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官紳頑疾【4000字二合一大章】



人有時必須對自己狠點,何況這種生死攸關的時候.

濟南府乃至山東布政司的官員們用一桶桶冰水澆出了'傷風’,也暫且躲過了風頭.

當然,這只是暫時的.

錢嵐要的效果已經產生,這些貪官蛀蟲內部已經松動瓦解了.

林封雖然不是秦可望核心圈子的成員,但多少知道些內情.現在林封寫信向秦可望求助,秦老大人是幫還是不幫?

顯然,秦可望是不知道林封已經落馬被抓的,不然也不會如此糾結.現在擺在秦可望面前的問題是要不要救林封.

救的話風險很大,不救的話又會讓他的嫡系寒心.如果人人自危那就很難辦了.

秦可望真希望林封能夠一夜暴斃,這樣也就無從查起.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天子在泰安,有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派人去刺殺林封?這弄不好會被認為行刺君父的,那可是抄家滅族的罪名.

秦可望選擇按兵不動,打算看看事態究竟如何發展.

從目前來看,情況不能說好但也不算太糟.只要林封不被捕下獄,一切就都有的說.

但秦可望顯然高估了自己對于人心的掌控.除了按察使,濟南知府等絕對嫡系,其余官員或多或少都開始准備退路.

最明顯的,送給布政司衙門孝敬銀子的官員少了許多.

這是急著在撇清關系吶.

對此,秦可望並沒有什麼可說的.事已至此,求自保是正常的舉動.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證不主動露出破綻.

可惜沒過多久,這表面的平衡也被打破了.

秦可望的一名親信,濟南府同知蔡霖主動上奏疏檢舉山東布政司一眾官員貪墨,通倭.檢舉名單上足足列了六十多人.

蔡霖的這一舉動發生的十分突然,之前沒有任何的征兆.

當秦可望反應過來的時候奏疏已經遞送到天子禦前.

蔡霖顯然是早有准備,檢舉的奏疏中有秦可望貪墨賑災銀兩,與崔家及倭寇合作走私的詳細記錄.

如果說林封的檢舉只是打開一扇門的話,蔡霖的這封奏疏便是給秦可望等人定罪的證據.

當然蔡霖本身也不乾淨,但他為了將功折罪毫不猶豫的把秦可望等人給賣了,以希望能夠對他從輕發落.

這種死道友不死貧道的舉動雖然為盟友所惡,卻是讓錦衣衛們欣喜不已.

這下他們不用再拘束著,可以名正言順的前往濟南府拿人了.

泰安距離濟南府本就不遠,錦衣衛的緹騎們很快便來到濟南府將涉案官員提走,星夜返回泰安.

六十余名高官紛紛落馬,引起了山東布政司的大地震.

天子決定親審這些貪墨肥己,通倭叛國的人渣,謝慎勸說無果後也只得由著朱厚照去了.

這些官員中,朱厚照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山東布政使秦可望了.


單單看履曆,秦可望的履曆可謂十分漂亮.在地方任過大員,也在京師充任過要職.是堂堂二甲進士出身,作的一手好詩文.

但就是這樣一個履曆近乎完美的人,做出了貪墨賑災銀兩,私賣鹽引,通倭叛國的舉動.

最可笑的是,朱厚照還曾欽賜秦可望一面'股肱之臣’的牌匾,現在看來卻是赤裸裸的嘲諷.

君臣二人在大牢見面,隔著牢門卻是有太多要說的話.

但正因為要說的話太多,一時卻也無從說起.

事到如今,秦可望已經沒有什麼可遮掩的了.

朱厚照問一句他便答一句,不多不少,不疾不徐.

見秦可望如此心安理得,仿佛他所做的這些都是理所當然,朱厚照真想立刻從身旁的錦衣衛腰間抽出繡春刀來一刀砍向秦可望的脖子.

但是他不能.

雖然他是天子,雖然他手中握有執掌眾生的權力,但這些人還是要明正典刑,以警示後來人.

不然大明律就真的成為一紙空文了.

