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廷推角力



謝慎回京不久,就投身到繁忙的政務中去.

若論這世上的苦差事,當值內閣絕對可以排到前三.

皇帝老子無心政事,如山的奏疏便都堆積到了內閣.

內閣之中,李東陽和謝遷是大佬,自然不能太累著,謝慎理所當然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是人都有脾氣,當看到有不少奏疏是抨擊新政的,謝慎自然是不悅的.

這些官紳還真是自私到了一種境界,能夠把本不占理的事情說的冠冕堂皇.

更讓謝慎失望的是,謝遷似乎在這件事上態度也十分曖昧.

真正支持他的人只有李東陽.

當然,只要謝遷能夠保持中立,不要公然跳出來和謝慎唱反調他就很滿意了.

眼下當務之急是為王守仁爭取這個華亭縣縣令.

不過,這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換作是一般的縣令,以謝慎內閣大學士的身份,要想力保一人出任還是很輕松的.何況王守仁本身的資質並不差,在官紳圈子里口碑很好,簡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可華亭縣是新政試點所在,無數雙眼睛盯著,無數人惦記著,推舉王守仁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在天子的示意下,大小九卿,內閣三位大學士進行了一次廷推,推舉的便是這新任華亭縣縣令.

為了一七品縣令勞煩大小九卿,內閣大學士推舉討論,這在大明曆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李東陽作為首輔,理所當然的主持此次廷推.

眾人皆明白此次推舉的重要性,故而也無需多說.

李首輔直接叫諸位大員將人選寫在竹簽子上,再遞送到值房的方案上,由書吏進行統計.

在廷推之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便是吏部尚書,也只有一票的權力.

謝慎為了此次廷推可謂是費盡心力,提前游說了數人,只是不知道這些人會不會臨時變卦.

短短一盞茶的工夫在謝慎看來卻如漫漫長夜般難熬.

等到所有人將人名寫好把竹簽子遞送到方案上,謝慎直是屏住了呼吸.

書吏數簽子統計人選的過程謝慎索性選擇與李東陽閑聊.直到書吏將所有簽子統計完,他才正色朝方案望去.

"計數最多的是,兵部職方司主事王守仁."

此話一出,謝慎總算長出了一口氣.

他采取的策略是拉攏九卿,因為相較于六部堂官,這些官員的地位和謝慎相差較大,更容易曉之以理.

最重要的是,九卿和各部尚書,侍郎都只有一票的權力.游說九卿顯然更有性價比.

對王守仁來說,這次外放絕不是一件壞事.

他雖然現在掛著的名頭是兵部職方司主事,是個六品官,但實際上因為不被天子所喜,並沒有什麼實權.

王守仁也是個倔脾氣的,索性便稱病不去兵部坐班.

這樣的六品京官當得甚是窩氣,還不如外放到華亭縣,為謝慎的新政出出力.


若是王守仁能夠在華亭縣令任上做出政績來,絕對會讓天子對他的印象大為改觀,或許王守仁的整個仕途都會因此發生改變.

沒辦法,在大明朝做不到簡在帝心,就不可能官運亨通.在這點上,王守仁有先天的缺陷.

這個時候被"打發"到華亭縣做知縣,或許是在挽救他的仕途.

如果此次廷推的是六部尚書,侍郎,亦或者是都察院都禦使,通政使司通政使這樣的高官,眾人勢必要再就結果相爭一番.

可是今日廷推的畢竟只是一個區區七品縣令.在場的都是大明朝的股肱重臣,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還是拉不下這個臉的.

廷推的全過程都有書吏官記錄,在將結果寫明後第一時間遞送到豹房之中,呈由天子禦覽.

只要天子同意了這個廷推結果,便有了法律效益,新任華亭縣令就可以走馬上任了.

謝慎對正德皇帝那塊倒是絲毫不擔心.

皇帝本就厭惡王守仁,劉瑾專權時王守仁差點因此被貶出京.

最後雖然由于謝慎的力保,讓他留在京中,但卻是沒有任何實權.

如今有機會把王守仁打發出京,眼不見心不煩,正德皇帝自然是願意看到的.

至于這背後的博弈與厲害關系,卻不是這位天子會考慮的.

沒辦法,誰讓謝慎就趕上了這麼一個率性而為的荒唐天子呢.

廷推結束,六部九卿相繼散去.

李東陽卻是欣慰的點了點頭道:"有王主事去松江,老夫也是放心了."

謝慎感激的沖李東陽一拱手道:"若是沒有西涯公相助,恐怕守仁兄很難勝出."

他游說的官員總共只有五位,最後投王守仁的卻有七票,多出的兩票一定是有人相助.

謝慎打算推舉王守仁的事只對李東陽,謝遷說過.

謝遷在這件事上態度曖昧,雖然不至于和謝慎唱反調,但指望他出力氣幫忙似乎也不現實.故而謝慎可以肯定,暗中助力的一定就是首輔李東陽.

李東陽捋了捋胡須道:"有些事老夫都不敢去做,但四明你敢做.若是老夫再不肯出點力氣,還有什麼顏面自居于這內閣."

"西涯公言重了.若是此次守仁兄的松江之行順利,那我大明便到了中興之時了."

對于新政,謝慎是十分期待的.

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王守仁能夠在華亭縣就土地和商稅問題改成什麼樣子.

李東陽微微頜首道:"希望如此吧.有時老夫也在想為什麼大明朝天子英明,吏治清明,國庫卻並不豐盈.老夫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了四明上的那封奏疏,便是恍然大悟."

謝慎面頰登時一紅.

"西涯公,某也是想要替大明,替陛下做些實事,當不得西涯公如此誇獎."

李東陽搖了搖頭道:"大明就需要四明這樣的人,若是都像老夫一樣錘錘補補過日子,那也只是飲鴆止渴罷了."

稍頓了頓,他繼續道:"但四明你也要記住,大明這艘船的掌舵人始終是陛下,決定方向的只有他老人家.在這一點上,你可不要犯糊塗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