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大道

真大道是金初中國北方興起的三道派之一。流傳至元代,後並入全真道。 真大道,初名大道教,創始人為劉德仁(1122~1180)。 號無憂子,滄州樂陵(今屬山東)人,宋靖康之亂,徙居河北鹽山太平鄉。他宣稱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某日,有一須眉皓白的老叟乘青犢車過其家門,摭《道德經》要言授之,並囑其‘善識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然後投筆一支而去。 顯然,他是暗指老子授《道德經》令其創教。果然‘一時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從之。受其教戒者,風靡水流,散在州郡‘。劉德仁根據《道德經》義,加以演繹,為大道教訂立規戒九條:‘一曰:視物猶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親,誠于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守清靜;四曰:遠勢利,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會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是糅合老子、儒家、佛教思想為一體的立教宗旨。 《大道延祥觀碑》對其立教宗旨又作了如下的表述:‘其教則大率以無為清靜為宗,以真常慈儉為寶。其戒則不色、不欲、不殺、(下缺)不飲酒、不茹葷。以仁為心,恤其困苦,去其紛爭。無私邪,守本分,而不務化綠,日用衣食,自力耕桑。為贍道之(下缺)。有疾者,符藥針艾之事,悉無所用,惟默禱于虛空,以至獲愈。複能為世人除邪治病,其亦猶是,……彼言飛升化煉之術,長生久視之事,則曰吾不得而知。惟以一瓣香朝夕懇禮天地。‘可見該教頗重視清靜自守,救民利物,以恬淡寡欲,苦節危行律己,以慈悲寬仁、恤苦救貧對人,又不強詞個人的煉養飛升,但以治病救人為務。這在當時戰亂頻仍、群眾生活十分困苦的情況下,確是很受歡迎的。 他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載,于大定二十年(1180)去世。此後,繼任掌教者為:二祖陳師正,三祖張信真,四祖毛希琮。據《書劉真人事》和《先天宮記》載,陳師正,‘幼漁于河,德仁穆以入道。能預知吉凶事‘,‘闡教垂十五年,法壽莫得而識‘。張信真,于明昌(1190~1195)中任掌教,‘有詩文數百篇,號《玄真集》傳于世‘,‘處世五十五年,闡教二十五載‘。毛希琮,嗣教之時,‘當金之亡,兵戈俶擾,希琮能以柔而存‘,‘掌教五星有奇‘。 以上幾代,皆在金代,所留資料極少。劉德仁的出生地是山東的樂陵,後徙河北鹽山,于其地創教。此後又去山東的淄川、棣州等地活動。上述山東、河北等地就是大道教的發祥地。大定十四年後,劉德仁應詔居中都天長觀,又把大道教傳播至今北京及其周圍。三祖張信真掌教時,其弟子邢希德即在平谷縣建延祥觀,舉師趙希元又在奉先縣(今北京市房山縣)建靈泉觀。可見終金之世,大道教的傳播不出河北、山東。 金、元之交,大道教內部分裂為天寶宮和玉虛宮兩派,各自進行傳法。《先天宮記》云:‘四祖(毛希琮)見性達聰,罔愆成法,心厭塵世,不永斯年,掌教五星有奇,得年三十八歲,複以教法遜與五祖太玄真人酈君(希成)‘。近年陳智超新發現的《玉虛觀太道祖師傳授之碑》則云:‘四祖毛希琮號純陽子,複得希夷子(張信真)之傳,丁亥(1227)葺玉虛觀以居之。戊子(1228)乃立李希安為五祖,號湛然子‘。這樣,毛希琮似將掌教職位分別傳給了酈希成和李希安兩人,都被稱為五祖。按一般通例,教權只能傳予一人,毛希琮怎會傳予兩人呢?