官商勾結是困擾大明的一個頑疾,山東布政司只是一個縮影罷了.

有秦可望就會有劉可望,吳可望.

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當務之急.

當然,在此之前,懲治這些貪官,劣紳亦很重要.

在秦可望招認後,朱厚照正式下旨,命錦衣衛批捕清河崔氏在內的通倭豪族.

比起官員來,涉案的豪族人員更多.

這些劣紳往往以家族為核心,與浪人武士合作大規模的走私海貿以此賺取暴利.

因為得到了官府的關照,走私活動持續了數年之久卻沒有得到禁止,對大明的統治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皇權不下縣,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這些看似美好的語言現在看來是那麼的諷刺.朱厚照便在想,為什麼一定要和士大夫分享權力呢?

分享的結果是什麼?是這些文人毫無底線好無節操的賣國行為.

或許在這些官員的心中,通倭與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賺的腰包滿滿.朝廷許以文官各種優待,給他們免除土地稅賦的權力,換來的卻是這樣的回報,換做是誰都要好好審視一番了.

朱厚照此時想起了謝慎提出的文官和軍人,匠人,商人分享權力的建議,覺得可以一試.

此前新政已經就某些方面提升了軍人,匠人,商人的地位.

雖然從現在來看,這三者的地位還是不能和文人相比,但總歸是在正確的道路上發展.

朱厚照覺得改革勢在必行了.此前他一直認為貪官蛀蟲賣國賊只是個例.但現在看來,這卻是因為文官制度本身的問題.

如果制度不改,便是把大明所有的貪官蛀蟲賣國賊殺個遍也是無濟于事的.因為總會有新人黑化頂上.

只有把官員的監督做到位,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此前朱厚照一直在逃避這個問題,認為祖先留下的制度不說完美但至少是夠用的.


但他現在幡然醒悟,這個制度就像一劑慢性毒藥,雖然不會立即致死,卻會讓人慢性死亡.

大明朝立國已經一百余年,如果再不下猛藥醫治,恐怕真的會走向滅亡.

治國容不得半點想當然,此先確實是他錯了.

針對這些官員,地主的處理倒是很簡單.按照大明律,這些人便是殺十遍都夠了.

朱厚照也不波及太廣,下旨將這些官員,地主斬首示眾.其妻兒流放發配至瓊州府,財產全部充歸國庫.

一時間泰安的菜市口血流成河,每日都有幾十人因為重罪而被斬首.

他們的腦袋被懸掛在城門上示眾,以此警示後人莫要重蹈覆轍.

至于檢舉有功的林封和蔡霖,則降罪一等,改斬首為流徙,但削官為民永不錄用,也算是對其罪行的懲治了.

......

......

好好的一次泰山封禪,弄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是朱厚照無論如何不願意看到的.

但這件事情本身又不能說是絕對的壞事.至少讓朱厚照認清了大明官場的弊病,堅定了扶持商人,匠人,軍人制衡文官的決心.

這其實是謝慎的終極目標.

只有讓朱厚照從心底里相信文官是大明朝的毒瘤,大明才有的救.

看看那些曆史上重科舉輕武將的朝代吧,有哪個不被外族打成了馬蜂窩.

唐朝原本是萬邦來朝的超級大國,自從武媚娘廢了關隴扶持寒人,軍隊的戰斗力便大減,成為了人見人欺的軟柿子.安史之亂只是積累矛盾的爆發,究其原因還是武人地位的喪失.

再看看自詡為經濟無可匹敵的宋朝,科舉制度登峰造極,文官徹底壓制武將,樞密院中幾乎沒有武將.

當兵的甚至要面上刺字,謂之賊配軍,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但宋朝的皇帝就是這麼對武將不信任,好不容易出了個狄青還被嚯嚯了.

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西夏,遼,金,蒙古任誰都可以踩宋朝一腳.經濟的強大有個屁用,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再有錢也是給敵國異族做嫁衣.

元朝是異族統治且略過.到了明朝,科舉又成了皇帝鉗制百姓的工具.到最後皇帝卻發現自己竟然控制不了這個工具,反而被工具牽著鼻子走.

