中估計就該對科舉心灰意冷了.

謝慎安慰道:"以陽明兄的學識,明年大比定會連捷,登皇榜入翰林."

王守仁無奈笑道:"謹修真會說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