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謝遷致仕 【4000字二合一大章】



這麼看來皇帝陛下還是能夠做到人盡其用的嘛.這可是衡量明君與否的一項重要標准.畢竟沒有人會要求天子必須做到事必躬親.大明帝國這麼大,朱厚照即便想管也不可能管的過來.

有這麼多朝廷重臣代替他治理天下,他放著不用才是真的愚蠢.

唐寅雖然不適合決斷大事,但鬼點子確實不少,又精通吃喝之道,擔任鴻臚少卿主管朝覲使臣接待再合適不過了.

天子之言自然是金科玉律,聖旨一降下唐寅便被授予翰林修撰.

謝慎相信只要唐修撰自己別作死,曆練個最多一年就能高升鴻臚少卿,走向人生巔峰.

當然眼下鴻臚少卿還是趙吉,羅德里格斯的吃穿用度都由他負責.

皇帝陛下允准羅德里格斯留在大明學習文化,趙吉自然得上些心思.他請來幾位大儒給羅德里格斯上課,可佛郎機人似乎對儒家文化並不怎麼感興趣,在大儒講課的時候幾次睡著.

要不是礙著趙少卿的面子,這大儒恐怕早就拂袖離去了.

趙吉一下子犯了難,您老人家不是說好了要學習大明文化的嗎?怎麼不好好求學反而睡起大覺了呢?這樣一來皇帝陛下若是問起他該如何作答?

難道他理解錯了?這佛郎機人想要學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佛家,道家?

可傳播佛家,道家文化也不是趙吉分內的事啊.

正當趙少卿猶豫不決之時,羅德里格斯主動表態,希望學習燒瓷技術和絲綢織造.

趙吉恍然大悟,原來羅德里格斯打著學習大明文化的幌子,實則希望能夠留下來偷學技藝.

大明的燒瓷技術和絲綢織造水平那可是歐洲人望塵莫及的.

羅德里格斯想要把這些技術學會,這樣回到歐洲便可以自己開廠辦廠進行生產.

哪怕他生產的只有大明絲綢,瓷器的六七分水准,也足可以賺的盆滿缽滿了.

最重要的是產量由他控制,可以實現壟斷,想想都可怕.

這麼重要的事情趙少卿自然不敢擅自做主,他將事情原委寫入奏疏呈遞給天子禦覽.

朱厚照看過奏疏後並不覺得有何不妥,便將奏疏打到內閣,叫閣臣們商討.

此時顧鼎臣還未入閣,內閣只有李東陽謝慎二人.

李首輔沉吟了片刻道:"四明啊,你覺得這佛郎機人此舉如何?"

謝慎沖李東陽拱了拱手朗聲道:"西涯公,謝某以為萬萬不可教授佛郎機人織造絲綢和燒瓷的技術?"

"哦?說說看."

李東陽饒有興致的捋了捋胡須問道.

"西涯公想啊,這佛郎機人學習燒瓷和織綢是為了什麼?"

"自然是回去辦廠."

"這便是了.可西涯公也知道不管是燒瓷還是織綢都是一門手藝活,匠人的手工能力直接決定了綢布,瓷器的質量."

稍頓了頓謝慎接道:"也就是說,即便羅德里格斯學會了這些,也不可能做出精美的大明瓷器,絲綢來,充其量最多是一些次品.但羅德里格斯一定會把這些次品當作大明生產的精品來賣從而牟取暴利.這樣一來會很大影響我大明絲綢,瓷器的聲譽,不利于海貿啊."

"嗯."


李東陽沉吟了片刻,點頭道:"四明說的不錯,一定不能影響海貿."

放在幾年前李東陽一定不會把海貿看的如此重.

畢竟大明正德朝以前,所謂貿易就是勘合貿易,也就是朝覲貿易,無論是體量規模還是頻次都無法與真正的貿易相比.

其目的也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宣揚大明天威.

到了五口通商,打開海禁,一切都不一樣了.

大明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海貿,每年光是海貿稅收就有將近一百萬兩,這可是全年歲入的一半,解決了朝廷錢荒的大問題.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李東陽執掌內閣這麼多年,自然明白大明國庫盈余不多,而花錢的地方則是無數.

