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

龍虎山資料 龍虎山位于鷹潭市南郊二十公里處,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道教的發祥地;風景區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共分六大景區,包括:上清宮、龍虎山、仙水岩、應天山、馬祖岩、洪王湖。 龍虎山原名云錦山,因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觀,山因成名”。張道陵,精誠修道,創立道教的正一派。“正一”就是太極虛道的別稱,同時也含正宗、正統、規整的意思。正一派也叫符箓派,以符咒為特征,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在宋元明時期,張天師被賜封一品,統領江南道教,總領三山符箓,成為中國道教傳播發展中心,天師世家世代相襲,顯赫一方,與山東曲阜孔子世家並受朝廷重視,故有“南張北孔”之說。 龍虎山資料 龍虎山位于鷹潭市南郊二十公里處,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道教的發祥地;風景區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共分六大景區,包括:上清宮、龍虎山、仙水岩、應天山、馬祖岩、洪王湖。 龍虎山原名云錦山,因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觀,山因成名”。張道陵,精誠修道,創立道教的正一派。“正一”就是太極虛道的別稱,同時也含正宗、正統、規整的意思。正一派也叫符箓派,以符咒為特征,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在宋元明時期,張天師被賜封一品,統領江南道教,總領三山符箓,成為中國道教傳播發展中心,天師世家世代相襲,顯赫一方,與山東曲阜孔子世家並受朝廷重視,故有“南張北孔”之說。 龍虎山冬天不很冷,夏天很涼快,所以四季都適合旅游。 上清宮、天師府 龍虎山上清宮漢天師府,是曆代大師的生活起居之所。位于龍虎山景區上清鎮中央。北靠西華山,門臨滬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占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輝宏,尚存古建築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被曆史上門許多皇帝賜號“宰相家”、“天真人府”,尊為道教祖庭。 上清宮,始建于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主要建築有府門(頭門)、儀門、二門、私第、家廟、萬法宗壇、真武殿、玄壇殿。靈宮殿、知教廳、贊教廳、法得局、提舉署、書院、花園、占花塘等,計房屋220余間,占地40000余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呈“八卦”形,重簷丹檻,彤壁朱扉,顯示出道教宮觀建築的獨特風格。私第建築尤為豪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我國現有封建王朝的“大府第”之一,其地位、其名望、其壯觀,儼然是“龍虎山中宰相家”。院內豫樟成林,古樹參天,綠樹紅牆,交相輝映,還有宮內伏魔殿的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筆下“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的出處。還有古鍾、古碑等眾多文物,尤其那千年羅漢松、青翠欲滴,世所罕見,堪稱“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 從1991年以來,國內外道友游客接踵而至,今天的天師府已成為弘揚我國道教文化,促進海內外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理想之處。 聲溪河、仙水岩 “一條澗水流璃合,萬疊云山紫翠堆”,這是宋人白玉蟾對蘆溪河風光的真實寫照。龍虎山景區,以秀美迷人的蘆溪河為中心,“一線五點”。即蘆溪河水上游覽線和上清宮、龍虎山、仙水岩、排衙石、馬祖岩五大景點。 蘆溪河因兩岸長滿蘆葦,深秋蘆花雪白一片得名。