明朝也是士大夫權力最高的一個朝代,皇帝往往無可奈何,這自然也是科舉的鍋.

明末的大變局多少與科舉制度也有關系.想出頭的人家都送孩子去讀書,就連軍戶家庭都會送一個孩子念書,期望能夠魚躍龍門徹底擺脫窘迫的生活狀態.

這種情況下,還會有多少人把精力放在培養孩子習武讀兵書上?

那些繼承軍戶身份繼續當兵的長子們也就得混且混,徹底成為了軍官的奴仆.

文不成文,武不似武,這種畸形的模式要想改變就必須得從根子上入手.

最簡單的,就是提升武將的地位,讓他們能夠看到希望.

當然,直接提拔武將的地位會讓統治者心中不安.故而謝慎采取的辦法是把武將摻和在匠人,商人中間一起提升地位,這樣天子就不會太多心了.

這一點很重要,君王若是不信任,改革隨時可能終止,帶來的反複陣痛其危害性比原本的慢性死亡還要大.

作為新政改革的掌舵人,謝慎必須拿捏好分寸絕不能讓改革出現一絲跑偏的可能,因為一旦跑偏很可能是任何人力難以拉回來的.


朱厚照放心放權給謝慎,謝慎就要當的起這份責任,完成好領導交給的任務.

從目前來看,山東的大案可以作為一個爆點加以利用.

最重要的就是削弱文官和地方縉紳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唯有如此,皇權才可能從緊閉的地方政治中摸進去,朝廷的政令才不至于名存實亡.

在政為官,致仕為紳.

這八個字基本可以概括文官和縉紳的關系.

那麼要想削弱聯系,還是得從科舉入手.

最重要的一條便是必須要廢除舉人,進士等有功名的讀書人免除稅賦這一條優待.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只要考中了舉人或者進士,無數族人來投獻土地,朝廷損失的稅賦有多少?

偏偏朝廷還不敢動,因為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動了,就會遭到無數文官的口誅筆伐.

謝慎決定來做這個惡人.

其實一開始並沒有這個規定,但文官們是一個極為擅長為自己集團謀取利益的群體,幾次討論後便把這個制度定了下來.

要想動文官集團的奶酪,便要從制度上做文章,指出有功名讀書人免賦稅是不合理的,再輔以天子的雷霆手腕才能讓文官集團閉嘴.

當然這一切需要一個切入點,這次山東的變故就很適合.

官員和縉紳狼狽為奸,蛇鼠一窩,貪銀兩,亂鹽法,通倭寇,名聲徹底臭了.

如此土豪劣紳憑什麼免除賦稅?

即使謝慎要做出妥協讓步,那也是只能官員在任時本人免稅,卸任後必須交稅,且要嚴查土地數量,發現有族人投獻的重罰之.

真的下定決心後操作起來其實是很容易的.畢竟一個官員名下的土地數量有限,出現幾千畝甚至上萬畝土地的可能性很低.

即便出身豪族,族中有上萬畝土地,那也是全族的,不可能歸在一個人名下.分到每一房那里能有幾百畝就不錯了,更不必說攤到個人頭上了.

這就需要對這些官員名下的土地進行長時間的跟蹤,如果出現暴漲就立刻調查,除非是大規模購入,不然基本就是投獻了.

嚴懲幾例殺雞儆猴後,就能起到震懾的效果,後來人再想效仿就得好好掂量一番了.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但謝慎等的起.他還很年輕,朱厚照也是春秋鼎盛.如果放在幾年前謝慎或許還會心存擔心,畢竟朱厚照無後.

萬一朱厚照哪天真的駕崩了,繼任者未必對他有好臉色.

但現在好了,朱厚照已經有了皇嗣,一切都在朝穩定的方向發展.

謝慎完全可以從小開始培養小皇子,向他灌輸自己的價值觀,就像對朱厚照做的那樣.

信任感這種東西確實是需要慢慢培養的,如若不是謝慎從小就和朱厚照打成一片,朱厚照也不會那麼放權給謝慎,且無條件支持謝慎的新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