西北的吐魯番人,漠北的韃靼人,西南的土司,東南的倭寇都不安分.這些地方的駐軍將耗費巨額錢餉,大明朝廷有時不得不要求當地自籌一部分.

但有了海貿後這一情況便不會發生了,朝廷有足夠的銀錢撥付給各地駐軍,讓他們能夠安安心心的保家衛國.

故而現在謝慎說海貿稅收有可能會因為羅德里格斯學習燒瓷,織綢技術受到沖擊,李東陽是很警惕的.

"但此人如此說了,若是我們一再敷衍恐怕也不妥吧?"

這便是李東陽為難的地方了.大明是天朝上國,這麼和佛郎機人耍心眼確實不怎麼好看.

但稅收又是明廷實打實的利益,絕不能動,真是令人糾結啊.

"西涯公不必擔心,謝某已有對策."

謝慎笑了笑道:"他羅德里格斯不是想要學習技藝嗎,可以讓他學.但不是讓他學習織綢燒瓷,而是讓他學習種茶炒茶."

李東陽愣了一愣,隨即大喜.

"四明啊,真有你的!"

茶葉也是大明的代表物,番國使臣每次來都會購置大量的茶葉,足以見得茶葉在番國很受歡迎.羅德里格斯學習種茶炒茶不一樣是學習技藝嗎?其區別是茶葉對氣候,水土的要求很高.離開了西湖的龍井還是龍井嗎?離開了四明山的余姚仙茗還是余姚仙茗嗎?

便是那佛郎機人能夠參悟種茶的精髓,但也不可能在歐洲找到和西湖,四明山一代氣候水土完全相同的地方.便是種植茶樹,他也不能炒出好茶來.

這可蒙蔽欺騙不了歐洲百姓了,瓷器,絲綢這種東西你還可以借口說是燒制,織造批次問題,質量參差不齊.茶葉可是不會受到這些影響,一方水土下的茶葉口味幾乎不會出現大的波動.

那便只有一個解釋,這茶葉不是大明產的而是羅德里格斯自己種植的.

如此一來羅德里格斯想要偷梁換柱,借用大明產出名義賺取暴利就不可能了,他不得不乖乖的來到大明海貿,明廷的稅收也就不會受到影響.

......

......

李東陽是越發佩服謝慎了.

真不知道謝慎的腦子究竟是什麼做的,怎麼什麼都能分析的頭頭是道?

"而且我們也沒有虧待羅德里格斯嘛.畢竟茶葉也是我大明的瑰寶."

謝慎雙手一攤道:"西涯公覺得呢?"

"嗯."


李東陽捋著胡須,滿意的點了點頭.

"那便依四明的意思票擬了."

朱厚照對李東陽還是很敬重的.只要是李閣老票擬的奏疏,沒有大的問題他是不會駁回的.

李東陽突然想起什麼事,一拍腦袋道:"老夫這記性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于喬已經決定在明日離京了,今晚老夫要設宴為于喬踐行,四明若是沒事也一並去吧?"

"這麼急?木齋公便不能再待幾日?"

謝慎感到十分驚訝.謝遷難道真的在京師待夠了?

"老夫也勸過他,只是于喬心意已決,老夫再強留也沒甚意思."

"嗯,我自當去替木齋公踐行."

李東陽見謝慎情緒低落,打趣道:"四明啊,你可要大氣一些.走了謝于喬,還有謝余姚嘛."

謝慎啞然失笑道:"讓老大人見笑了."

顧鼎臣已經被朱厚照欽定入閣,之所以還沒有完成正式手續是因為謝遷還沒有離開京師.

皇帝陛下這是在為謝遷考慮啊.要是這個時候顧鼎臣入閣,新人換舊人,謝遷那里必定會形成很大的反差,情緒可能會有影響.

雖然謝遷自己不計較這些,但天子卻計較.

這便是跟著朱厚照干的好處,這是一個念舊情的君王,在他身上絕不會出現狡兔死走狗烹的情況.

內閣坐班結束後李東陽便和謝慎一起乘轎出宮前往首輔府邸.

踐行宴是在李東陽的府邸,畢竟有資格為當朝次輔踐行的也只有李東陽這個老人了.

李東陽與謝慎抵達府邸時六部正印堂官,都察院左右都禦史,通政使司通政使,鴻臚寺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等官員都已經入席.