究竟是只傳一人,但因未受傳者要爭正統,也謊稱受傳;或是先傳一人之後,由于種種原因改變初衷,或受另一人之脅迫再傳第二人呢?因資料缺乏,尚難判斷。但《先天宮記》為‘真大道門人、崇道廣演法師、前進士杜成寬撰‘,立石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玉虛宮傳授之碑》為參知政事楊果撰文,立石于至元七年(1270),皆為名人手筆,且去毛希琮不遠,似不可能任意偽造。所以盡管不知究竟出于何種原因,事實上毛希琮之後確有兩個五祖,一住天寶宮(酈希成),一住玉虛宮(李希安),使大道教分成了兩派。 在元代宗教政策比較寬松的情況下,大道教兩派都得到元室的承認,分別進行傳法。但玉虛宮一派傳法時間較短,連李希安在內,只傳了三代。《玉虛觀大道祖師傳授之碑》云: ‘戊子(1228)乃立李希安為五祖,號湛然子。修葺琳宇,壯嚴聖像,煥然一新。歲在辛丑(1241),被征命,辭老不起,完宗皇帝以法服賜之。乙卯年(1255),世祖皇帝在王邸,聞其道行,賜以真人之號。中統二年(1261)命之掌管大道。至元三年(1266)羽化。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人劉有明號崇玄子傳其道,是為六祖。是年冬,璽書授崇玄體道普惠真人。‘楊果撰此碑時,六祖劉有明尚在世,故不見傳法于七祖的記載。據祥邁《至元辨偽錄》卷五《焚毀諸路偽道藏經之碑》記載,參加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佛道大辯論的道教一方,大道教有兩人,一為李德和,一為杜福春,李德和是已知的大道教掌教第七祖,其余的道教參加者皆是各派的首領,如全真道掌教祁志誠,正一道首領張宗演等,因此杜福春必不是一般道士,很可能是大道教玉虛宮派的七祖。如此,大道教玉虛宮派只傳了李希安、劉有明、杜福春三代,此後未見記載。 天寶宮派的傳法較玉虛宮派為長。五祖為酈希成。《重修隆陽宮碑》云:‘第五祖師太玄真人酈君,諱希成,媯川(今河北懷來縣)之水峪人也。……聖朝創業之初,為教門舉正,而闡教山東。四祖毛君,暑月病劇,速召而來燕。既承其法,拂袖有深山之隱。‘他為何剛接任掌教即想隱遁深山呢?《先天宮記》則稱:‘五祖當教之日,值大元立國之初,法令未行,逆魔亂起,始終一十五載,遭逢十七大魔。‘所謂‘逆魔‘、‘十七大魔‘,乃指教內出現了與之抗衡的反對派勢力,看來除了玉虛宮一派外,還有其他派系。所以在這種宗派紛爭的嚴重局面下,酈希成無法掌教而退隱深山了。王惲《秋澗文集》卷五《游媯川水谷太玄道宮》詩之注文,反映了當時斗爭之尖銳。其‘云封石上體‘句注云:‘初,大道酈五祖者,逃難此山。眾追及,棄衣缽石上而匿,其物重,眾莫能舉。眾(以)為異,遂請主其教,今道院蓋酈生所創也。‘有多人追逐他,欲奪其衣缽,或欲置之死地,足見其斗爭之尖銳。此處說眾人舉不起他的衣缽,以為神異,‘遂請主其數‘,《先天宮記》則說:‘以五祖道德崇高,威靈顯赫,魔不勝道‘,經過十五年之後,‘尋乃自平‘。不管什麼原因,酈希成經過十五年的斗爭之後,終于克服玉虛宮一系以外的其他反對力量,回到燕京天寶宮,登上了大道教掌教的寶座。時間大約在元太宗十年(1238)左右。 酈希成正式掌教以後,受到元室的支持,元憲宗曾封他為太玄廣惠真人。在他掌教期間,組織有所發展。《先天宮碑》云:‘自戊戌(1238)以來,化因以洽,南通河岳,北極燕齊,立觀度人,莫知其數。‘這種說法,十分籠統,只能理解為:南面傳到山東泰山一帶,北面傳到河北一帶,比劉德仁創教時擴展不多。但據近年新發現的《汴梁路許州長社縣創建天寶宮碑》記載,在酈希成掌教期間,真大道由原來的河北、山東,發展到了河南許州(今河南許昌)一帶。該碑云:‘先是大道一宗,其所崇尚不過河北有焉。自五祖太玄廣惠真人命舉師盧德清往河南典教,其後教法流行。‘許州天寶宮即建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 道派發展以後,酈希成特請元室批准他將‘大道教‘改名為‘真大道‘,以示正統。