河水深處泓遂莫測;水淺處可見游魚;水鲺處,船筏如箭離弦;水滯處,河面平滑如鏡。可謂:水從天上來,蘆溪仙鏡流,船筏直落畫圖間,飄飄逸逸,逍遙自在。難怪宋文學家晁樸之在游完龍虎山後寫下“行盡江南最遠山,卻尋千越上溪灘”的名句。 龍虎山風景精華多在蘆溪河中段——仙岩景點區。仙岩分“旱仙岩”、“水仙岩”兩部分,距龍虎山西5公里,還有“神仙洞府”、“人間仙境”之譽。 旱仙岩之奇在岩洞,洞穴壘壘,散落于高崖絕壁千尺云崖之上,猿猴不可攀,人跡不能至。自古以來被視為神仙居所,夙號“仙人城”,最著名的為二十四岩,不僅位置險要,洞口造型也十分奇特,有的砌以土堆,有的裝有門窗,有的散放陶器,有的安放棺木等。明朝文人徐學漠乘一小舟至仙岩觀二十四岩後,根據洞穴形狀,置放物品不同,分別命名為:仙倉岩、仙棺岩、仙犬岩、仙羊岩、仙船岩、仙棋岩 在二十四岩南側,有座奇異岩洞,洞口呈喇叭狀,里面建庵。游人從西北的仙蚌石、仙鼠石側盤旋攀附,踏584級台階,徑三道山門,環行300米,至絕壁無路的庵堂。觀音菩薩的蓮花寶座在庵堂中央。庵堂後山有龍化池、清水塘、濁水塘。傳說是蛟龍為報答庵主的救命之恩,就地滾成,解決了山上飲用水源。此水天旱不涸,雨澇不溢,清濁分明,來不見源頭,去不見流向,堪稱山中奇觀。 登上宮樓龍虎山十里翠屏,一覽無遺。正如明成化年臨川才子胡紫高游旱仙岩寫道:“千盡云崖上,仙城白蓮開,徘徊臨絕頂,好景勝蓬萊。” 水仙岩是蘆溪河兩岸水中之奇峰怪石組成的景觀。山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蘆溪河中南北兩公里長的水面上遍布著奇石,形成各種維妙維肖人、花、獸、狗。觀後讓人拍手叫絕、驚歎神奇! 這些奇峰怪石被稱為蘆溪仙水岩十大景點(十不得),有敲不得的“石鼓峰”,坐不得的“道場岩”,披不得的“云錦石”,扯不得的“卷積石”,用不得的“丹勺岩”,吃不得的“仙桃”,采不得的“蓮花”,梳不得的“玉梳”,走不得“尼姑背”。更有兩邊巨峰相逼酷似女性生殖器的“仙女現花岩”。 水仙岩腳有座異廟叫“飛云閣”。閣高七層,石壁上修一棧道通廟。閣壁留下許多名人的石刻:“鶴為留影”、“神仙可棲”、“仙蹤漂渺”、“仙岩環翠”。最顯目者為明朝更言所刻2米見方的四個大字“玉壁凌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也留下名篇佳句。如此神奇仙境,此番道游神游,河須渡海尋瑤島! 仙水岩、懸棺 “昔人騎鶴上天去,不向人間有蛻蟬;千載玉棺飛不動,空江斜月照寒煙”這是唐代詩人游仙水岩看到崖墓懸棺後留下的詩句。 仙水岩臨水的高崖絕壁上壘壘洞穴里,散布著數百座距今2600多年的崖墓柞。岩洞大小不一,里面陳放古棺,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最多洞內有10具棺木,安放著一個大家族幾代人。現已清理崖墓18座,發掘棺木39具,完整人骨架16具,各種陶器、青瓷器、絲麻織品、樂器、木竹器等隨葬文物200余件,有些是稀世珍品。 經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發掘和鑒定,這些墓葬都是戰國早期的墓葬。懸棺的主人是什麼民族?又是如何放進去的?為什麼要采用這種絕壁墓葬?令游人驚歎不已,思索無窮。仙水岩的懸棺奇跡吸引著國內外考古工作者濃厚的興趣,已成為中國民族學、民俗學、文物考古學的科研基地。 龍虎山冬天不很冷,夏天很涼快,所以四季都適合旅游。 上清宮、天師府 龍虎山上清宮漢天師府,是曆代大師的生活起居之所。位于龍虎山景區上清鎮中央。北靠西華山,門臨滬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占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輝宏,尚存古建築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被曆史上門許多皇帝賜號“宰相家”、“天真人府”,尊為道教祖庭。 上清宮,始建于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主要建築有府門(頭門)、儀門、二門、私第、家廟、萬法宗壇、真武殿、玄壇殿。靈宮殿、知教廳、贊教廳、法得局、提舉署、書院、花園、占花塘等,計房屋220余間,占地40000余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呈“八卦”形,重簷丹檻,彤壁朱扉,顯示出道教宮觀建築的獨特風格。私第建築尤為豪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我國現有封建王朝的“大府第”之一,其地位、其名望、其壯觀,儼然是“龍虎山中宰相家”。