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訓學



李言聞卻是笑了笑道:"恐怕某再返回余姚時,四明兄已經在內閣票擬奏疏了.四明兄不比我們這些江湖閑人,是大明朝的頂梁柱啊."

謝慎被他說的面頰通紅,連連擺手道:"哪里哪里,月池你說笑了.愚兄不過是在內閣給西涯公和木齋公打下手罷了."

"哈哈,咱們明人不說暗話,李閣老和謝次輔一把年紀了,還能干多久?將來這內閣首輔的位置還不是四明你的?屆時你可就是執宰天下的第一廷臣了."

謝慎作了一個噤聲的動作,蹙眉道:"月池休要開玩笑了."

李言聞聳了聳肩道:"四明兄怕什麼?難道這高牆外還能有錦衣衛的番子嗎?"

謝慎啞然失笑道:"這可說不好,廠衛凶猛,難保就有人盯著謝某呢.月池不想看我跌的灰頭土臉,便拘著點.有些話知道就好,可別說出來."

"四明兄你還說沒有當首輔的心意,真是...咳咳."

謝慎白了他一眼道:"你不說話沒人當你是啞巴."

"這便煩我了?"

李言聞難得的開起了玩笑:"看來四明兄是要過河拆橋咯."

二人笑鬧了一陣,終于還是到了分別的時刻.

沒有長亭古道,沒有酒宴賓客.

君子之交淡如水.

既然是好友,那分別時便沒有必要搞那些花哨的東西,念在心中即可.

送別了李言聞,謝慎便應紹興知府裴瀬,余姚縣令張謙知的邀請前往余姚縣學給生員們訓學.

在府,縣兩級官吏近百人的簇擁下,謝慎來到縣學前.

縣學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沒有變化,變化的唯有人.

十余年前,謝慎便是在這里讀書准備鄉試.

十余年後,又有一批新的生員步入縣學,個個摩拳擦掌躊躇滿志.

縣學大門打開,謝慎在左右簇擁下進入學宮,步入縣學明倫堂.

堂中諸生紛紛肅然而立,望著這位年紀輕輕的內閣大學士.

科舉就是一條朝廷開給讀書人的上升通道,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順著這條道路扶搖直上,改變一人乃至一族的命運.

誰不想錦衣玉食,紅袖添香?誰不想光宗耀祖,蔭庇子孫?

在大明朝,要想獲得這些只能做官!

故而當謝慎出現在他們面前時,諸生都用一種豔羨的目光看著這位年輕的閣臣.

大明朝立國百余年來,出過無數名臣閣老.卻從沒有一個人能夠二十余歲就被加封大學士的頭銜.

小謝閣老是余姚的驕傲,是紹興府的驕傲.

他們要以小謝閣老為榜樣,將來也來個'金榜題名瓊林宴,十里禦街跨馬行’!

"聽說了嗎,小閣老被陛下禦賜了一件大紅蟒袍呢."

"什麼,竟然有這等事?這蟒袍滿朝公卿一共也沒多少人能穿戴吧?"

"嘿嘿,算上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一共也就是四五位,至于廷臣,除了咱們小閣老就是首輔和次輔了."

雖然謝遷也是余姚人,身份更為尊貴,但縣學生員們顯然對小閣老謝慎更為傾慕.

道理也很簡單,謝遷出自書香世家,而謝慎是寒門子弟.

兩者的社會地位不同,擁泵的數量自然也不同.


在江南各地,出身書香世家的讀書人畢竟是少數,多數人還是普通農家子弟.

當然這指的是廣泛意義上的讀書人,真要論精英還是世家子弟占了大多數.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書香世家壟斷了太多的優質資源,寒門子弟想要靠勤奮抵消這些優勢太難了.

故而謝慎的成功在眾多寒門子眼中儼然就是一個神跡.他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逆襲世家公子的希望!

謝慎當然沒有聽到明倫堂中諸生的竊竊私語,他盡興的訓學著.還別說,這種居高臨下,教誨眾生的感覺太他娘的爽了!

作為一個成功者,自然是可以煲一煲雞湯的.畢竟在眾人眼中,成功者說什麼都是有道理的.

謝慎訓完話後,紹興知府裴瀬趕忙總結了一番.至于縣令張謙知,仍然如同擺設一樣呆立在旁.

沒辦法,誰叫在這明倫堂中,他的品級最低呢.

謝慎咳嗽了一聲,算是遞出了信號.

裴瀬立刻心領神會,吩咐左右侍候小閣老離開了縣學.

在此之前,謝慎手書了一份墨寶,上書自強不息四字,贈予余姚縣學.

這四個字是他的人生寫照,他也希望同鄉後輩能夠以此為信條不斷奮斗.

人生就是一個爭的過程,只有爭過才不後悔.

從縣學離開,謝慎便徑直返回府中.

兄長的病情已經大為好轉,不但可以下床走動,甚至可以在院子中打打拳.

李言聞離開時交代過,只要別"用氣過多"就無大礙.

謝慎換了便袍,正想和大兄閑聊幾句.便有門官來報,說紹興知府裴瀬求見.

謝慎心道這裴瀬真是沒有眼力見,這種時候找上門來是什麼意思?

但謝慎思忖了片刻,還是決定見一見裴瀬,萬一真有什麼緊要的事情呢.

他先命門官將裴知府引到偏廳,繼而換了身墨藍色直裰緩步前去.

謝慎一進偏廳,坐著飲茶的裴知府立刻站了起來,恭敬道:"下官拜見小閣老."

謝慎擺了擺手道:"裴知府不必多禮,坐吧."

說完他一撩袍衫下擺,當先坐了下來.

裴瀬猶豫了片刻,還是跟著入座.

"卑職此番來拜會小閣老,實在是有難言之隱."

"哦?"見裴瀬一臉愁容,不似說謊,謝慎遂沉聲道:"裴知府不妨直說."

"自陛下降旨五口通商,余姚便正式開埠.這本是好事,可甯波府奉化縣位置更好,余姚比將不過啊."

謝慎心中了悟,原來裴瀬是為這事來的.

當初謝慎上書請開海禁,弘治皇帝欽點了五地以通海商,其中便有紹興府余姚縣,甯波府奉化縣.

二地本就相聚不遠,自然競爭激烈.

雖然在兩處設立的海經局都是對浙省巡撫負責,沒有什麼分別,但對紹興知府和甯波知府來說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