‘憲宗皇帝即位之四年(1254),特降璽書,賜名‘真大道‘,中宮賜之冠服‘。真大道名稱從此正式確立。 酈希成‘闡教三十六年,享壽七十八歲,將法傳付六祖通玄大師孫君(德福)‘。是為第六祖。孫德福再傳法給李德和,是為第七祖。以上三代皆處在與玉虛宮派相對峙的時期。 七祖李德和掌教時,真大道又傳到了陝西。此見吳澄所撰《天寶宮碑》。該碑稱張清志‘年十六,從天寶宮李師(德和)為道流,錫名清志。然獲歸養父母。年十八,辭家入太白山,……久之,辭親入終南山。……年二十六,創長安明道觀,又適鳳翔扶風縣立天寶宮。‘ 繼李德和之後掌教的為第八祖岳德文(1235~1299),始合玉虛宮、天寶宮兩派而為一。岳德文,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年十六,辭親入道隆陽宮。年十八,受教于五祖酈希成。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李德和付以教事。二十一年,宣授崇玄廣化真人、掌教宗師、統轄諸路真大道教事,賜璽書護持之。在他掌教期間,真大道教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西出關隴,至于蜀,東望齊魯,至于海濱,南極江淮之表,皆有奉其教戒者‘。岳德文‘嘗使人行江南錄奉其教者,已三千余人,庵觀四百。其他可概知矣‘。 但在岳德文之後,真大道內又出現了波折。即岳德文于大德三年(1299)逝世前,將教事付與張清志,作為九祖,但當岳德文‘喪畢‘,他卻‘潛遁‘山西臨汾,後又返華山歸隱,並沒有接替掌教。此後,相繼由趙真人(亡名)、趙德松、鄭進元攝掌教事。五年之間,‘二趙一鄭‘,‘相繼殞滅‘。其徒眾根據鄭進元臨終時的囑咐,去華山請回張清志,仍舉其為九祖(如算上二趙一鄭,則為第十二祖)。 張清志,乾州奉天縣(今陝西乾縣)人。第七祖李德和之徒,掌教前,長期在陝西、山東、山西等地傳教。掌教後的第一件事是廢除教內的刑罰。他面對徒眾,稱‘吾教以慈儉無為為寶,今聽獄訟,設刑威,若有司然,吾教果如是乎? 繼今以始,凡桎梏鞭笞之具盡廢之‘,‘自是眾安害息,五年宿弊(指二趙一鄭攝教之五年——引者注),一旦悉除‘。張清志平時自奉簡樸,‘深居寡出,入或不識其面,著書以名其學,文多奇奧。貴人達官來見,率告病伏臥內。雖有金玉重幣之獻,漠如也‘。他這種淡泊清高的作風,與當時各派首領居則宮室、出則華冠豔服、日與貴官相往來的作風,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得到吳澄等文人學士的稱贊和敬仰。 張清志于元成宗末掌教,曆武宗、仁宗、英宗至泰定帝,深受尊崇,授以演教大宗師、凝神沖妙元應真人,統轄諸路真大道教事。‘掌教將二十年,教風日盛‘。其所居大都天寶宮,‘日食數千指‘,其盛況可見一斑。 真大道在長期的掌教傳承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從中央到地方的領導體制。首腦機關是大都天寶宮,為曆代掌教所居之地,設諸路真大道教都提點,教門都舉正等以輔助掌教工作。其下據元代的行政區劃設立各級地方組織。第一級,行省設提點都舉正。如王清貴曾任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等處都舉正提點。第二級,路設道錄、道判。如陳德元曾任大都路道錄,趙德松曾任汴梁路道錄,鄭進元曾任衛輝路道錄等。第三級,州設道正、舉師。如《隆陽宮碑陰》記有涿州道正,固安州道正,雄州道正,易州道正,順州舉師,易州舉師等。第四級,縣設威儀,如《隆陽宮碑陰》所記房山縣威儀黃德元等。最基層為宮觀,設提點、提舉、知觀。 吳澄于泰定二年(1325)為天寶宮作碑時,張清志尚在世,張何年逝世,何人嗣教,不見記載。可能此後不久,真大道即歸並入全真道。