不知情的還以為這是有什麼緊急的情況發生,首輔大人召集群臣議事呢.不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東陽的號召力和謝遷的好人緣.

見首輔和小閣老來了,一並官員紛紛起身致意.

李東陽和謝慎沖他們微微一笑算是回禮.

又過了沒多久,謝遷的轎子停在了李東陽府邸外.

在管家的攙扶下謝遷一步一顫的走向宴席舉辦地--李宅後院.

"于喬來了!"

李東陽正在與謝慎談笑,見謝遷顫巍巍的朝他走來,忙不迭的起身迎去.

"于喬,你這身子可是大不如前了啊."

李東陽也有近一個月沒有見到謝遷了,想不到他的身體狀況又有惡化,真是到了不得不退的地步.

看到謝遷這副樣子,李東陽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他和謝遷是同一年入的閣,二人配合默契將大明朝廷的政務打理的井井有條.

在李東陽心目中謝遷不僅僅是同僚更是兄弟.現在這個好兄弟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隱退,李東陽不禁唏噓慨歎.


他在謝遷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他現在身子骨還算健朗,但年紀擺在那里若是有個大病大災也許便是謝遷這副模樣了.

難道非要等到謝遷這個樣子再致仕?還是急流勇退,在天子心中在同僚心中留下最美好的形象?

李東陽拉著謝遷坐定,清了清嗓子道:"諸位想必都知道,于喬已經上書致仕了,陛下也已准奏.明日于喬便要離開京師,從張家灣碼頭乘船返回余姚.老夫設下這席酒宴特地為于喬踐行.多謝諸位能夠赴宴."

眾人紛紛表示謝次輔的踐行宴是一定要參加的,他們都由衷的佩服謝次輔的為人云云.

謝遷舉起一只酒杯,有些哽咽道:"多謝諸位了.能與諸位一起在朝中共事,是某的榮幸.今後還望諸位能夠繼續勤勉政事,報效朝廷."

"木齋公,學生敬您一杯,感謝您這些年對學生的提攜,感謝您對大明做出的貢獻."

謝慎沖謝遷深施一禮,舉杯恭敬道.

他和謝遷之間因謝丕結緣,二人惺惺相惜為往年之交.眼下雖不說到了曲終人散的時候,但至少要暫時分別一段時間.這該盡的禮數還是要盡到的.

"四明,你有心了."

謝遷點了點頭,笑道:"老夫這一走,你肩上的擔子便又重了幾分.你可一定要挺住啊."

"木齋公請放心,學生一定為大明鞠躬盡瘁."

雖然是踐行宴,可謝慎不想搞得太傷感,便示意部院大佬們向謝遷敬酒,一時間眾人紛紛向謝遷舉杯祝福,場面氣氛十分熱烈.

其間還有歌女唱曲助興,謝遷在京師聽到家鄉的吳儂軟語,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啟程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當初劉健,謝遷,李東陽的內閣鐵三角現在只剩下李東陽一人.雖然有新人補上,但那種默契卻是不可能代替的.

曲終人散,謝遷正式與眾人告別,看著謝遷有些佝僂的背影,謝慎知道一個時代就要結束了.

翌日謝遷攜全家老小乘坐馬車正式離京.

馬車離開京師來到張家灣碼頭,謝遷一家便轉而乘船沿著京杭運河一路而下.

從京師到余姚若是不趕,要二十天至一個月.

謝遷自然樂得如此.一路上順帶著欣賞運河風景好不美哉.

官船所至之處,各府州縣的官員紛紛出城相迎,雖然只是在碼頭上聊表心意,但足以見得謝次輔在大明官員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及至謝遷返回家鄉紹興府余姚縣,更是受到了族人百姓官吏縉紳的熱烈歡迎.

余姚能有今天的地位,跟二謝的崛起分不開.

先是謝遷入閣,再是謝慎入閣,二人一起撐起了余姚的天,讓余姚所有讀書人都有了底氣,不會再遭到歧視欺負.

今日謝遷告老還鄉,作為受益者他們迎接謝遷難道不應該嗎?

對于余姚人來說,謝遷雖然致仕但屬于余姚的榮耀還在繼續,故而這一日沒有悲傷只有歡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