院內豫樟成林,古樹參天,綠樹紅牆,交相輝映,還有宮內伏魔殿的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筆下“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的出處。還有古鍾、古碑等眾多文物,尤其那千年羅漢松、青翠欲滴,世所罕見,堪稱“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 從1991年以來,國內外道友游客接踵而至,今天的天師府已成為弘揚我國道教文化,促進海內外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理想之處。 聲溪河、仙水岩 “一條澗水流璃合,萬疊云山紫翠堆”,這是宋人白玉蟾對蘆溪河風光的真實寫照。龍虎山景區,以秀美迷人的蘆溪河為中心,“一線五點”。即蘆溪河水上游覽線和上清宮、龍虎山、仙水岩、排衙石、馬祖岩五大景點。 蘆溪河因兩岸長滿蘆葦,深秋蘆花雪白一片得名。河水深處泓遂莫測;水淺處可見游魚;水鲺處,船筏如箭離弦;水滯處,河面平滑如鏡。可謂:水從天上來,蘆溪仙鏡流,船筏直落畫圖間,飄飄逸逸,逍遙自在。難怪宋文學家晁樸之在游完龍虎山後寫下“行盡江南最遠山,卻尋千越上溪灘”的名句。 龍虎山風景精華多在蘆溪河中段——仙岩景點區。仙岩分“旱仙岩”、“水仙岩”兩部分,距龍虎山西5公里,還有“神仙洞府”、“人間仙境”之譽。 旱仙岩之奇在岩洞,洞穴壘壘,散落于高崖絕壁千尺云崖之上,猿猴不可攀,人跡不能至。自古以來被視為神仙居所,夙號“仙人城”,最著名的為二十四岩,不僅位置險要,洞口造型也十分奇特,有的砌以土堆,有的裝有門窗,有的散放陶器,有的安放棺木等。明朝文人徐學漠乘一小舟至仙岩觀二十四岩後,根據洞穴形狀,置放物品不同,分別命名為:仙倉岩、仙棺岩、仙犬岩、仙羊岩、仙船岩、仙棋岩 在二十四岩南側,有座奇異岩洞,洞口呈喇叭狀,里面建庵。游人從西北的仙蚌石、仙鼠石側盤旋攀附,踏584級台階,徑三道山門,環行300米,至絕壁無路的庵堂。觀音菩薩的蓮花寶座在庵堂中央。庵堂後山有龍化池、清水塘、濁水塘。傳說是蛟龍為報答庵主的救命之恩,就地滾成,解決了山上飲用水源。此水天旱不涸,雨澇不溢,清濁分明,來不見源頭,去不見流向,堪稱山中奇觀。 登上宮樓龍虎山十里翠屏,一覽無遺。正如明成化年臨川才子胡紫高游旱仙岩寫道:“千盡云崖上,仙城白蓮開,徘徊臨絕頂,好景勝蓬萊。” 水仙岩是蘆溪河兩岸水中之奇峰怪石組成的景觀。山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蘆溪河中南北兩公里長的水面上遍布著奇石,形成各種維妙維肖人、花、獸、狗。觀後讓人拍手叫絕、驚歎神奇! 這些奇峰怪石被稱為蘆溪仙水岩十大景點(十不得),有敲不得的“石鼓峰”,坐不得的“道場岩”,披不得的“云錦石”,扯不得的“卷積石”,用不得的“丹勺岩”,吃不得的“仙桃”,采不得的“蓮花”,梳不得的“玉梳”,走不得“尼姑背”。更有兩邊巨峰相逼酷似女性生殖器的“仙女現花岩”。 水仙岩腳有座異廟叫“飛云閣”。閣高七層,石壁上修一棧道通廟。閣壁留下許多名人的石刻:“鶴為留影”、“神仙可棲”、“仙蹤漂渺”、“仙岩環翠”。最顯目者為明朝更言所刻2米見方的四個大字“玉壁凌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也留下名篇佳句。如此神奇仙境,此番道游神游,河須渡海尋瑤島! 仙水岩、懸棺 “昔人騎鶴上天去,不向人間有蛻蟬;千載玉棺飛不動,空江斜月照寒煙”這是唐代詩人游仙水岩看到崖墓懸棺後留下的詩句。 仙水岩臨水的高崖絕壁上壘壘洞穴里,散布著數百座距今2600多年的崖墓柞。岩洞大小不一,里面陳放古棺,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最多洞內有10具棺木,安放著一個大家族幾代人。現已清理崖墓18座,發掘棺木39具,完整人骨架16具,各種陶器、青瓷器、絲麻織品、樂器、木竹器等隨葬文物200余件,有些是稀世珍品。 經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發掘和鑒定,這些墓葬都是戰國早期的墓葬。懸棺的主人是什麼民族?又是如何放進去的?為什麼要采用這種絕壁墓葬?令游人驚歎不已,思索無窮。仙水岩的懸棺奇跡吸引著國內外考古工作者濃厚的興趣,已成為中國民族學、民俗學、文物考古學的科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